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相军;刘向荣;肖复兴;彭阳时
采用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各种马蹄型肛瘘166例,治愈率100%.该术式将复杂性肛瘘变为单纯性肛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缩短了疗程,复发率低.术中完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及肛周正常组织,无术后肛门变形、狭窄、失禁等后遗症.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作者:范亚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取不切断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高位肛瘘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7~56岁;病程0.5~3年.手术证实均为主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单纯性肛瘘19例,复杂性肛瘘5例.
作者:李一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研究高位复杂性肛瘘一期切除保留括约肌直肠减压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和价值,对3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行一期切除全部外口、瘘管、内口,保留括约肌重叠修补内口逐层缝合创口,直肠减压.结果:38例全部愈合,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该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后遗症,值得推广.
作者:韩玉娟;管金平;李衍行;廉仲江;高伟;秦宪斌;闫立俊;李希印;崔海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行设计制作了新型肛瘘挂线器械,此器械包括套管式探针、套线器2部分.套管式探针由套管、钩针样探针组成,两者结合严密,探针近头端有一钩针样斜钩;套线器分为开放式与圆孔式2种,周边刻有压线槽,中间刻有1型滑道,圆孔式套线器圆孔中间留有穿线孔.用套线器将丝线送入直肠腔内,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钩住并予以紧固,回抽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及橡皮筋引出瘘管外,然后完成挂线操作.临床应用30例,并与传统挂线疗法进行对照观察,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此挂线器械挂线准确,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方便,病人基本无不适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乃健;李殿伟;孙洪生;步瑞兰;梁新成;丁秀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5岁.入院前因长期服用乙双吗啉而致头晕、乏力,伴鼻衄及牙龈出血,出血量不多,能自行控制,但反复发作,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予以COAP方案化疗5天.化疗后双下肢出现出血点及皮肤银屑病复发.入院体查:贫血貌,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片状大小不等的银白色鳞屑,以躯干为主,双下肢散在出血点.查外周血:HGB 69g/L,WBC 4.2×109/L,BPC 90×109/L.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给予DA方案巩固化疗.
作者:杨维建;易学军;马力;周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内口切缝法和内口结扎法的关闭内口方法治疗前正中瘘54例,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本组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19~64岁;病程0.5~1年28例,2~5年17例,6~10年9例.外口距肛缘5cm以内29例,5cm以外25例,单个外口37例,多发外口17例.
作者:曹天顺;李建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吸注套扎法治疗各类外痔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27例,女19例;年龄18~74岁;病程5天至24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8例,炎性外痔11例,赘皮结缔组织性外痔7例.
作者:张炜;李爱华;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麻醉下电刀广泛切除病变组织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28例,其中男27例,女1例;年龄28~66岁;病程3个月至40年.
作者:周秀扣;高宝良;邬丽珠;徐占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肛肠病同时伴有某些内科疾病是手术常遇到的问题,现参阅文献结合临床经验,谈一点体会.1心脏病
作者:蒋建婷;安阿明;王晏美;秦延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肛窦炎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25~55岁;病程3个月至5年.
作者:彭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切开挂线改道截源术治疗8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22例;年龄16~63岁;病程2个月至15年.瘘道呈全马蹄型21例,半马蹄型60例,多发型6例;属前位者3例,后位者84例;内口分布在截石位6点71例,5点8例,7点5例,1点1例,11点2例.
作者:朱成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痔280例中男208例,女72例;年龄2~78岁;病程5个月至5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管及直肠下端用1‰新洁尔灭消毒.用喇叭肛镜查看内痔核,以5号注射针头在右前、右后、左侧主痔核上端进针到粘膜下层部后,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3ml,然后退针过程注药1ml,后在齿线上0.5cm主痔核3,7,9点处各注射1ml.注射完后在3,9,11点的外痔核处注射少量麻药,用鼠齿钳提起痔核,弯止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注射唐氏除痔液,用另一把止血钳夹扁痔核,将唐氏除痔钳钳夹于痔核基底部位,剪除残余端.可同时做2~3处.在除痔钳下方分点注射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与0.5%利多卡因用1:1).肛内放入痔疮膏和痔疮宁栓,塔形纱块外敷,丁字带固定.
作者:周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提高肛瘘的诊疗质量,选取肛瘘病人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并经临床手术或病理验证,其中43例肛周脓肿之部位、范围、大小、形态等诊断准确;8例肛周囊肿有3例合并肛瘘;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认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为;杨光;令狐庆;赵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运用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的复方槐花煎剂治疗痔出血,取得满意效果.临床资料:随机选择痔出血病例337例,男195例,女142例;年龄16~68岁;病程3天至11年.
作者:郭树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1996年7月开始出现短裤上时有少许淡红血水样液体,一般每周1次,触摸骶尾部发现包块,约0.5cm×0.4cm,无酸胀、疼痛等不适,局部检查包块无红肿及压痛,质稍软,反复发作1年,包块逐渐增大至1.2cm×0.8cm,稍压痛,无红肿.19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作局部包块切除,1997年11月复发,1998年7月来本院就诊.检查骶尾部距肛门10cm正中浅沟处有一约1.8cm×1.5cm包块,表面有溃口,为增生肉芽组织覆盖,以探针由溃口向内探查,可探及窦道仅沿骶尾表面走行,长约3.0cm,不与肛门相通,用刮匙从外口搔刮窦道,刮出3根1.5~2.0cm长短不等毛发及少许坏死组织,门诊隔天引流换药5次,外口愈合.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1年至今,笔者用黑倍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20例,效果好,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制法:老黑醋1 250ml,五倍子420g,蜈蚣5条,冰片3g,蜂蜜90g.先将蜈蚣、五倍子烘干研极细末,并过80目筛,把老黑醋放入锅内烧沸,加入蜈蚣、五倍子粉,待熬成浓汁时加入冰片充分搅拌均匀,离火冷却,待其自然成膏.
作者:张复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570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好发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临床资料:本组男476例,女94例;年龄12~79岁.其中414例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占73%;156例行脓肿根治术,占27%.所有病人均在手术当日或次日症状、体征得到缓解,经换药及对症治疗,创口愈合后出院,治愈率100%.
作者:梁秀芝;段宏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10年来,我科收治和处理痔疮术后大出血10例,其中外院3例,本院7例,全部经肛镜下缝扎止血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现分析归纳如下.
作者:毛红;戚国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6岁.右侧肛旁轻度红肿10天,后病情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并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检查:体温39.2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局部检查:膝胸位肛旁1~6点15cm×10cm及阴囊根部大面积红肿,压痛,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增高.诊断:肛周脓肿.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脓腔,引流出暗红色、恶臭味脓液约200ml.清除坏死组织,1~5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以菌必治、灭滴灵静脉点滴,局部换药治疗.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2天体温39.6℃,阴囊至右中腹红肿明显,有波动感.
作者:汪郑芳;刘长;俞立民;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