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健;李殿伟;孙洪生;步瑞兰;梁新成;丁秀真
为了提高肛瘘的诊疗质量,选取肛瘘病人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并经临床手术或病理验证,其中43例肛周脓肿之部位、范围、大小、形态等诊断准确;8例肛周囊肿有3例合并肛瘘;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认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为;杨光;令狐庆;赵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38岁.反复便血,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需用手回纳7年,以内痔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无异常,凝血酶原测定正常,肛门局部吸引后,截石位齿线上3,11点处各见一鸽蛋大痔核,诊断为内痔.用0.25%布比卡因40ml作肛周局部浸润麻醉,7号丝线分别8字贯穿缝扎3,11点处内痔基底部,在缝扎线外0.6cm处剪去内痔组织,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病人每日自行做提肛运动达300次,术后第4天,出现头晕、恶心、腹胀、里急后重,并有急切的排便感觉.查体:P100次/min,R22次/min,BP11/7kPa.
作者:吴志华;骆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观察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作用,对85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分4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生肌长肉膏组较之对照组,在减少创口渗液、增加愈合率、缩短愈合天数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提示在肛瘘术后中后期,对创面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巍;华斌;张巍;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马蹄型肛瘘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61岁.其中肛周后位两侧均有外口者22例,一侧有外口一侧有脓腔者8例.
作者:高宝良;陈子胜;周秀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瘘管切除、切口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72例,并与同期采用切开换药的67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间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5),但两组间疼痛持续时间、出血天数及创口愈合时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切除缝合组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切开组,此术值得推广.
作者:庄在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1996年7月开始出现短裤上时有少许淡红血水样液体,一般每周1次,触摸骶尾部发现包块,约0.5cm×0.4cm,无酸胀、疼痛等不适,局部检查包块无红肿及压痛,质稍软,反复发作1年,包块逐渐增大至1.2cm×0.8cm,稍压痛,无红肿.19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作局部包块切除,1997年11月复发,1998年7月来本院就诊.检查骶尾部距肛门10cm正中浅沟处有一约1.8cm×1.5cm包块,表面有溃口,为增生肉芽组织覆盖,以探针由溃口向内探查,可探及窦道仅沿骶尾表面走行,长约3.0cm,不与肛门相通,用刮匙从外口搔刮窦道,刮出3根1.5~2.0cm长短不等毛发及少许坏死组织,门诊隔天引流换药5次,外口愈合.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收治婴幼儿后天性肛痿215例,其中手术治疗196例,手术失败37例.现对手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报告改良术式.
作者:曹相军;刘向荣;肖复兴;彭阳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肛肠病同时伴有某些内科疾病是手术常遇到的问题,现参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谈一点体会.1心脏病
作者:蒋建婷;安阿明;王晏美;秦延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行设计制作了新型肛瘘挂线器械,此器械包括套管式探针、套线器2部分.套管式探针由套管、钩针样探针组成,两者结合严密,探针近头端有一钩针样斜钩;套线器分为开放式与圆孔式2种,周边刻有压线槽,中间刻有1型滑道,圆孔式套线器圆孔中间留有穿线孔.用套线器将丝线送入直肠腔内,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钩住并予以紧固,回抽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及橡皮筋引出瘘管外,然后完成挂线操作.临床应用30例,并与传统挂线疗法进行对照观察,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此挂线器械挂线准确,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方便,病人基本无不适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乃健;李殿伟;孙洪生;步瑞兰;梁新成;丁秀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因下腹胀痛、排尿困难7天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伴发热,肛旁脓水淋漓,微痛.入院前2周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查体: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扪及10cm×8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红,腰大肌右侧缘压痛,直肠温度增高,截石位6点距肛缘2cm见直径为0.5cm的肛瘘外口,有条索状物自此通向肛门.入院后予穿刺抽脓,证实脓肿位于腹膜外,行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加肛瘘挂线术,脓肿位于腹膜外,向左至腹直肌鞘外缘,向下至耻骨联合,向右上至腰大肌,脓液约200ml.冲洗后置管于耻骨联合旁和右侧腰大肌处,术中考虑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行肛瘘切开术.术后脓液做细菌培养,报告示大肠埃希氏菌.
作者:胡俊生;蔡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总结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治疗经验,介绍常见肛周脓肿类型,阐述诊断要点,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详述治疗方法.治疗上要准确寻找内口,了解脓腔范围,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支管开窗引流,粘膜下脓肿不能直接做粘膜切开,保护好肛门括约肌功能,掌握好肛腺感染学说,内口的处理避免挂线治疗,强调了换药的重要性.西药控制感染,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吴丹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肛门直肠周围急性脓肿129例,男115例,女14例;年龄18~58岁.肛周皮下脓肿102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1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6例.
作者:刘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近端人造外口治疗肛瘘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12~71岁;病程5年以内81例,6~10年19例,11~20年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6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2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5例.所有病例主管道长度均>5cm. 治疗方法:将亚甲蓝染液从肛瘘外口注入,使瘘道着色,查明瘘道内口,用探针从外口穿入,探明瘘道走向,并在探至距肛缘约2cm处做标记,作一上宽下窄切口,切口深达瘘道,以此为人造外口.高位肛瘘,可用止血钳在造口处循瘘道通向肛内,从内口穿出,引出橡皮筋条,完成挂线;低位肛瘘,可在造口处循瘘道切开至内口,并向上延伸0.5cm;管道部分有脓者可作对口引流,无脓者可由外口伸入刮匙,刮除腐
作者:邵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切开挂线疗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02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7个月至71岁;病程3~12天.肛周皮下脓肿3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4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内口位置:除6例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外,其余均在齿线附近之肛隐窝处,且以截石位6点肛隐窝处为多. 治疗方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于脓肿波动
作者:刘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1年至今,笔者用黑倍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20例,效果好,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制法:老黑醋1 250ml,五倍子420g,蜈蚣5条,冰片3g,蜂蜜90g.先将蜈蚣、五倍子烘干研极细末,并过80目筛,把老黑醋放入锅内烧沸,加入蜈蚣、五倍子粉,待熬成浓汁时加入冰片充分搅拌均匀,离火冷却,待其自然成膏.
作者:张复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22~63岁,其中37例在40岁以下,占82.2%.分一期根治术组24例,切开引流术组21例.肛提肌以下浅部脓肿36例,其中皮下脓肿23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3例;肛提肌以上深部脓肿9例,其中骨盆直肠间隙脓肿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4例.
作者:刘晨;周方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采用自拟消痛汤治疗痔疮肿痛60例,收到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5例,女15例;年龄13~64岁;病程6个月至5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2例,炎性外痔15例,混合痔13例,外痔并肛裂10例.
作者:王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将西瓜霜粉剂用于肛瘘术后换药,并与常规换药做比较观察,发现西瓜霜粉剂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疗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学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镇痛新一次性骶管内注射用于肛门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54例中男210例,女144例;年龄13~66岁.其中混合痔245例,肛瘘及肛裂63例,肛周脓肿41例,直肠脱垂4例,均在骶管麻醉下施术.
作者:李同绪;晁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