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复合耳周带蒂软组织瓣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患者的护理

林海燕;陶朵;许耀东;刘和菊

关键词:鼻咽肿瘤, 放射性, 骨坏死, 外科治疗, 护理
摘要:目的 复合耳周带蒂软组织瓣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了探讨修复后的有效护理措施,笔者做了相关的总结.方法 对8例鼻咽癌放疗后颞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在乳突根治术的同期采用耳后Palva瓣、带蒂颞肌筋膜瓣及外耳道皮瓣复合转移乳突术腔填塞术后行针对性的专科护理.结果 5耳获得干耳(62.5%),无死骨再形成;2耳(25%)症状改善,术腔仍有感染,局限肉芽组织生长,无死骨再形成;1耳(12.5%)术腔填塞筋膜局部坏死及局灶游离死骨形成,定期换药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颞骨骨坏死治疗困难,应用耳周复合带蒂软组织瓣转移行术腔填塞术对解决乳突根治术后不干水、死骨再形成等术腔问题有较好的效果.结论 加强专科护理,落实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声像图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1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可分为四型.Ⅰ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等回声;Ⅱ型:囊实混合性结节;Ⅲ型:实性肿块;Ⅲ型:单纯导管扩张.结论 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声像特征,通过总结分析,诊断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作者:蔡文俊;彭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长脉冲1064 nm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

    目的 探讨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9年2月,应用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285例,对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痣及充血性增生瘢痕等皮肤血管性疾病,根据皮损的不同性质选定不同能量的光束进行照射,视情况重复治疗1~5次.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85例中,有效245例,有效率为85.9%,治愈153例,治愈率为53.7%,出现色素性改变52例(18.2%),均在数月至半年后恢复,遗留浅表性瘢痕10例(3.51%),增生性瘢痕2例(0.7%).结论 长脉冲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的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妇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妇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和药敏分析.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妇科门诊或住院160例患者进行支原体检测和药敏.结果 160例患者标本支原体阳性84标本例,阳性检出率52.50%.解脲脲原体(UU)阳性标本37例(44.04%),人型支原体(MH)阳性标本4例(4.76%),U U+M H混合阳性标本47例(51.20%).结论 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患者,支原体阳性检出率高达52.50%.说明支原体感染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所占份额较大.药物敏感试验观察支原体对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较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耐药逐渐增高,指导临床上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女性生殖道感染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孟红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观察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方法 标本采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100、HMB-45、Male-A)进行观察.结果 肿瘤组织位于腮腺一侧,瘤组织呈推挤性边缘浸润至腮腺组织中,瘤细胞分布弥散,有窦样血管及少许纤维间质分隔,瘤细胞有异型性,核异型明显,边缘区个别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及肿瘤间质内有棕黄褐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HMB-45及Male-A强阳性;NSE、Vimentin弱阳性;LCA、CD15、CD30、Cytokeratin、EMA、Desmin、SMA、PLAP、Synapsin及ChromograninA均为阴性.结论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极为罕见,组织起源尚有争议,可能起源腮腺导管甚或腺泡中DOPA阳性细胞.

    作者:林宇静;王晓鸿;孔梅;曹婉维;苟新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原发性阑尾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阑尾原发性腺癌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阑尾原发性腺癌进行大体检查,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其中1例大体观察呈急性阑尾炎改变,光镜观察黏膜大部分被破坏,黏膜下及肌层内肿瘤呈腺管样结构浸润性生长,另1例阑尾切面腔内见一菜花样肿物,浸润性生长,外侵现象明显,周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光镜观察为粘液腺癌并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两例免疫组化结果相同,表达广谱角蛋白(Ckpan)、低分子量角蛋白CK8/18、CK20、癌胚抗原(CEA),神经内分泌标记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CgA)、突触素(Syn)不表达.结论 原发性阑尾腺癌十分少见,症状无特异性,通过病理仔细检查,免疫组化分析及鉴别诊断方可确诊,值得临床与病理的高度重视.

    作者:张亚;张冉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剧吐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护理

    目的 探讨妊娠剧吐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护理疗效.方法 61例妊娠剧吐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入院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观察组予心理护理.10 d后两组患者再次进行SAS及SDS评分.结果 入院时SAS评分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焦虑症状,SDS评分发现观察组34例患者中28例存在抑郁症状,对照组33例患者中29例存在抑郁症状.经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缓解率分别为82.35%和82.14%,显著高于对照组60.61%和55.17%,同时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分别为(42.82±4.73)分和(42.11±5.6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25±4.61)分和(48.52±5.00)分.结论 妊娠剧吐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心理护理对于改善症状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遂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强心剂、降血脂药,抗凝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服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分别经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及6 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LVEF、6 min步行距离等相关参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进一步提高患LVEF、6 min步行距离等,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曲美他嗪与其他常规药物联用应用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是安全的,能进一步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作者:李勇;菅朝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 mg,隔天1次,并口服西替利嗪10 mg,1次/d,且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第3个疗程时,西替利嗪改为隔天口服1次,每次10 mg.对照组单独口服西替利嗪10 mg,隔天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不另用其他药物,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总有效率为63.1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潘春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HA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HA方案(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本院自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CML患者51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α-2b干扰素3×106U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每周3次,肌肉注射1~12个月,缓解后改为每周2次维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小剂量HA方案:皮下注射阿糖胞苷20 mg,每12 h一次;高三尖杉酯碱2 mg/d加于5%葡萄糖注射射500 ml中,静脉滴注4 h以上,联用7~14 d为1个疗程,每月重复1次,12个月后根据情况每2~3个月1次.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液学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25/26)和72.0%(18/2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反应率分别为76.92%(20/26)和20.0%(5/25),观察组细胞遗传学缓解总反应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不影响治疗.结论 小剂量HA方案联合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CML较单用重组α-2b干扰素疗效高,具有降低白细胞效果明显,血液学缓解率高,不良反应无增加及生存期延长等优点.

    作者:田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体会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20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自从本院开展了以糖尿病为主的科普宣教工作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入选的320例患者,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健康教育,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管理及患者自我保健预防的方法、技巧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使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大幅度提高,自觉地采用遵医行为,提高了对疾病的控制率.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加上针对性教育,并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体护理始终,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自身管理,对血糖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菊芬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诊断

    目的 通过对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表现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囊肉瘤X线表现.结果 乳腺叶状囊肉瘤肿块体积一般较大,钼钯X线片上病灶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的分叶状肿块.结论 叶状囊肉瘤多发于40~50岁中年妇女,病史多较长,或肿块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肿块大、且呈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锐利,是诊断叶状囊肉瘤的重要依据,但需与乳腺纤维腺瘤及乳腺癌鉴别.

    作者:陈志华;向述天;苏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改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边切边缝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良性甲状腺肿块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170例患者分别用改良法(90例),传统术式(8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改良法:小切口,不离断颈前肌群,由下极开始边切边缝,操作在甲状腺被膜内进行,不进入气管食管间沟,随时调整切除及保留的大小.结果 改良法90例术后声音嘶哑2例,发生饮水呛咳2例,l周后均恢复正常;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4 d后消失;无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常规法80例术后声音嘶哑6例,发生呛咳5例,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5例;改良法与常规法引起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甲状腺次全切除采用改良法能减少出血和手术时间,减少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

    作者:赖能胜;利丽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68例广泛性焦虑障碍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怡诺思)和安慰剂治疗,疗程8周.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价其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显效率82.4%,明显优于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少而轻.结论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焦虑抑郁药物.

    作者:李爱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2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和治疗.结果 26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随访1~3年无复发、恶变,1例行肾动脉栓塞术,定期观察5例.结论 B超、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可能的保留正常肾脏组织.

    作者:周全;李康;刘鲁东;卢洪凯;苏顺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常发生在颈椎骨折脱位之后,是一种特殊的脊髓即刻损伤,本院自2001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21例,采用早期手术减压及术中冰水低温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刚;刘俊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扩张治疗24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扩张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沙氏扩张器治疗242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结果 共行扩张治疗647例次,平均2.67次/人.有效率99.1%,痊愈率达87.6%.结论 采用沙氏扩张器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林焕雄;蔡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例脑卒中合并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本组PV并发脑梗死14例(14/19,73.4%),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12/14,85.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2/15,13.3%);脑出血2例(2/19,10.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例(1/19,5.3%).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及血象、骨髓象的改变;②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小梗死灶多见(13/19,68.4%),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脑出血的出血灶内密度不均匀,周边水肿明显;③本组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脑卒中痊愈7例,显著进步11例,无效1例.结论 脑卒中合并PV以脑梗死多见,其中又以多发性梗死为主,并发脑出血和SAH较少,采用静脉放血加小剂量化疗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子斌;宋彦峰;陶伟;张文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40例.均服药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38.4%,阿托伐他汀组有效率62.5%(x2=4.56 P<0.05);②两组治疗后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左心房内径增大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血CRP浓度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抗炎、抑制左心房重构作用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

    作者:熊攀;周莉;侯玉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穿心莲内酯抑制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低氧可以诱发肺动脉高压,低氧环境下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肥大导致的血管重塑是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肥大发生的原因、进程、以及如何抑制平滑肌的增生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NF-κB为研究目标,采用药物干预及基因敲除策略证明了NF-κB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被活化,而且NF-κB的抑制剂-穿心莲内酯具有延缓肺动脉高压进程的作用.

    作者:王玉玖;王晶;李伟;董圣军;封赞祥;刘典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的护理

    近年来由于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和治疗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股动脉穿刺,本院自2007年5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对328例冠心病患者实行了经桡动脉穿刺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对其护理资料进行总结,旨在对其并发症作初步探讨.

    作者:姬会霞;姚慧慧;王金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