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目的:分析普外科切口的感染因素,提出合理的临床治疗干预对策.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患者档案资料,将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结果:感染组和对照组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年龄、手术时间、预防应用抗菌素、体重指数、住院时间、切口引流管、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比较有差异(P<0.05).结果手术持续时间久、患者体重指数高、备皮时间久、Ⅱ类手术、病房人数等为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减少备皮和手术时间,净化手术室空气,加强Ⅱ类手术的管理,实施健康教育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作者:琚梦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8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采用Person对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89例患者的诱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联用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药物滴速过快、药物剂量过大、药物没有及时停用、未做皮试及其他因素等;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部位有皮肤和软组织、消化系统等;与不良反应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因素有药物联用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等.结论:临床用药中,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等,安全、规范、有效、合理地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是避免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预后的关键.
作者:戴亚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5月,分为2组,分别给予Wiltse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对比2组胸腰椎骨折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2组术后12个月后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角相比,差异较小(P>0 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Wiltse入路治疗的价值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价值,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减少创伤.
作者:高超;成业东;冯海波;管礼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护理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对护理质量进行进一步完善.方法:构建一系列基础护理标准准则,其中包括护士的日常工作内容;护士分层管理状况;环境维护,注重护理细节管理,患者评估;出入院护理;健康知识普及;护理人员培训等.结果:加强护理标准化建设,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质量,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结论:加强护理标准化建设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拉进了医患距离,有效减少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极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护理质量的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杜霄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探究消化内科患者的休克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8月间前来我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情况分为休克组和费休克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以及APACHEⅡ评分来分析休克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休克组和非休克组患者的性别以及血清中的谷丙转氧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氯(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凝血酶原时问(PT)高于非休克组.白蛋白含量低于非休克组(P<O 05);高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20分、PT> 16s、白蛋白含量<30g/L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性别以及血清中ALT,AST、BUN含量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高龄、凝血功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以及全身情况较差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休克的危险因素,针时高龄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应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补充白蛋白.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对比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及依那普利用于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90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予以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和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治疗,观察组的SBP、DBP控制情况及HCV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3年观察组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常规依那普利治疗,还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外科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5年4月我院外科手术室的手术患者56例为对照组,2016年5月-2016年10月手术患者56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前馈控制,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对两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安全隐患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安全管理考核、护理工作态度、护理差错行为、护理文书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服务中实施前馈控制,预防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达克宁栓与制霉菌素片治疗霉菌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3.07至2016.07我院门诊查治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制霉菌素片阴道给药治疗,研究组应用达克宁栓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达克宁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效果显著.
作者:马以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ICU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的参照组(36例)及研究组(36例),参照组仅单一采用咪达唑仑治疗,研究组采用舒芬太尼+咪达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使用呼吸机天数、总镇静时间均比参照组患者所用时间短,惊厥、躁动、谵妄、人机对抗等不良情况发生率少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采取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治疗,应用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田桂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对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8月81例血常规检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血常规检验均出现质量问题,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质量控制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导致81例血常规检验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采血量、采血时间、检验时间及运输贮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40%、25.93%、23.45%、22.22%.结论:加强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检验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检测数据,促进疾病诊断及治疗.
作者:覃新颖;杨志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术前访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给予标准化术前访视,比较两组患者访视前后焦虑状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S-AI与T-AI均比干预前下降评分,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腹腔手术患者术前采取标准化访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况,从而更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作者:于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燕春;杜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痛消化内镜诊疗的配合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行一般护理,观察组行全面配合与护理,观察、记录患者行无痛内镜诊疗中的不良反应,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共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结论:无痛消化内镜诊疗的配合与护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检查安全性.
作者:邓雨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输注过程中非穿刺及管路原因导致的液体不滴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间,9例病人在62次输注康莱特注射液过程中出现液体不滴,尝试多种方法解决液体不滴.结果:运用给输注的康莱特注射液加压的方法,康莱特注射液顺利滴毕.结论:在血管痉挛收缩致康莱特注射液液体不滴的情况下,使用湿毛巾或33%硫酸镁外敷等物理化学疗法处理效果不明显,使用液体加压的方法可顺利完成康莱特注射液的输注.
作者:陆春梅;赵艳;牛秀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幼儿营养不良保健方法和临床保健的指导.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营养不良患儿82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常规组和保健组,各组41例,常规组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保健组儿应用保健方法保健,同时予以家属临床的保健指导,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情况.结果:保健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患儿相比明显要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5.结论:幼儿营养不良应用皮肤保健与饮食保健方法,同时配合保健指导可以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作者:刘奕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就目前来看,传统教学方式应用于中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后总结式案例、注解型案例以及导入式案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保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安全.方法:通过对职业暴露危害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原因分析,总结其防护对策.结果:完善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并完善培训教育可以降低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对护理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作者:吴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研究对于妇产科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 2016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就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42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盆腔灌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采用盆腔灌注疗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5.24%,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76.19%,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妇产科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盆腔灌注疗法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影响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美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助产质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6年4月以来收取的5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按照区别护理的要求将之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一组为常规组给与常规组助产法;另一组为观察组,其护理方式为常规组助产法结合护理干预.对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出血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常规组在产程时间、出血恢复情况以及满意度等几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的优势.结论:护理干预能够帮助产妇缩短产程时间、改善出血情况,助产质量明显提高,对产妇和幼儿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提升了产妇的幸福感.
作者:包兴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指导价值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心脏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血浆BNP的含量,分别分为小于1000pg/ml组,1000~2000pg/ml组和大于2000pg/ml组.每组按照随机数的方法抽取患者35例,对比三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一周内所出现的心血管事件.结果:1000~2000pg/ml组各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小于1000pg/ml组(P<0.05),而大于2000pg/ml组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12例,急性心力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5例,心源性猝死4例,均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随着血浆BNP水平的升高,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
作者:金盼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