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赵武利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死, 临床特征, 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2例CWI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予扩容、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脑代谢等治疗.结果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本组基本痊愈24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7例,无效2例.结论 对卒中发作无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相对较轻,有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过分降压治疗及糖尿病并发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基础病因,并有低血压或血灌注量不足起因者应考虑CWI,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症控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治疗已成为趋势,但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时机仍有争议.现回顾分析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本院胆源性胰腺炎行LC治疗58例的临床资料,就病例的选择和手术时机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世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维拉帕米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降压及降糖作用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维拉帕米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降压及降糖作用.方法 将129例高血压合并2型DM患者分为2组,维拉帕米治疗组98例,对照组31例.(1)维拉帕米治疗组:盐酸维拉帕米缓释胶囊180 mg/d,二甲双胍750~1500 mg/d,缬沙坦80~160ng/d,阿司匹林100 mg/d;(2)对照组,缬沙坦80~160 mg/d,盐酸维拉帕米缓释胶囊180 ng/d,阿司匹林100 mg/d;(3)血压观测:受试患者早7:00及晚22:00,每日测量2次,记录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 ①二甲双胍2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4,6周后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②对照组治疗6周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血压未降到正常范围;③两组治疗6周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维拉帕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④维拉帕米治疗组治疗12周后复查TC、TG、LDL明显下降,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HDL治疗后升高为(2.73±0.17),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改善(P<0.05),维拉帕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维拉帕米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降糖作用.

    作者:刘黎彪;朱进森;陆伟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国产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康博宁、耐乐品及布比卡因分别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手术的甲状腺囊肿患者,术前随机分为3组,行颈丛神经阻滞.I组:0.25%布比卡因;Ⅱ组:0.25%耐乐品;Ⅲ组:0.25%康博宁.观察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效果,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0~2为效果优,3~5为效果良,6~7为效果差,8~10为无效.结果 三组VAS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康博宁和耐乐品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与布比卡因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颈丛神经阻滞中推广应用.

    作者:阮骆阳;徐小红;许晓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盆底重建术应用于女性盆底脱垂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全子宫切除(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40例,包括研究1组(TVH+改良盆底重建术)20例,研究2组单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研究3组(子宫切除术后POP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对照组40例.结果 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保留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1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术后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出院前测评POP Q,分度均为0度或Ⅰ度.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研究组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研究组1例,复发率为2.5%,对照组4例复发(10%),(P<0.05);研究组3例出现性交不适,对照组7例诉性生活质量下降(P<0.05).结论 改良的盆底重建术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术式,加强盆底组织,手术简单、安全、微创.

    作者:李彦霞;武传忠;张春燕;廖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诊断

    目的 通过对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表现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表现.结果 乳腺叶状囊肉瘤肿块体积一般较大,钼钯X线片上病灶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的分叶状肿块.结论 叶状囊肉瘤多发于40~50岁中年妇女,病史多较长,或肿块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肿块大、且呈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锐利,是诊断叶状囊肉瘤的重要依据,但需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鉴别.

    作者:陈志华;向述天;苏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残胃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1~5年,确诊后存活时间为3个月~5年以上.未手术2例于3个月内死亡,手术后病例存活时间3个月~1年5例,1~3年10例,3年以上3例,5年以上者1例.存活2年以上者均为根治性手术病例.根治性手术后的病例均根据病情实施个体化化疗及综合性治疗.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改善残胃癌预后的关键.

    作者:柳卫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对老年脑梗死伴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选择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qn总疗程1年,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6~12个月后,TC、LDL-C、TG降低(P<0.05),HDL-C升高(P<0.01);颈动脉的内径有所扩大,颈动脉斑块缩小,尤以12个月后改变显著(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减少并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耿桂玲;李忠梅;李以菊;常玉婷;杨延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已成为法定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出现脑炎、肺水肿等.本院对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辉;王晓萍;董崇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对比剂的不同注射途径对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的影响初探

    目的 探讨经不同的注射途径注射对比剂对颈部CTA成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经左上肢、右上肢及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观察经不同途径注射对比剂时颈部CTA血管显示情况.结果 三种不同的注射途径中,以经下肢静脉注射时为佳,经左上肢静脉注射时较差.下肢静脉注射与上肢静脉注射,颈部动脉显示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部CTA成像,选择经下肢静脉血管注入对比剂,能显著降低颈部静脉干扰和伪影,可以很好地显示颈部动脉成像,对颈部动脉起始部的观察效果更好.

    作者:孙卫红;王涛;徐青松;陈刚;朱磊;郝敬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护理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股动脉穿刺,本院自2007年5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对328例冠心病患者实行了经桡动脉穿刺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对其护理资料进行总结,旨在对其并发症作初步探讨.

    作者:姬会霞;姚慧慧;王金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α1-微量球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95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例组(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对硝基苯酚(PNP)比色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的尿NAG、mALB、β2-MG、α1-MG 的测定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例组各项指标阳性率及检测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四项检测指标阳性率为尿NAG(95.0%)、mALB(84.2%)、α1-MG(50.0%)、β2-MG(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NAG的敏感性高(P<0.05).结论 尿NAG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更具有敏感性,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有效指标.

    作者:刘红;邢淑清;赵红娟;赵志刚;杜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鼠关节组织硝酸、EDTA脱钙对石蜡制片的影响及比较

    骨组织脱钙技术是病理实验室常用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使难以切片或不能完整制片的骨或软骨组织达到完整制片的目的.适用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等技术的染色.大鼠关节组织制片的关键步骤是脱钙,其直接影响到制片的成败.现在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实验中,分别用10%硝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复合液进行脱钙处理后,石蜡包埋、制片、染色.对用两种方法脱钙处理的大鼠关节组织石蜡制片后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及着色效果.

    作者:王晓鸿;肖佐环;林宇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应用复合耳周带蒂软组织瓣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患者的护理

    目的 复合耳周带蒂软组织瓣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了探讨修复后的有效护理措施,笔者做了相关的总结.方法 对8例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在乳突根治术的同期采用耳后Palva瓣、带蒂颞肌筋膜瓣及外耳道皮瓣复合转移乳突术腔填塞术后行针对性的专科护理.结果 5耳获得干耳(62.5%),无死骨再形成;2耳(25%)症状改善,术腔仍有感染,局限肉芽组织生长,无死骨再形成;1耳(12.5%)术腔填塞筋膜局部坏死及局灶游离死骨形成,定期换药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治疗困难,应用耳周复合带蒂软组织瓣转移行术腔填塞术对解决乳突根治术后不干水、死骨再形成等术腔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结论 加强专科护理,落实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林海燕;陶朵;许耀东;刘和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NO和NO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水平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的关系,寻找表达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者病情变化的理想生物学标志.方法 应用比色法(colorimetric method)测定40例ACMP患者血清NO及NOS水平,并与38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ACMP组患者血清NO及NO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NO-NOS系统水平异常在ACMP引起的缺血缺氧性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郭志勇;顾欣;王海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62例2型糖尿病肾病的护理干预

    目的 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知识、控制血糖和血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的干预.结果 本组患者经有效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病情好转148例,无明显好转9例,加重5例.结论 进行护理干预是糖尿病肾病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莺;孔梅;张晓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场MRI诊断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低场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膝关节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准确性,并与手术探查结果比较.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因膝关节外伤来本院就诊接受MRI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86例,分析比较患者的MRI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结果 186例患者MRI检查显示侧副韧带损伤患者169例(90.7%)、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19例(64.0%),均经手术探查证实,灵敏度为100%;MRI诊断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严重度与手术所见符合率分别为93.8%和94.1%.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诊断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和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并能准确诊断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尹雪军;张杰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的治疗

    尿道下裂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尿道瘘和尿道狭窄,而尿道狭窄后果严重,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本文介绍作者在临床中治疗尿道下裂的一些体会.

    作者:吴静君;于健;刘文郁;周信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7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14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780例和对照组700例,观察血脂、血压、空腹血糖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和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护理干预组与干预前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对照组与护理干预组进行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认真、详细、全面、系统的强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使患者向疾病康复良性发展,减少冠心病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加了临床疗效.

    作者:常淑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外科干预的时机、适应证与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48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结果 治愈41例,好转5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0例,切口感染8例,腹腔残余脓肿5例,短肠综合征3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综合治疗后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发现早期肠绞窄的线索,果断决定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宜早勿迟,手术指征宜宽勿严是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卢志坤;张权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的临床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患肠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肠镜检查是当前诊断与治疗肠道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对此项检查都有一种恐惧感而难以接受[1].无痛肠镜检查成功率高,整个过程给患者遗留的疼痛记忆比较少,从而提高了复查率,能使原本不舒服的肠镜检查操作变得更易于患者接受,且安全可靠,但在无痛肠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为了减少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并且能够对老年患者进行安全舒适的无痛肠镜检查,笔者总结了本院自2006年以来的无痛肠镜检查26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强;叶太财;费江林;周良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