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红;戚国玉
患者男,48岁.因下腹胀痛、排尿困难7天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伴发热,肛旁脓水淋漓,微痛.入院前2周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查体: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扪及10cm×8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红,腰大肌右侧缘压痛,直肠温度增高,截石位6点距肛缘2cm见直径为0.5cm的肛瘘外口,有条索状物自此通向肛门.入院后予穿刺抽脓,证实脓肿位于腹膜外,行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加肛瘘挂线术,脓肿位于腹膜外,向左至腹直肌鞘外缘,向下至耻骨联合,向右上至腰大肌,脓液约200ml.冲洗后置管于耻骨联合旁和右侧腰大肌处,术中考虑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行肛瘘切开术.术后脓液做细菌培养,报告示大肠埃希氏菌.
作者:胡俊生;蔡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总结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治疗经验,介绍常见肛周脓肿类型,阐述诊断要点,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详述治疗方法.治疗上要准确寻找内口,了解脓腔范围,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支管开窗引流,粘膜下脓肿不能直接做粘膜切开,保护好肛门括约肌功能,掌握好肛腺感染学说,内口的处理避免挂线治疗,强调了换药的重要性.西药控制感染,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吴丹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收治婴幼儿后天性肛痿215例,其中手术治疗196例,手术失败37例.现对手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报告改良术式.
作者:曹相军;刘向荣;肖复兴;彭阳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自拟丹赤汤治疗血栓外痔与嵌顿性混合痔386例,男349例,女37例;年龄18~72岁.其中血栓外痔275例,嵌顿性混合痔111例.
作者:宋炳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各种马蹄型肛瘘166例,治愈率100%.该术式将复杂性肛瘘变为单纯性肛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缩短了疗程,复发率低.术中完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及肛周正常组织,无术后肛门变形、狭窄、失禁等后遗症.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作者:范亚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镇痛新一次性骶管内注射用于肛门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54例中男210例,女144例;年龄13~66岁.其中混合痔245例,肛瘘及肛裂63例,肛周脓肿41例,直肠脱垂4例,均在骶管麻醉下施术.
作者:李同绪;晁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6岁.右侧肛旁轻度红肿10天,后病情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并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检查:体温39.2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局部检查:膝胸位肛旁1~6点15cm×10cm及阴囊根部大面积红肿,压痛,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增高.诊断:肛周脓肿.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脓腔,引流出暗红色、恶臭味脓液约200ml.清除坏死组织,1~5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以菌必治、灭滴灵静脉点滴,局部换药治疗.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2天体温39.6℃,阴囊至右中腹红肿明显,有波动感.
作者:汪郑芳;刘长;俞立民;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陆琦教授生于1921年,从事肛肠专业已有50年.解放初期响应党的号召,将自己的验方与专长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与人民.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肛门外科,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选为浙江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的好评. 陆老在发扬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与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1980年在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主持下,召开了全国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中国肛肠病杂志>,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兼主编.
作者:陆传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50岁.1987年5月自觉肛门不适,1992年4月肛门处肿痛伴流脓水样分泌物,当地诊所诊断为“单纯性肛门瘘”.给予插药疗法4次,第2次插药后不久,肛门处出现灼痛,插药4次时发现肛门周围及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形如2枚硬币.查体:肛门后近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面积分别为1.5cm×1.5cm,2cm× 2cm,并有脓性物流出,痿口周围组织触之纤维化变硬,变硬之面积约10cm×10cm,在肛门左中位可见一内口.直肠指诊发现瘘道沿左后位走向骶尾骨处,痿道走行呈半圆形,压痛不明显.X线透视示骶尾椎未见骨质破坏.沿肛门左中位的内口用探针顺利到达骶尾骨组织坏死处,切开瘘道,分离切除坏死变性组织,反复冲洗创面,术后定期换药,病人痊愈出院.
作者:郭阁学;支叔刚;马兴梅;李淼;杨滨泉;李艳红;唐粤;李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瘘管切除、切口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72例,并与同期采用切开换药的67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间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5),但两组间疼痛持续时间、出血天数及创口愈合时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切除缝合组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切开组,此术值得推广.
作者:庄在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丝锯并药捻法治疗肛瘘40例,治愈率100%,其中1次性治愈37例(92.5%).治愈时间12~35天.详细介绍了丝锯与药捻的应用.该法损伤肛周组织少,不影响肛门正常生理功能,且治疗彻底不复发.
作者:汪草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尿潴留为肛肠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自拟化瘀通淋煎治疗观察12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肛肠病术后合并急性尿潴留238例,分2组.治疗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采用骶麻96例(1.5%利多卡因20m1),局部浸润麻醉24例(1%利多卡因15~20ml);其中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56例,内注外切术12例,肛瘘切除术20例,肛瘘切开挂线术8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及内口切除术12例,肛裂切除加扩肛术12例.对照组:118例,男88例,女30例;其中混合痔外切内扎术50例,内注外切术15例,肛瘘切除术18例,肛瘘切开挂线术6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13例,肛裂切除扩肛术16例.
作者:马剑海;薛秀娟;石大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38岁.反复便血,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需用手回纳7年,以内痔收入院.入院查体: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无异常,凝血酶原测定正常,肛门局部吸引后,截石位齿线上3,11点处各见一鸽蛋大痔核,诊断为内痔.用0.25%布比卡因40ml作肛周局部浸润麻醉,7号丝线分别8字贯穿缝扎3,11点处内痔基底部,在缝扎线外0.6cm处剪去内痔组织,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病人每日自行做提肛运动达300次,术后第4天,出现头晕、恶心、腹胀、里急后重,并有急切的排便感觉.查体:P100次/min,R22次/min,BP11/7kPa.
作者:吴志华;骆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小儿肛周脓肿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5天至8岁;病程5天至1个月.全部病例均为单个脓肿,首次发病.脓肿大者3cm×2cm,小者0.5cm×1cm,距肛缘0.3~1cm,将30例分为传统式切开术和蝶形切除术2组,各15例. 手术方法及疗效:蝶形切除术,在麻醉下,脓肿处沿肛缘作放射状切口,切除皮肤贯穿脓腔内口,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创口敞开呈蝶形状.传统式手术,在脓肿波动处单纯切开皮肤,放出浓液,创口呈线状.术后用抗生素.传统式切开术组痊愈10例(66.7%),并发肛瘘5例(33.3%),平均住院(11±4)天.蝶形切除术组痊愈14例(93.3%),并发肛瘘1例(6.7%),平均住院(9±2)天,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田永志;程东水;孙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行设计制作了新型肛瘘挂线器械,此器械包括套管式探针、套线器2部分.套管式探针由套管、钩针样探针组成,两者结合严密,探针近头端有一钩针样斜钩;套线器分为开放式与圆孔式2种,周边刻有压线槽,中间刻有1型滑道,圆孔式套线器圆孔中间留有穿线孔.用套线器将丝线送入直肠腔内,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钩住并予以紧固,回抽套管式探针可将丝线及橡皮筋引出瘘管外,然后完成挂线操作.临床应用30例,并与传统挂线疗法进行对照观察,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此挂线器械挂线准确,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安全方便,病人基本无不适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乃健;李殿伟;孙洪生;步瑞兰;梁新成;丁秀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提高肛瘘的诊疗质量,选取肛瘘病人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并经临床手术或病理验证,其中43例肛周脓肿之部位、范围、大小、形态等诊断准确;8例肛周囊肿有3例合并肛瘘;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认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为;杨光;令狐庆;赵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男,44岁.肛周胀痛,进行性加重12天,静滴青霉素7天无效.肛门检查:肛门左侧有肿物约5cm× 5cm,高出皮肤1.5cm,质软,波动不明显.体温>37.4℃,WBC 8.2×109/L,N 0.78,E 0.03.诊断为肛周脓肿(左).沿肿物突起明显处行放射状切开2cm,立即有少量脓液伴近百条蛲虫自脓腔涌出,扩大切口,见腔内有一罕见虫团,由大量活体蛲虫相互缠绕聚集,直径约2cm,即用药膏匙沿脓腔一侧伸入腔底,挖出虫团,清除其余散在蛲虫,用双氧水、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脓腔,再行内口切开.给肠虫清400mg顿服,10天再服400mg,住院半月而愈.
作者:张连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因肛周肿痛3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肛门右侧轻度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应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3天前肿物又增大,肿痛.查体:肛门右侧距肛缘约2cm皮下有一肿物,约4cm×4cm,界限清,有囊性感.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有索状物与肛缘相连.疑为肛周脓肿,试行穿刺,有气体进入空针,共抽出气体约30ml,未抽出脓液,肿块基本消失.不久,局部再度隆起,压之亦有囊性感,即诊断为肛瘘并气性囊肿.2天后在腰麻下行瘘管切开术.术中切开囊肿,见其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及脓液.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形成囊壁,并有一瘘管通向肛门,用探针进入瘘管,探得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为一高位瘘,遂行挂线术.术后10天挂线脱落,25天创面愈合.术后病理证实囊壁为纤维组织.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后确诊为肛瘘并气性囊肿.
作者:李哲;王丽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