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瘘插药疗法致肛旁组织大面积坏死1例

郭阁学;支叔刚;马兴梅;李淼;杨滨泉;李艳红;唐粤;李亢

关键词:肛瘘, 药疗法, 组织坏死, 大面积, 肛门, 骶尾骨, 周围组织, 直肠指诊, 皮肤, 内口, 瘘道, 溃烂, 骨质破坏, 纤维化, 面积分, 分泌物, 骶尾椎, 单纯性, 半圆形, 灼痛
摘要:患者女,50岁.1987年5月自觉肛门不适,1992年4月肛门处肿痛伴流脓水样分泌物,当地诊所诊断为“单纯性肛门瘘”.给予插药疗法4次,第2次插药后不久,肛门处出现灼痛,插药4次时发现肛门周围及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形如2枚硬币.查体:肛门后近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面积分别为1.5cm×1.5cm,2cm× 2cm,并有脓性物流出,痿口周围组织触之纤维化变硬,变硬之面积约10cm×10cm,在肛门左中位可见一内口.直肠指诊发现瘘道沿左后位走向骶尾骨处,痿道走行呈半圆形,压痛不明显.X线透视示骶尾椎未见骨质破坏.沿肛门左中位的内口用探针顺利到达骶尾骨组织坏死处,切开瘘道,分离切除坏死变性组织,反复冲洗创面,术后定期换药,病人痊愈出院.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期切除保留括约肌直肠减压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为研究高位复杂性肛瘘一期切除保留括约肌直肠减压术的方法,评价其疗效和价值,对3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行一期切除全部外口、瘘管、内口,保留括约肌重叠修补内口逐层缝合创口,直肠减压.结果:38例全部愈合,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等并发症.该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简单、安全、有效,无并发症、后遗症,值得推广.

    作者:韩玉娟;管金平;李衍行;廉仲江;高伟;秦宪斌;闫立俊;李希印;崔海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痈汤治疗肛痈51例

    采用自拟肛痈汤内服治疗早中期肛痈51例,男42例,女9例;年龄11~70岁;病程2~15天.早期未成脓41例,有少许脓液8例,脓液较多者2例.

    作者:徐本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肛周多间隙脓肿60例临床观察

    总结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治疗经验,介绍常见肛周脓肿类型,阐述诊断要点,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详述治疗方法.治疗上要准确寻找内口,了解脓腔范围,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支管开窗引流,粘膜下脓肿不能直接做粘膜切开,保护好肛门括约肌功能,掌握好肛腺感染学说,内口的处理避免挂线治疗,强调了换药的重要性.西药控制感染,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吴丹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端造口治疗肛瘘106例

    采用近端人造外口治疗肛瘘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12~71岁;病程5年以内81例,6~10年19例,11~20年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6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2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5例.所有病例主管道长度均>5cm. 治疗方法:将亚甲蓝染液从肛瘘外口注入,使瘘道着色,查明瘘道内口,用探针从外口穿入,探明瘘道走向,并在探至距肛缘约2cm处做标记,作一上宽下窄切口,切口深达瘘道,以此为人造外口.高位肛瘘,可用止血钳在造口处循瘘道通向肛内,从内口穿出,引出橡皮筋条,完成挂线;低位肛瘘,可在造口处循瘘道切开至内口,并向上延伸0.5cm;管道部分有脓者可作对口引流,无脓者可由外口伸入刮匙,刮除腐

    作者:邵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杂性肛瘘不同粘度造影剂造影结果比较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骶尾部窦道1例

    患者男,30岁.1996年7月开始出现短裤上时有少许淡红血水样液体,一般每周1次,触摸骶尾部发现包块,约0.5cm×0.4cm,无酸胀、疼痛等不适,局部检查包块无红肿及压痛,质稍软,反复发作1年,包块逐渐增大至1.2cm×0.8cm,稍压痛,无红肿.19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作局部包块切除,1997年11月复发,1998年7月来本院就诊.检查骶尾部距肛门10cm正中浅沟处有一约1.8cm×1.5cm包块,表面有溃口,为增生肉芽组织覆盖,以探针由溃口向内探查,可探及窦道仅沿骶尾表面走行,长约3.0cm,不与肛门相通,用刮匙从外口搔刮窦道,刮出3根1.5~2.0cm长短不等毛发及少许坏死组织,门诊隔天引流换药5次,外口愈合.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研究(附85例分析)

    为观察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作用,对85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分4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生肌长肉膏组较之对照组,在减少创口渗液、增加愈合率、缩短愈合天数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提示在肛瘘术后中后期,对创面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巍;华斌;张巍;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制多功能探针在肛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我们使用多功能探针对26例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例;年龄19~64岁;病程4个月至6年.低位单纯性肛瘘5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2例.低位肛瘘采用肛瘘切开术、瘘管切除术;高位肛瘘均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术.

    作者:萧青;刘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开口于腹壁1例

    患者男,48岁.因下腹胀痛、排尿困难7天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伴发热,肛旁脓水淋漓,微痛.入院前2周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查体: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扪及10cm×8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红,腰大肌右侧缘压痛,直肠温度增高,截石位6点距肛缘2cm见直径为0.5cm的肛瘘外口,有条索状物自此通向肛门.入院后予穿刺抽脓,证实脓肿位于腹膜外,行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加肛瘘挂线术,脓肿位于腹膜外,向左至腹直肌鞘外缘,向下至耻骨联合,向右上至腰大肌,脓液约200ml.冲洗后置管于耻骨联合旁和右侧腰大肌处,术中考虑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行肛瘘切开术.术后脓液做细菌培养,报告示大肠埃希氏菌.

    作者:胡俊生;蔡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切除缝合与切开换药疗效的对照观察

    采用瘘管切除、切口缝合术治疗低位肛瘘72例,并与同期采用切开换药的67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间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5),但两组间疼痛持续时间、出血天数及创口愈合时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切除缝合组各临床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切开组,此术值得推广.

    作者:庄在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注射和除痔钳治疗痔280例

    痔280例中男208例,女72例;年龄2~78岁;病程5个月至5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肛管及直肠下端用1‰新洁尔灭消毒.用喇叭肛镜查看内痔核,以5号注射针头在右前、右后、左侧主痔核上端进针到粘膜下层部后,分别注射1:1消痔灵液3ml,然后退针过程注药1ml,后在齿线上0.5cm主痔核3,7,9点处各注射1ml.注射完后在3,9,11点的外痔核处注射少量麻药,用鼠齿钳提起痔核,弯止血钳夹住痔核基底部注射唐氏除痔液,用另一把止血钳夹扁痔核,将唐氏除痔钳钳夹于痔核基底部位,剪除残余端.可同时做2~3处.在除痔钳下方分点注射长效止痛剂(2%亚甲蓝与0.5%利多卡因用1:1).肛内放入痔疮膏和痔疮宁栓,塔形纱块外敷,丁字带固定.

    作者:周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刮匙小针刀洞口挂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

    采用刮匙小针刀进行洞式切口挂线引流治疗肛周脓肿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17~64岁;病程1~2周. 治疗方法及疗效: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脓肿壁点状局麻.选择肛门缘的脓肿低位,右手持刮匙小针刀,朝向脓肿对端先垂直刺入低位的脓肿壁,同时旋转1周即完成洞式切口,边进刮匙小针刀边旋转,穿切至脓肿对端壁穿出,完成第2个对端脓肿壁的洞式切口.至此贯通脓腔的中心,将粗丝线挂在刮匙小针刀的刀柄前缘,原路退回并拔出刮匙小针刀,其粗丝线留挂在脓腔中,将粗丝线的两头分别由2个洞口牵出脓腔外再打结,形成弧形线圈,起到引流作用.术后敷玉红膏纱布块.待术后1周,脓液消失剪断引流线圈后拔去.

    作者:田淇第;时春祥;于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瘘管内灌注三氯醋酸治疗高位肛瘘30例

    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18%三氯醋酸(我院制剂室配制)瘘管内灌注治疗高位肛瘘30例,远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尚致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肛周脓肿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小儿肛周脓肿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5天至8岁;病程5天至1个月.全部病例均为单个脓肿,首次发病.脓肿大者3cm×2cm,小者0.5cm×1cm,距肛缘0.3~1cm,将30例分为传统式切开术和蝶形切除术2组,各15例. 手术方法及疗效:蝶形切除术,在麻醉下,脓肿处沿肛缘作放射状切口,切除皮肤贯穿脓腔内口,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创口敞开呈蝶形状.传统式手术,在脓肿波动处单纯切开皮肤,放出浓液,创口呈线状.术后用抗生素.传统式切开术组痊愈10例(66.7%),并发肛瘘5例(33.3%),平均住院(11±4)天.蝶形切除术组痊愈14例(93.3%),并发肛瘘1例(6.7%),平均住院(9±2)天,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田永志;程东水;孙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瘘管切除并缝合创面治疗单纯低位肛瘘326例

    对326例单纯低位肛瘘采用瘘管切除后缝合的治疗方法,其中男25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伯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痔术后继发性大出血10例防治体会

    近10年来,我科收治和处理痔疮术后大出血10例,其中外院3例,本院7例,全部经肛镜下缝扎止血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现分析归纳如下.

    作者:毛红;戚国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并肛周皮下气性囊肿1例

    患者男,32岁.因肛周肿痛3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肛门右侧轻度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应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3天前肿物又增大,肿痛.查体:肛门右侧距肛缘约2cm皮下有一肿物,约4cm×4cm,界限清,有囊性感.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有索状物与肛缘相连.疑为肛周脓肿,试行穿刺,有气体进入空针,共抽出气体约30ml,未抽出脓液,肿块基本消失.不久,局部再度隆起,压之亦有囊性感,即诊断为肛瘘并气性囊肿.2天后在腰麻下行瘘管切开术.术中切开囊肿,见其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及脓液.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形成囊壁,并有一瘘管通向肛门,用探针进入瘘管,探得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为一高位瘘,遂行挂线术.术后10天挂线脱落,25天创面愈合.术后病理证实囊壁为纤维组织.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后确诊为肛瘘并气性囊肿.

    作者:李哲;王丽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疾病的超声诊断价值

    为了提高肛瘘的诊疗质量,选取肛瘘病人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并经临床手术或病理验证,其中43例肛周脓肿之部位、范围、大小、形态等诊断准确;8例肛周囊肿有3例合并肛瘘;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认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为;杨光;令狐庆;赵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混合痔伴高血压病术后大出血1例

    患者男,41岁.大便时肿物自肛门脱出,需用手送回,伴间断性肛门滴血12年,每因劳累后加重.查体:血压20.1/14.1kPa,其他检查无异常.肛门外翻时检查见:11~1点,3~5点,7~9~11点位有3.0cm×2.5cm不规则隆起肿物,色暗红,质软,齿线沟消失,有渗血.直肠指诊与乙状结肠镜进入30cm均未发现异常.初诊为混合痔.入院后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分段单纯内注结扎术,肛门后正中栉膜带松解术.内注药物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研制的775液,使用浓度为1 : 1,总量8.0ml,分别注入各痔体,手术顺利.术后32h患者无不适感,自行坐摩托车回家后约2h,突感小腹部不适,肛门坠胀,排出约1 000ml瘀血块和稀便,便后15min来院.

    作者:廖映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吸注套扎结合长效麻醉剂治疗外痔46例

    采用吸注套扎法治疗各类外痔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27例,女19例;年龄18~74岁;病程5天至24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8例,炎性外痔11例,赘皮结缔组织性外痔7例.

    作者:张炜;李爱华;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