徐冬锐;郑潮标
目的 讨论全程陪护对实施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生理及心理的变化.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初产妇240例,按知情同意、自由选择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照组120例、两组均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实施全程陪产,对照组实施传统服务模式即分段管理,比较两组产妇的焦虑程度、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Apgar评分等.结果 两组产妇的焦虑程度、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等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全程陪护可提高镇痛效果,缓解产妇焦虑情绪,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是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产时质量,促进母婴健康.
作者:郭素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微波配合良好护理治疗180例各型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利用微波的热效应使蛋白凝固原理治疗慢性宫颈炎并配合良好护理治疗宫颈炎.结果 在良好护理条件下用微波治疗宫颈炎疗效显著,一次治疗后痊愈175例,有效5例,治愈率97.2%,总有效率100%,5例经第二次治疗后痊愈,治愈率100%.结论 微波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无烟、无味、止血效果好、治愈率高、患者无痛苦、乐于接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付秀红;刘淑会;贾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王希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血流,病理微血管密度(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1例PTC内的血流信号,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内以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max、RI与MVD的相关性及其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的血流检出率(97.68%)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5%)(连续校正x2=33.68,P<0.01),PTC的血流级别也显著高于腺瘤.(似然比值=43.13,P<0.01);PTC的Vmax(75.72±20.62),RI值(0.73±0.14)分别显著高于腺瘤的Vmax(33.80±4.15),RI值(0.35±0.06)(t'=17.74,P<0.01)(t'=19.53,P<0.01);PTC的MVD值(63.0±18.81)显著高于腺瘤的MVD值(15.73±5.137),(t'=23.39,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76例PTC的MVD值(76.18±4.98)、Vmax(90.24±4.41)及RI(0.82±0.05)分别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45例PTC的MVD值(38.01±3.92)、Vmax(48.10±4.62)及RI(0.56±0.09)(t=-37.03,P<0.01;t=-42.37,P<0.01;t'=-16.03,P<0.01).而且,MVD与Vmax、MVD与RI和Vmax与RI明显正相关.(r=0.721,P<0.01;r=0.789,P<0.01;r=0.66,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TC的血流参数Vmax、RI与MVD呈正相关,两者一致性反映了PTC的血管生成特性,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互补性结合可为PTC术前、术后临床诊治,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曾志雄;陈一峰;王文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例脑卒中合并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本组PV并发脑梗死14例(14/19,73.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12/14,85.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2/15,13.3%);脑出血2例(2/19,10.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1/19,5.3%).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的改变;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小梗死灶多见(13/19,68.4%),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的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③本组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脑卒中痊愈7例,显著进步11例,无效1例.结论 脑卒中合并PV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和SAH较少,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子斌;宋彦峰;陶伟;张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妇弥漫肉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并分析.方法 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产科DIC52例为DIC组,同期与本科健康体检的门诊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 P试验,进行比较并观察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与对照组进行观察检测内容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产妇患者出现明显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D、PT、FDPAPTT等明显异常时,应特别警惕D IC的可能.如存在D 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 IC的确诊标准,可能正处于D IC的前状态,应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笔者的观察显示,联合D-D,FDP和APTT检测是早期诊断DIC的好策略.
作者:许秀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6 h后局灶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神经功能逐渐恶化.该病占脑梗死的26%~43%,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关依达拉奉或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已有许多报道.为探讨二者联合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应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49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并与单用依达拉奉联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立新;贺雪琴;贾平方;郭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经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和手术证实的小儿肠套叠120例.结果 120例小儿肠套叠,低频超声检出112例,检出率93.3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119例,漏诊1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率99.16%,11例超声提示肠坏死可能,手术后证实.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检出率高,彩色多普勒可间接提示肠套叠是否合并有肠坏死可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目前临床早期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冼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水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并发症.方法 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应用微导管插管,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并以Orbit压力解脱弹簧圈为材料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37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100.0%.其中100%栓塞26例(70.27%),95%栓塞6例(16.22%),90%栓塞3例(8.11%),80%和<80%栓塞各1例(5.40%).其中,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导致偏瘫;1例大脑中动脉交叉部宽颈动脉瘤栓塞完毕拔除微导管时,弹簧圈移入载动脉瘤内导致载动脉部分闭塞,术后经抗凝治疗无临床症状.术后随访3~24个月,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或缺血,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orbit三维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可有效降低动脉瘤的复发和再出血.
作者:李文;刘智;赵书生;付卯宏;刘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已行术前检查的近视患者未实施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具体原因.方法 对78例患者经术前系统检查以及术前谈话后未实施手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78例中角膜屈光力较高16例(20.51%);圆锥角膜2例(2.56%);佳矫正视力<0.5的13例22眼(16.67%);对手术有顾虑12例(15.38%);眼底病变10例(12.82%);角膜厚度不足8例(10.26%);眼压高7例(8.97%);对疼痛恐惧6例(7.69%);度数不稳定4例(5.13%).结论 LASEK是一种选择性手术,必须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和医患沟通,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作者:王宏英;王大军;张艳霞;高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病因不同的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形态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均有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四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CHF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逆转左心室病理性的心肌重构.
作者:彭波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肺部并发症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是目前食管癌术后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食管癌术后胸胃积血是引起上述并发症的原因之一.2007~2009年笔者的8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胸胃积血,经早期治疗未引起相应并发症.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梁斌;梁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移植物的固定在关节镜下行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手术中已是公认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的环节.不同的移植替代物需要不同的固定方式,符合移植替代物生物力学的固定方式才是理想的.目前,固定的器械已经从金属发展到生物可降解物质,固定方式从远离原始韧带的附着点到接近解剖位置的固定.这里将移植物分别以骨栓移植物(移植物一端或两端带有骨块)和软组织移植物进行讨论.
作者:张生海;白希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6例确诊为中、重度哮喘患者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160μg/4.5μg/吸,2吸/次,2次/d,共用12周.观察吸入前与吸入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指标变化及药物反应.结果 通过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肺通气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控制哮喘发作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程伟雄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急性脑血管病是继发性癫痫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约1/3的癫痫是脑血管病引起.因此研究脑血管病与癫痫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7例脑出血早期癫痫发作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出血部位,发病情况和脑电图改变进行探讨.
作者:李卫媛;阮丽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英文全称,SLE)的神经系统受累临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精神异常、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但SLE合并脑出血和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罕见.本文报告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的SLE合并脑出血和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1例.
作者:李海燕;陆正齐;胡学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14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780例和对照组700例,观察血脂、血压、空腹血糖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和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护理干预组与干预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对照组与护理干预组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认真、详细、全面、系统的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使患者向疾病康复良性发展,减少冠心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临床疗效.
作者:常淑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本科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经腹全子宫切除术3245例发生并发症的病例进行总结.结果 术后共发生各类并发症58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17.99%,发生阴道残端感染69例,切口愈合不良200例,泌尿道感染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53,呼吸道感染37例,不完全肠梗阻14例,慢性下腹疼痛164例.结论 对年龄>60岁,营养状况差,原发疾病为肿瘤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患者,所以对待年龄>60岁,营养状况差,原发疾病为肿瘤的采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以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胡庆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及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VHP)的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后6个月,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VHP积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调整血脂代谢,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血流循环,且安全性好.
作者:尤群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中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2例发病后24 h人院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64名正常对照者的血尿酸和D-二聚体含量,分析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尿酸和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俊霞;杨茂勇;陈东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