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与开腹胆道再次手术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

熊沛;周晓初;殷良春;尹耀新;彭毅;叶建宇;钟立明;张风涛

关键词:腹腔镜, 胆道再次手术, 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32例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和36例开腹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胃肠道恢复时间、输液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为75.9%,开腹手术组为77.8%(P>0.05);手术时间开腹组为(153.8±28.2)min,腹腔镜组为(189.3±33.4)min(P<0.05);胃肠道恢复时间开腹组为(58.1±6.9)h,腹腔镜组为(25.7±3.9)h(P<0.01);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16.6±3.9)d,腹腔镜组(6.8±1.8)d(P<0.01);住院总费用开腹组为(8 800±2 700)元,腹腔镜组为(9500±2600)元(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分别为7例,0例.结论 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对手术医师的要求较高.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倍他乐克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12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倍他乐克,12.5~25 mg/d;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参麦注射液结合倍他乐克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血浆比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结论 参麦注射液结合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确有明显疗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联合用药方法.#

    作者:邓瑞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 对符合换血指征的25例患儿采用外周静脉(大、小隐静脉或手、足背静脉)输血,同步外周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抽血,换血速度10~20 ml/5 min,换血量为患儿两倍总血量(150~180 ml/kg),换血前后监测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生化及血常规.结果 换血后血清三种胆红素浓度均显著下降(P<0.01),总胆红素换出率为52.6%,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53.2%,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38.0%.血常规中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1),而白细胞、血小板则在正常范围内明显下降(P<0.01;<0.05).血钾、钠、钙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糖明显升高(P<0.01).结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捷;吴敏;谭小梅;林春繁;叶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肺炎衣原体(Gpn)感染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老年脑梗死组88例及对照组80例外周血CpnlgG抗体,同时测定血脂.结果 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血清Cpnl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5%及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脑梗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pn感染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与血中TG、LDL-C及apoA有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7、0.65和0.43),而与HDL-C成负相关(r=0.81)(P<0.01).结论 Cpn感染可能是老年患者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之一,Cpn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作者:李放;张宁;曾实实;王伟;崔京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脑外伤术中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

    患者男性,48岁,饮酒后因车祸致头部外伤2 h入院.入院时患者轻度昏迷,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3 h后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双测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Gcs评分4分.CT提示:多发性脑挫伤、右侧额叶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积血、脑疝形成.术前血生化检查尿素(Ur)7.46 mmol/L、肌酐(Cr)97.5μmol/L,其他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

    作者:吴钢;李正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单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目的 探讨锁骨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组共72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锁骨骨折,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给予3.5 mm左右克氏针固定,缝合骨膜固定骨折块,术后给予三角巾悬吊固定4~6周,4~6周后解除同定,行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0.5~1年,1例合并脑外伤烦躁患者,术后脱针,因骨膜缝合好,骨折无移位,愈合好.其余均获得治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 采用粗克氏针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操作简单,运用广泛,疗效确切.

    作者:范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者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林晓东;赵丽;王学敏;王海英;田小卫;李福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司法鉴定中对受性侵害的女性精神病患者案件的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性侵害案件的特点.方法 对32例精神分裂症和54例精神发育迟滞性被害司法鉴定案例,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治疗情况、案例特点及鉴定结论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较精神发育迟滞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高,已婚较多,但系统治疗率偏低(9.3%).并且两组在与案犯关系、案发时间、案发地点、被害人态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被害人的被奸次数及告发情况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侵害有明显的不同特点;防止性侵害,前者要侧重于治疗,提高治疗率,后者应以管理教育为主.

    作者:梁峰;郭华;杨建章;尹玉珠;王春阳;刘爱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TCT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TCT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1 567例患者,进行TCT检测,采用TBS细胞学分类法,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将细胞学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评价TCT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 567例TCT检测结果中,阳性者181例,检出率为11.5%,包括AScus 52例(28.7%)、AGCUS 2例(1.1%)、LSIL 99例(54.7%)、HSIL 27例(14.9%)、SCC 1例(0.06%).其中ASCUS或AGCUS中CIN占27.75%;LSIL中CIN占84.8%;HSIL中全部病例均为CIN,其中CIN2-3占92.6%.结论 ①TCT技术能明显提高涂片的满意度及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其结果为SIL及SCC中,TCT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诊断符合率达88.2%,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②对于ASCUS病例,须进一步完善筛查方案.

    作者:黄文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卡托普利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中的作用及其对左房功能的影响

    研究证实,很多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发,是心房电重构的结果,而电重构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密切相关.本文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在房颤转复后抑制RAS激活,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及其对左房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迎春;刘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非瓣膜病房颤并脑栓死患者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病例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合并脑栓死的临床状况、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总结我院2003-2006年住院患者非瓣膜病房颤60例,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16例.分析合并的疾病及临床抗凝应用情况.结果 非瓣膜病房颤合并脑栓死发生率26.7%,以高血压、冠心病居多,接近6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脑卒中前口服阿司匹林40例,有2例脑栓死,仅有1例口服华法林.结论 非瓣膜病房颤是脑栓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复杂,病残程度高,加强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健康教育以减少脑栓死的发生率、致残率.

    作者:钱伟莉;刘明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超声特征表现.重点观察左室两腔心及左室短轴切面测得外层致密区和内层非致密区,观察心室蜂窝状心肌内血流是否与心室相通.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有左房、左室增大,左室壁呈蜂窝状改变,心肌运动普遍减低,深陷的小梁隐窝内血流与心室相通.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目前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主要方法,可用于与其他类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张桦;张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极低体重儿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由于ELBWI各种器官发育不完善,护理难度大,容易合并各种并发症,为了寻求对ELBWI的有效护理,提高治疗存活率.方法 通过对患儿进行评估后确定护理问题,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全部患儿中死亡26例,存活率为84.5%.结论 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可使患儿较顺利地度过体温、呼吸、喂养、感染、黄疸五关,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冬兰;盛明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药益肺止咳胶囊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75例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中药制剂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的疗效.方法 应用中药益肺止咳胶囊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75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96%.结论 中药益肺止咳胶囊治疗肺结核少量咯血,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止血,并且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王守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甲氨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输卵管妊娠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MTX(50 me/M2)单次肌肉注射,研究组43例MTX(50 mg/M2)单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150 mg空腹顿服,服后2 h进食,1次/d,连服4 d,两组均定期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B超监测包块缩小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愈97.7%,对照组治愈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β-HCG转阴时间、包块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氨喋呤(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疗程简单、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贺建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孕期骨盆外测量径线变化观察

    目的 观察中期妊娠及晚期妊娠骨盆外测量径线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门诊产检的孕妇100名,分别在妊娠16~20周时和妊娠37周后进行骨盆外测量.测定髂棘间径、髂嵴间2径、骶耻外径和坐骨结节间径,分别比较两次测量各径线的大小,统计方法采用配对 t 检验.结果 中孕期髂棘间径、髂嵴间径、骶耻外径和坐骨结节间径分别为(24.01±0.52)cm、(26.21±0.62)cm、(19.12±0.82)cm、(8.25±0.61)cm,晚孕期分别为(25.11±0.55)cm、(27.08±0.68)cm、(21.25±0.88)cm、(8.92±0.58)cm,对中孕期和晚孕期各径线进行配对t检验,各径线差别均有显著性;并且发现晚孕期每一孕妇每一径线均比中孕期增大.结论 晚孕期孕妇骨盆外测量各径线比中孕时增大.

    作者:周水生;方莉;尹玉竹;李小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28例成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l临床资料.结果 28例中,85.7%(24例)患者有明确病毒感染史,临床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心包炎及类心肌梗死样心肌炎等.全部病例均有心电图异常,大部分患者心肌酶(CK、CK-MB)均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长.无酶峰变化,绝大部分患者彩超表现异常.经过综合抢救治疗,急性期23例治愈,3例死亡,2例病危自动出院.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绝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其临床表现及多数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要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综合考虑;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具有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的特点,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激素在严重的毒血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得益大于风险.

    作者:刘桂华;钱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

    目的 探讨AXIS侧块钢板和前路颈椎自锁钢板同定系统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骨折脱位后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8例.结果 经该术式治疗8例患者均骨性融合,疗效町靠,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植骨块移位现象发生,术后无神经恶化,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前后路联合应用能立即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作者:徐尽国;王岩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子宫动脉栓塞对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子宫动脉内注入PLE,观察其栓塞前后肿瘤直径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LE栓塞后肿瘤直径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LE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作者:朱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腹胆道再次手术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32例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和36例开腹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胃肠道恢复时间、输液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为75.9%,开腹手术组为77.8%(P>0.05);手术时间开腹组为(153.8±28.2)min,腹腔镜组为(189.3±33.4)min(P<0.05);胃肠道恢复时间开腹组为(58.1±6.9)h,腹腔镜组为(25.7±3.9)h(P<0.01);术后住院时间开腹组(16.6±3.9)d,腹腔镜组(6.8±1.8)d(P<0.01);住院总费用开腹组为(8 800±2 700)元,腹腔镜组为(9500±2600)元(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分别为7例,0例.结论 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对手术医师的要求较高.

    作者:熊沛;周晓初;殷良春;尹耀新;彭毅;叶建宇;钟立明;张风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三种不同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异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92例,随机分为3组,6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A组),6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B组),63例行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3组中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用药时间均少于其他2组(P<0.05);C组并发症的发生程度较重;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较好术式,能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后用药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值得推广.

    作者:翟洪涛;耿英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