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

刘燕春;杜蕊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局部出血, 注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家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妇科内分泌症患者合理使用性激素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措施

    目的:分析妇科内分泌症患者合理使用性激素类药物的必要性和措施.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76例妇科内分泌症患者,将其纳入此研究中,根据是否合理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划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未合理采用性激素药物,观察组合理采用性激素药物,分析其促进措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经计算后为92.1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经计算后为78.95%,组间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后可知P<0.05,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按照其实际状况制定用药治疗方案,且患者需要按照医嘱进行合理性用药.

    作者:邵黎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研究随访数据收集影响因素及收集方法总结

    因瓣膜退化性疾病有伴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全球有一亿人口患有心脏瓣膜病,目前每年大约有300000例瓣膜置换病例,且曾增长趋势[1].根据第四次人口统计推算我国成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近200万,均需终身抗凝治疗.在瓣膜置换术及围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抗凝治疗不当导致的并发症相对突出,约占75%,每年治疗抗凝并发症的费用达上亿元.由此可见,正确的抗凝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人的生存率以及减轻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抗凝长期采用欧美国家的较高强度标准:及PTR=1.5-2.0、INR=2.0-3.0,由于国人与西方人群差异大,致使大量的出血病发症及较高的死亡率发生,占90%.目前我国采用低强度抗凝已达成共识,也取得了在栓塞与死亡率无明显改变的基础上出血病发症大幅度下降的疗效.通过对低强度抗凝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探索适合我国人群凝血特点的INR标准,建立中国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与检测随访数据库,为建立国人的个体化抗凝风险评估模型,及制定相应抗凝指南提供依据[2].

    作者:张巧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钙离子拮抗剂在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分析与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对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在某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有29例患者,实验组采用钙离子拮抗剂结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评价采用两种治疗方式,患者的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及心率情况,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2%.实验组副作用的发生率6.6%明显低于对照组副作用的发生率31.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对于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治疗的治疗效果较好,副作用少,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李坤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

    目的:探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监测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标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不同的监测方式后,各组间的效果均相同,其中观察组的监测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效果显著,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作者:倪胜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胃镜室职业风险因素与防护对策

    目的:胃镜室职业风险因素与防护对策.方法: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让医务人员提高对职业危害的重视.结果:胃镜室的医务人员应正确的认识到对自身可能造成职业损伤的各种原因,做好自我防范,通过统一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防范意识,降低职业损害的程度.结论:保证胃镜室医务人员的个人健康,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肾脏穿刺活检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

    2016年5月-2016年11月本科对72例肾穿刺术患者进行护理,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2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25~78岁.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8例,膜性肾病10例,IgA肾病17例,紫癜性肾炎8例,局灶节段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9例,狼疮性肾炎10例,乙肝相关性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7例.全部患者均无肾活检禁忌证.

    作者:魏佳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人.给予对照组常规外科治疗,观察组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开通率为95%,对照组为7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运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成效显著,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罗海龙;祁小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心理护理对门诊手术患者的效果探究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门诊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402例门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1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术前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术前宣教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记录入院时、手术前焦虑值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前焦虑值低于入院时,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心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缓解门诊手术患者焦虑、恐惧心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梁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3周重复方案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3周重复方案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实施辅助化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3年期生存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2例患者的腹壁切口平均拆线时间为(9.8±2.9)d,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60.4±9.4)h;3年无病生存率为7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厌食疲乏、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腹泻等,经临床对症处理后对化疗过程均未产生严重影响.结论:临床上在治疗结直肠癌时,可于患者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亚叶酸钙予以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生存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轻,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作者:王丙武;高标;刘涛;梁田中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论性伦理道德教育在性传播疾病综合防控措施中的主导作用

    性传播疾病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而发生传播的一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受多种性传播疾病尤其是艾滋病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性传播疾病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医学问题.多年来,我国在性传播疾病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为给性传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伦理道德教育在性传播疾病综合防控措施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探讨.

    作者:杨兆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为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应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后身体情况的改变,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明显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的特点,能够减少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大大降低,相比较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值的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吴亚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就目前来看,传统教学方式应用于中等职业院校药学专业教学中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后总结式案例、注解型案例以及导入式案例,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本文主要针对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作者:刘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妊娠期发生或出现的妊娠梅毒的类型:妊娠期合并梅毒,进行临床分析与探讨.方法:通过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这三年间的患有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26例进行临床分析,其中患有早期梅毒,就是孕前就患有梅毒然后怀孕13例;再有就是将患有晚期梅毒,怀孕期间感染的孕妇13例.将患有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进行分别临床分析,然后再将24例孕妇进行空白组对比.比较孕妇的身体状状况、产后恢复情况;再比较这三组孕妇所生婴儿携带先天性梅毒、流产、死胎的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结果:从以上三组孕妇的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和后期护理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患有早期梅毒和后期梅毒的妊娠期妇女,大多咽喉益出现不适、皮肤益出现各种病变、缺钙抽筋等身体不佳现象,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出血难产的概率也大于正常孕妇.对于幼儿出现流产、死胎或是出生就携带先天性梅毒的概率也大于正常新生儿.通过比较两组中出现的各种临床案例进行分析,计算所得的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中值得被考虑.讨论:根据上述进行的资料讨论分析及临床研究,参考以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案例研究与探讨,从而在此基础上找出预防及治疗妊娠合并梅毒的方法.

    作者:王媛;王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血清胆红素和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诊断中检测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35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老年患者设为分析组,于同期在我院体检显示健康的人群中选择35名设为参照组,两组均行血清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检测,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分析组TBIL、DBIL、IBIL水平明显较参照组低,LDL-C水平明显较参照组高,(P<0.05),冠状病变数量越多,TBIL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结论:血清胆红素、LDL-C异常与老年冠心病有紧密联系性,对血清胆红素、LDL-C进行检测能够为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作者:吴美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西药药剂的合理应用方法,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的西药药剂处方中选取200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处方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西药药剂针对性的管理,经管理考核后,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10月相等数量的西药药剂处方,对比管理考核前后西药药剂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西药药剂不合理应用主要有药物滥用、给药方法不当、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管理措施为加强药品、人员管理,严格工作制度;管理考核前的合理用药率为66.0%,低于管理考核后的合理用药率91.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 2=4.368,P<0.05).结论:合理的应用及管理西药药剂,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效率,促进治疗效果,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及运用.

    作者:吴晓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刘燕春;杜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8例龋齿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高速牙钻机械去腐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去腐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疼痛低于对照组,单牙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复查疗效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去腐技术治疗龋齿效果良好,术中疼痛轻,术后预后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郭甲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我院龙血竭联合喜辽妥治疗淤积性皮炎在皮肤科临床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龙血竭联合喜辽妥治疗淤积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0例淤积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喜辽妥涂敷患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龙血竭胶囊内的粉末涂敷患处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和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皮疹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14,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6.7%,对照组患者复发率1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820,P<0.05).结论:龙血竭联合喜辽妥治疗淤积性皮炎,短期疗效显著,长期复发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陆焕俊;钱昇;吴韵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心电图结果与性别关系分析

    目的:对本市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心电图检查,按性别分为两组,研究观察200例老年人(男性100例,女性100例)性别与老年人心电图异常关系.方法:本文选本市某大型社区200例60岁以上(包括60岁)老年人,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全部开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结果加以分析及对比.结果:社区老年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男性老年人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略高于女性老年人,且随着年龄增长男女心电图异常的差异逐渐减少.结论:在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老年人心脏体检工作,应该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早发现和诊断心脏疾病,减少心血管突发疾病的发生.

    作者:薛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指导

    抗凝治疗是心血管领域药物治疗中极为常见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为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是华法林,因其疗效显著和院外使用方便[1],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做好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护理指导,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郁志芸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家庭医药杂志

家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西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