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肾阳虚便秘汤的药效学研究

蔡睿婧;肖璐

关键词:脾肾阳虚便秘, 药效学, 血清木糖值, 肠道推进率
摘要:目的:利用脾肾阳虚模型对脾肾阳虚便秘验方的疗效进行验证,为新药的开发打下基础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泻下药合并饥饱失常法致脾虚和糖皮质激素致肾阳虚两种造模方法结合建立大鼠脾肾阳虚模型,通过检测该验方对造模前后、给药前后大鼠体重增长值、粪便的重量及含水量、血清木糖值以及肠道推进率的影响,从而考察该验方对于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有效性。结果:与造模后相比较,给药后,脾肾阳虚便秘方的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粪便含水量明显提高;治疗后大鼠的血清 D-木糖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行给药治疗的各组大鼠的肠道推进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脾虚阳虚便秘汤可软化粪便,有治疗脾肾阳虚便秘的作用。
家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治疗对高危儿神经运动发育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NBNA评分异常(数值<37分)的160例高危儿的一般资料,并根据实际有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例;分别在患儿4、8、12、18月龄时进行Gesel评估随访,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中的 t 或χ2检验对两组患儿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高危因素构成比、NBNA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家庭环境构成比、Gesel 评估随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3~5月后神经运动发育赶上正常同龄儿,对照组有持续较长时间的神经运动发育落后,在对照组中有2例后期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以下简称脑瘫)。结论:早期干预治疗对促进高危儿神经运动发育及预防其发展成为脑痪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推广。

    作者:黄彦臻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UPLC法测定活血定眩提取液中两个异黄酮的含量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制剂中葛根素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方法:采用UPLC方法,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250 mm,5.0 u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体积流速为1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260 nm。结果:葛根素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性范围分别为5.22~31.32μg/ml ,0.974~24.3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7%(RSD3.9%)、99.5%(RSD2.44%)。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可用于黄芪制剂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葛根素的同时测定,为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作者:蔡皓;张樱山;李晓强;李智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医疗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经血液传播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经血传播疾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作者:高晓燕;任成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临床价值体会

    目的:分析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05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3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行保守治疗之后择期手术,观察组行尽早胆囊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终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尽早胆囊切除术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宋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穴位按摩联合生大黄粉敷脐用于慢性组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生大黄粉敷脐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痰热郁肺型AECOP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于常规西医治疗护理,观察组于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生大黄粉敷脐,疗程7天。结果:观察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便秘、腹胀等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P<0.01),且观察组主要症状缓解天数及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生大黄粉敷脐,能有效缓解AECOPD患者主要症状,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高丽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浅谈献血不良反应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目的:本文则针对献血者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进行处理方法和经验的总结,减少及预防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望医务工作者相互交流。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献血体检工作,记录和收集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总结。结果:通过多重手段对献血前及献血后进行预防、干涉,明显使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结论:心理辅导和血液的理化认知是献血前必须了解的,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减少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吕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诊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诊断率37(92.5%)转运成功率40(100%)急救成功率40(1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红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人本原理”在儿科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医院在要求护理人员“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同时,也应重视护理人员自身的情绪及需求,现代护理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人本原理”,在管理中把人看作主要的管理对象和重要的资源,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围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大限度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价值。将人本原理运用于护理管理中,可大限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大潜能,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康冰瑶;杨云;刘艳;李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全身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目前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主要方法,并且该病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持续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然而,该病的治疗费用却很高。长期住院治疗将会造成很严重的经济负担,并且长期住院治疗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护理显得格外重要,其日常注意事项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杰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分析

    目的:对慢性湿疹患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122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分别应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和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基本痊愈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59.16%、91.80% VS 24.59%、70.49%].结论:慢性湿疹患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庞火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肾细胞癌常见亚型的CT分析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enal cel carcinoma,RCC)主要亚型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份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皮髓质交界期、实质期及MPR重建扫描。将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仿定义为明显强化,明显低于肾皮质定义为轻度强化,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度强化。结果:透明细胞癌(clear cel RCC)23例,平扫时囊变5例,出血6例,钙化5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13例,轻度强化3例;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CC)3例,平扫时钙化1例,增强后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乳头状细胞癌(papilary RCC)4例,平扫时病灶内均有坏死,增强后呈轻度强化。透明细胞癌皮髓质交界期强化程度明显强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癌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多见,乳头状肾癌容易坏死。结论:肾癌不同亚型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仔细分析病灶的特征及强化方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作者:许爱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重度贫血合并高钾血症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

    本文通过对一例重度贫血合并高钾血症尿毒症患者进行诱导透析、去白输血、高钾血护理以及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从而提高了该患者的存活率,改善了生存质量,希望能对此类患者的血液透析护理提供帮助。

    作者:祝勤茜;郑桂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818例慢性精神病患者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腹部疾病状况,分析腹部超声在精神疾病临床上应用的意义,以便对治疗中出现的腹部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方法:对我院818例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常规腹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8例精神病患者腹部检查异常声像图289例,检出率35.3%,脂肪肝检出率高,男女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胆囊炎及胆囊结石位居第二。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对发现或落实精神病人的部分疾病和特殊情况有一定价值。

    作者:罗颖;邱代菁;李萍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分析基层产科处理胎膜早破临床

    目的:在临床中分析基层产科对患者行以胎膜早破处理所具备的效果。方法:以回顾性调查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50例出现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组,50例无胎膜早破现象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情况,患者顺产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顺产率低于对照组,经计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及早处理胎膜早破在临床中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难产率及剖宫产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作者:张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实践与体会

    目的:就优质护理服务在健康管理中心的实践与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013年10月到2015年10月所收治的20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加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二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健康管理中心施加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极为重要,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伟珍;叶方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防脱管护理方法的改进

    我科作为临床手术科室,分为胸外科和泌尿外科,管道护理是我们科护理工作重中之重,患者术后留置的每一个管道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常作为治疗、观察病情的手段和判断愈后的依据,它们常被称为“生命的管道”。我科常见的管道有:胸管、十二指、肠营养管、胃管、纵膈负压引流管、肾造瘘管、肾窝引流管、肾周引流管、腹膜后引流管、尿管,颈内静脉导管等。临床上医生通常会将一些管道在放置时与穿刺处皮肤进行缝合来预防脱管,而我们护理人员更应该避免脱管事件的发生。现我科制定了二次固定防脱管的护理措施,即采用3M 伸缩包带给予皮肤外的二次固定,并通过一系列人为可控因素加强对防脱管的护理,如以下的介绍。

    作者:糜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癫痫患儿行18F-FDG PET/CT脑代谢显像的护理配合和体会

    小儿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准确定位等特点。PET/CT是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通过探测病灶对示踪剂异常摄取情况了解癫痫病灶的葡萄糖代谢状态,发作间期癫痫灶葡萄糖代谢表现为低代谢状态,而发作期则表现为高代谢状态。本研究通过169例癫痫患儿在进行脑PET/CT检查过程中护理配合和体会,提出有针对性的患儿处理经验细则,总结出检查前后医护人员对癫痫患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安全教育及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有效降低患儿和家长紧张、焦虑的情绪,并积极配合检查,达到影像质量优化。

    作者:郑丽丽;张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治疗的手外伤致指关节僵硬患者中,抽取100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康复治疗分作甲组与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治疗,乙组应用系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甲组的80.0%,两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手外伤后指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帮助患者恢复手部功能,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孙龚卫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临床护士职业压力相关因素及有效应对措施

    目的:了解护士执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和应对方法。方法:查找护士职业压力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其主要的压力来源,很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调节了护士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

    作者:周宝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起的一类不常见的闭塞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卒中的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由于静脉窦血栓发生的部位、范围、阻塞速度、发病年龄、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症状、卒中以及脑病症状。头痛是颅内压增高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时是唯一的表现。

    作者:陈宣轩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家庭医药杂志

家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