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和除痔钳治疗痔280例

周江

关键词:基底部注射, 痔核, 钳夹, 注射针头, 痔疮宁栓, 治疗方法, 止血, 粘膜下层, 右侧卧位, 新洁尔灭, 消痔灵液, 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 痔疮膏, 止痛剂, 亚甲蓝, 注药, 直肠, 外敷, 年龄
摘要:痔280例中男208例,女72例;年龄2~78岁;病程5个月至5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管及直肠下端用1‰新洁尔灭消毒.用喇叭肛镜查看内痔核,以5号注射针头在右前、右后、左侧主痔核上端进针到粘膜下层部后,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3ml,然后退针过程注药1ml,后在齿线上0.5cm主痔核3,7,9点处各注射1ml.注射完后在3,9,11点的外痔核处注射少量麻药,用鼠齿钳提起痔核,弯止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注射唐氏除痔液,用另一把止血钳夹扁痔核,将唐氏除痔钳钳夹于痔核基底部位,剪除残余端.可同时做2~3处.在除痔钳下方分点注射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与0.5%利多卡因用1:1).肛内放入痔疮膏和痔疮宁栓,塔形纱块外敷,丁字带固定.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位肛瘘挂线器械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自行设计制作了新型肛瘘挂线器械,此器械包括套管式探针、套线器2部分.套管式探针由套管、钩针样探针组成,两者结合严密,探针近头端有一钩针样斜钩;套线器分为开放式与圆孔式2种,周边刻有压线槽,中间刻有1型滑道,圆孔式套线器圆孔中间留有穿线孔.用套线器将丝线送入直肠腔内,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钩住并予以紧固,回抽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及橡皮筋引出瘘管外,然后完成挂线操作.临床应用30例,并与传统挂线疗法进行对照观察,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此挂线器械挂线准确,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方便,病人基本无不适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乃健;李殿伟;孙洪生;步瑞兰;梁新成;丁秀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马蹄型肛瘘166例疗效总结

    采用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各种马蹄型肛瘘166例,治愈率100%.该术式将复杂性肛瘘变为单纯性肛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缩短了疗程,复发率低.术中完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及肛周正常组织,无术后肛门变形、狭窄、失禁等后遗症.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作者:范亚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118例

    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治疗11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1次治愈91例,2次治愈27例,治愈率100%.治愈时间19~45天,平均28.1天.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无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移位、肛门畸形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

    作者:李春雨;聂敏;黄闯;田振国;翟云起;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切开挂线改道截源根治高位复杂性肛瘘87例

    采用切开挂线改道截源术治疗8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5例,女22例;年龄16~63岁;病程2个月至15年.瘘道呈全马蹄型21例,半马蹄型60例,多发型6例;属前位者3例,后位者84例;内口分布在截石位6点71例,5点8例,7点5例,1点1例,11点2例.

    作者:朱成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口皮瓣截根法治疗高位肛瘘疗效观察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10例防治体会

    近10年来,我科收治和处理痔疮术后大出血10例,其中外院3例,本院7例,全部经肛镜下缝扎止血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现分析归纳如下.

    作者:毛红;戚国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婴幼儿后天性肛瘘手术失败原因及术式改进

    我科收治婴幼儿后天性肛痿215例,其中手术治疗196例,手术失败37例.现对手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报告改良术式.

    作者:曹相军;刘向荣;肖复兴;彭阳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并肛周皮下气性囊肿1例

    患者男,32岁.因肛周肿痛3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肛门右侧轻度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应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3天前肿物又增大,肿痛.查体:肛门右侧距肛缘约2cm皮下有一肿物,约4cm×4cm,界限清,有囊性感.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有索状物与肛缘相连.疑为肛周脓肿,试行穿刺,有气体进入空针,共抽出气体约30ml,未抽出脓液,肿块基本消失.不久,局部再度隆起,压之亦有囊性感,即诊断为肛瘘并气性囊肿.2天后在腰麻下行瘘管切开术.术中切开囊肿,见其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及脓液.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形成囊壁,并有一瘘管通向肛门,用探针进入瘘管,探得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为一高位瘘,遂行挂线术.术后10天挂线脱落,25天创面愈合.术后病理证实囊壁为纤维组织.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后确诊为肛瘘并气性囊肿.

    作者:李哲;王丽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肛周脓肿合并腹会阴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36岁.右侧肛旁轻度红肿10天,后病情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并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检查:体温39.2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局部检查:膝胸位肛旁1~6点15cm×10cm及阴囊根部大面积红肿,压痛,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增高.诊断:肛周脓肿.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脓腔,引流出暗红色、恶臭味脓液约200ml.清除坏死组织,1~5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以菌必治、灭滴灵静脉点滴,局部换药治疗.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2天体温39.6℃,阴囊至右中腹红肿明显,有波动感.

    作者:汪郑芳;刘长;俞立民;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肛周多间隙脓肿60例临床观察

    总结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治疗经验,介绍常见肛周脓肿类型,阐述诊断要点,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详述治疗方法.治疗上要准确寻找内口,了解脓腔范围,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支管开窗引流,粘膜下脓肿不能直接做粘膜切开,保护好肛门括约肌功能,掌握好肛腺感染学说,内口的处理避免挂线治疗,强调了换药的重要性.西药控制感染,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吴丹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骶尾部窦道1例

    患者男,30岁.1996年7月开始出现短裤上时有少许淡红血水样液体,一般每周1次,触摸骶尾部发现包块,约0.5cm×0.4cm,无酸胀、疼痛等不适,局部检查包块无红肿及压痛,质稍软,反复发作1年,包块逐渐增大至1.2cm×0.8cm,稍压痛,无红肿.19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作局部包块切除,1997年11月复发,1998年7月来本院就诊.检查骶尾部距肛门10cm正中浅沟处有一约1.8cm×1.5cm包块,表面有溃口,为增生肉芽组织覆盖,以探针由溃口向内探查,可探及窦道仅沿骶尾表面走行,长约3.0cm,不与肛门相通,用刮匙从外口搔刮窦道,刮出3根1.5~2.0cm长短不等毛发及少许坏死组织,门诊隔天引流换药5次,外口愈合.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不切断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高位肛瘘

    采取不切断括约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高位肛瘘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7~56岁;病程0.5~3年.手术证实均为主管道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单纯性肛瘘19例,复杂性肛瘘5例.

    作者:李一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端造口治疗肛瘘106例

    采用近端人造外口治疗肛瘘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12~71岁;病程5年以内81例,6~10年19例,11~20年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6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2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5例.所有病例主管道长度均>5cm. 治疗方法:将亚甲蓝染液从肛瘘外口注入,使瘘道着色,查明瘘道内口,用探针从外口穿入,探明瘘道走向,并在探至距肛缘约2cm处做标记,作一上宽下窄切口,切口深达瘘道,以此为人造外口.高位肛瘘,可用止血钳在造口处循瘘道通向肛内,从内口穿出,引出橡皮筋条,完成挂线;低位肛瘘,可在造口处循瘘道切开至内口,并向上延伸0.5cm;管道部分有脓者可作对口引流,无脓者可由外口伸入刮匙,刮除腐

    作者:邵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痔的分类与治疗学的现代概念

    长期以来,痔的“学说”层出不穷,痔的分类标准和治疗方法也相当繁杂.1975年Thomson[1,2]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强调:“痔不是病,不应当切除,除非它有确切的手术指征.”他的论断,引起国际肛肠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1977年英国痔的专题讨论会,1979年美、英、澳3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举办联合学术会议以及1984年在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德国结肠直肠外科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根据痔的新概念,对痔的分类标准及治疗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1980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的痔外科专题讨论会,争论更加激烈.

    作者:张东铭;王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注射和除痔钳治疗痔280例

    痔280例中男208例,女72例;年龄2~78岁;病程5个月至5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管及直肠下端用1‰新洁尔灭消毒.用喇叭肛镜查看内痔核,以5号注射针头在右前、右后、左侧主痔核上端进针到粘膜下层部后,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3ml,然后退针过程注药1ml,后在齿线上0.5cm主痔核3,7,9点处各注射1ml.注射完后在3,9,11点的外痔核处注射少量麻药,用鼠齿钳提起痔核,弯止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注射唐氏除痔液,用另一把止血钳夹扁痔核,将唐氏除痔钳钳夹于痔核基底部位,剪除残余端.可同时做2~3处.在除痔钳下方分点注射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与0.5%利多卡因用1:1).肛内放入痔疮膏和痔疮宁栓,塔形纱块外敷,丁字带固定.

    作者:周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勤奋工作五十年——记一代名医陆琦先生

    陆琦教授生于1921年,从事肛肠专业已有50年.解放初期响应党的号召,将自己的验方与专长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与人民.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肛门外科,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选为浙江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的好评. 陆老在发扬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与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1980年在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主持下,召开了全国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中国肛肠病杂志>,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兼主编.

    作者:陆传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切除缝合与切开换药疗效的对照观察

    采用瘘管切除、切口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72例,并与同期采用切开换药的67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间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5),但两组间疼痛持续时间、出血天数及创口愈合时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切除缝合组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切开组,此术值得推广.

    作者:庄在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用黑倍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

    自1991年至今,笔者用黑倍膏治疗肛瘘术后瘢痕20例,效果好,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与制法:老黑醋1 250ml,五倍子420g,蜈蚣5条,冰片3g,蜂蜜90g.先将蜈蚣、五倍子烘干研极细末,并过80目筛,把老黑醋放入锅内烧沸,加入蜈蚣、五倍子粉,待熬成浓汁时加入冰片充分搅拌均匀,离火冷却,待其自然成膏.

    作者:张复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吸注套扎结合长效麻醉剂治疗外痔46例

    采用吸注套扎法治疗各类外痔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27例,女19例;年龄18~74岁;病程5天至24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8例,炎性外痔11例,赘皮结缔组织性外痔7例.

    作者:张炜;李爱华;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杂性肛瘘不同粘度造影剂造影结果比较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