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

彭波涛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美托洛尔, 依那普利
摘要: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病因不同的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形态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均有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四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CHF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逆转左心室病理性的心肌重构.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g,隔天1次,并口服西替利嗪10 mg,1次/d,且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第3个疗程时,西替利嗪改为隔天口服1次,每次10 mg.对照组单独口服西替利嗪10 mg,隔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不另用其他药物,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总有效率为63.1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潘春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方法 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100、HMB-45、Male-A)进行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位于腮腺一侧,瘤组织呈推挤性边缘浸润至腮腺组织中,瘤细胞分布弥散,有窦样血管及少许纤维间质分隔,瘤细胞有异型性,核异型明显,边缘区个别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及肿瘤间质内有棕黄褐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HMB-45及Male-A强阳性;NSE、Vimentin弱阳性;LCA、CD15、CD30、Cytokeratin、EMA、Desmin、SMA、PLAP、Synapsin及ChromograninA均为阴性.结论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组织起源尚有争议,可能起源腮腺导管甚或腺泡中DOPA阳性细胞.

    作者:林宇静;王晓鸿;孔梅;曹婉维;苟新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理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王希东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PET/CT在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用18F-FDG-PET/CT评价的早期代谢疗效与常规CT评价的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组初治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 31例,行含铂双药方案全身化疗.在第一周期化疗前后行全身PET/CT检查,第二周期化疗后行胸部增强CT检查.按RECIST标准和Wolfgang的SUV值标准分别评价肿瘤客观疗效和代谢缓解率.将第一周期后的代谢缓解率分别与第一周期后和第二周期后的客观疗效进行统计比较,判断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 第一周期化疗后客观有效率为29.0%,代谢缓解率为58%,两者之间并无一致性(P<0.05).第二周期化疗后客观有效率为41.9%,与第一周期化疗后的代谢缓解率是一致的(P>0.05).结论 18F-FDG-PET/CT可以较早的,准确的评价NSCLC的化疗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CT.

    作者:曹永新;彭玉龙;何国荣;黄连涛;罗小勇;庞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 d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两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第7、14天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蔡力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维拉帕米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降压及降糖作用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维拉帕米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降压及降糖作用.方法 将129例高血压合并2型DM患者分为2组,维拉帕米治疗组98例,对照组31例.(1)维拉帕米治疗组:盐酸维拉帕米缓释胶囊180 mg/d,二甲双胍750~1500 mg/d,缬沙坦80~160ng/d,阿司匹林100 mg/d;(2)对照组,缬沙坦80~160 mg/d,盐酸维拉帕米缓释胶囊180 ng/d,阿司匹林100 mg/d;(3)血压观测:受试患者早7:00及晚22:00,每日测量2次,记录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 ①二甲双胍2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4,6周后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对照组治疗6周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血压未降到正常范围;③两组治疗6周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维拉帕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④维拉帕米治疗组治疗12周后复查TC、TG、LDL明显下降,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HDL治疗后升高为(2.73±0.17),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改善(P<0.05),维拉帕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维拉帕米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降糖作用.

    作者:刘黎彪;朱进森;陆伟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8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结果 治愈41例,好转5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0例,切口感染8例,腹腔残余脓肿5例,短肠综合征3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早期肠绞窄的线索,果断决定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早勿迟,手术指征宜宽勿严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卢志坤;张权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6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0只和实验组(依达拉奉组)30只,后再根据时间将两组其分为1、6、12 h组,后将其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脑组织NO、NOS及SOD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同时对部分大鼠脑切片进行坏死程度统计,并将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经研究比较发现,1及6 h时实验组NO低于对照组,P<0.05,6 hNO降至低,但12 h时回升;1及6 h时实验组SOD高于对照组,但12 h时低于对照组,P<0.05;1及6 h时实验组NOS低于对照组,P<0.05;但12 h时两组差异不大,P>0.05.两组大鼠脑坏死程度比较,P<0.05.结论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依达拉奉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杨春海;代全德;路文革;张会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国产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康博宁、耐乐品及布比卡因分别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手术的甲状腺囊肿患者,术前随机分为3组,行颈丛神经阻滞.I组:0.25%布比卡因;Ⅱ组:0.25%耐乐品;Ⅲ组:0.25%康博宁.观察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效果,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0~2为效果优,3~5为效果良,6~7为效果差,8~10为无效.结果 三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康博宁和耐乐品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与布比卡因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颈丛神经阻滞中推广应用.

    作者:阮骆阳;徐小红;许晓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应用于骨科的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本科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42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经8~15 d(平均10.4 d)封闭式负压持续吸引治疗后去掉VSD装置,其中40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血循环良好,无肌腱骨骼外露,细菌培养均呈阴性,行游离植皮或直接缝合后创面修复,2例因骨外露面积较大和感染肉芽生长停滞行皮瓣修复治愈.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迹象.结论 VSD能够有效而彻底的引流,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创面愈合并减少创面污染.

    作者:郭献勇;王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并心房纤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并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择脑栓塞并房颤持续1 h~90 d的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10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90 min内房颤的转复率及4 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①依布利特转复脑栓塞房颤的成功率高(77.5%,31/40);②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房颤的持续时间有关,持续时间低于24 h的房颤转复率(89.29%,25/28)明显高于持续时间超过24 h者(50%,6/12,P<0.05);③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左心房直径呈负相关,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92%,23/25)明显高于左心房直径≥4.0 cm患者的转复率(53.33%,8/15,P<0.05);④脑栓塞房颤的转复率与脑栓塞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有关;⑤依布利特的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1例出现恶心(2.5%,1/40),1例发生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5%,1/40),均未经特殊处理很快消失,未发现有低血压及长间歇.结论 依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快速、安全的转复脑栓塞患者的心房纤颤.

    作者:尹继君;霍贵玲;李俊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x2=4.56 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作者:熊攀;周莉;侯玉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例,年龄23~34岁,体质量60~80 kg,身高152~170 cm,ASA Ⅰ~Ⅱ级,无腰-硬联麻醉禁忌证,排除子痫、糖尿病、心脏病及其他妊娠合并症.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0.75%罗哌卡因2 ml+芬太尼1 ml;B组,使用0.75%左旋布比卡因2 ml+芬太尼1 ml.

    作者:张彩霞;张祖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体外人血灌注猪肾的异种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试验研究

    目的 体外人血灌注猪肾,初步探讨异种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机理.方法 将猪肾随机分为对照组(1组,3例)采用猪自体血灌注,试验组分别采用人全血(2组,5例)、补体去活化人血(3组,5例)和去除天然抗体人血(4组,5例),灌注离体猪肾30 min,计算每5min肾血流率和肾血管阻力,灌注结束后肾组织样本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结果 2组猪肾出现HAR,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率下降,无泌尿.余三组猪肾未出现HAR,血管阻力及血流量维持稳定,持续有泌尿.结论 人血补体去活化或天然抗体廓清可避免灌注猪肾时的HAR.

    作者:熊大芾;贾英斌;关晓东;张百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场MRI诊断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低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准确性,并与手术探查结果比较.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因膝关节外伤来本院就诊接受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86例,分析比较患者的MRI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结果 186例患者MRI检查显示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69例(90.7%)、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19例(64.0%),均经手术探查证实,灵敏度为100%;MRI诊断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严重度与手术所见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4.1%.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诊断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并能准确诊断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尹雪军;张杰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及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52例患者(观察组)及妊娠时无子宫肌瘤6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孕期并发症和分娩期并发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肌瘤可以影响妊娠的结局,在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安全、可行.

    作者:梁秋霞;李志敏;李超;鞠小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男性首发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变化及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首发抑郁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89例男性首发抑郁症患者以及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结果 ①病例组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病例组F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男性首发抑郁症患者同时存在甲状腺和性腺功能的紊乱.

    作者:温盛霖;程敏锋;王厚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侧副韧带加强重建后桡骨小头切除治疗青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报告应用侧副韧带修补重建并桡骨小头切除手术方式治疗青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桡骨小头粉碎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共收治肘关节三联征损伤3例.桡骨小头骨折按Mason法分类均为Ⅲ型.3例患者均行冠状突固定、肘内外侧副韧带、关节囊修补、内侧副韧带加强、重建并桡骨小头切除术,术后克氏针辅助固定肱尺关节于屈肘90°前臂旋转中立位,石膏固定3周,然后拔除克氏针,去除石膏,开始屈伸和旋转康复训练.结果 3例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骨折愈合,按照Broberg和Morrey的肘关节功能评分2例为良,1例为可.结论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有桡骨小头粉碎骨折的青年患者,韧带及关节囊的重建异常重要,桡骨小头置换应当审慎,在确保韧带重建满意的情况下切除桡骨小头并未造成肘关节明显功能障碍.

    作者:张骞;吕凌燕;尚博;张劼;都芳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病因不同的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给予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形态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均有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四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依那普利治疗CHF安全有效,且能显著逆转左心室病理性的心肌重构.

    作者:彭波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长脉冲1064 nm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

    目的 探讨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285例,对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痣及充血性增生瘢痕等皮肤血管性疾病,根据皮损的不同性质选定不同能量的光束进行照射,视情况重复治疗1~5次.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85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为85.9%,治愈153例,治愈率为53.7%,出现色素性改变52例(18.2%),均在数月至半年后恢复,遗留浅表性瘢痕10例(3.51%),增生性瘢痕2例(0.7%).结论 长脉冲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