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吸注套扎结合长效麻醉剂治疗外痔46例

张炜;李爱华;付春芳

关键词:长效, 麻醉剂, 治疗, 血栓性外痔, 炎性外痔, 临床资料, 疗效满意, 组织性, 套扎法, 皮结, 年龄
摘要:采用吸注套扎法治疗各类外痔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27例,女19例;年龄18~74岁;病程5天至24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8例,炎性外痔11例,赘皮结缔组织性外痔7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2000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Fourni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35岁.入院前因长期服用乙双吗啉而致头晕、乏力,伴鼻衄及牙龈出血,出血量不多,能自行控制,但反复发作,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予以COAP方案化疗5天.化疗后双下肢出现出血点及皮肤银屑病复发.入院体查:贫血貌,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片状大小不等的银白色鳞屑,以躯干为主,双下肢散在出血点.查外周血:HGB 69g/L,WBC 4.2×109/L,BPC 90×109/L.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诊断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给予DA方案巩固化疗.

    作者:杨维建;易学军;马力;周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勤奋工作五十年——记一代名医陆琦先生

    陆琦教授生于1921年,从事肛肠专业已有50年.解放初期响应党的号召,将自己的验方与专长无保留地贡献给祖国与人民.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创建肛门外科,临床医疗与科研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选为浙江省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的好评. 陆老在发扬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对肛肠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与全国各地的专业工作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1980年在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主持下,召开了全国肛肠病学术交流大会,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其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并负责创办<中国肛肠病杂志>,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兼主编.

    作者:陆传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瘘管内灌注三氯醋酸治疗高位肛瘘30例

    1993年以来,我们采用18%三氯醋酸(我院制剂室配制)瘘管内灌注治疗高位肛瘘30例,远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尚致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内口皮瓣截根法治疗高位肛瘘疗效观察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近端造口治疗肛瘘106例

    采用近端人造外口治疗肛瘘106例,男78例,女28例;年龄12~71岁;病程5年以内81例,6~10年19例,11~20年6例;低位单纯性肛瘘6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2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3例,高位复杂性肛瘘5例.所有病例主管道长度均>5cm. 治疗方法:将亚甲蓝染液从肛瘘外口注入,使瘘道着色,查明瘘道内口,用探针从外口穿入,探明瘘道走向,并在探至距肛缘约2cm处做标记,作一上宽下窄切口,切口深达瘘道,以此为人造外口.高位肛瘘,可用止血钳在造口处循瘘道通向肛内,从内口穿出,引出橡皮筋条,完成挂线;低位肛瘘,可在造口处循瘘道切开至内口,并向上延伸0.5cm;管道部分有脓者可作对口引流,无脓者可由外口伸入刮匙,刮除腐

    作者:邵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自制多功能探针在肛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我们使用多功能探针对26例肛瘘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例;年龄19~64岁;病程4个月至6年.低位单纯性肛瘘5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2例,高位单纯性肛瘘7例,高位复杂性肛瘘2例.低位肛瘘采用肛瘘切开术、瘘管切除术;高位肛瘘均采用高位挂线低位切开术.

    作者:萧青;刘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浮线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及肛瘘

    采用浮线引流法对肛周脓肿及肛瘘120例进行一期根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85例,女35例;年龄4~70岁.肛周脓肿40例,肛瘘80例,其中马蹄型瘘15例.全部病例均达到一期根治,无复发.

    作者:杨继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婴幼儿后天性肛瘘手术失败原因及术式改进

    我科收治婴幼儿后天性肛痿215例,其中手术治疗196例,手术失败37例.现对手术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报告改良术式.

    作者:曹相军;刘向荣;肖复兴;彭阳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马蹄型肛瘘166例疗效总结

    采用单纯内口切开改道引流术治疗各种马蹄型肛瘘166例,治愈率100%.该术式将复杂性肛瘘变为单纯性肛瘘,降低了手术的难度,缩短了疗程,复发率低.术中完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及肛周正常组织,无术后肛门变形、狭窄、失禁等后遗症.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

    作者:范亚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吸注套扎结合长效麻醉剂治疗外痔46例

    采用吸注套扎法治疗各类外痔4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男27例,女19例;年龄18~74岁;病程5天至24年.其中血栓性外痔28例,炎性外痔11例,赘皮结缔组织性外痔7例.

    作者:张炜;李爱华;付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开洞置管根治骨盆直肠等间隙脓肿33例

    30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例直肠后间隙脓肿,男21例,女12例;年龄23~56岁;病程1周至5年.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呈半环形者12例,其中位于一侧6例,呈环形18例.内口位于后正中29例,前正中1例,左后2例,右后1例. 治疗方法:取左侧卧位,骶管麻醉,直肠指诊配合探针寻找内口,内口位置低者,可一次性切开,内口位置较高,且与外口距离较远者可采用切开挂线,主切口一般设在内口处,应足够大,肛外呈V形,长度应超过脓腔1cm左右,探查脓腔走行,清理脓腔内纤维纵隔,若脓腔为直行者,于脓腔内置引流管至距顶部1cm处,皮外固定.若脓腔呈半环形或环形者,于脓腔远端相对应处皮肤切一小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穿透肛提肌,将引流管置入脓腔内,皮外固定引流管.

    作者:崔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周脓肿100例临床治疗分析

    我科治疗肛周脓肿100例,男70例,年龄13~58岁,其中13~20岁45例,21~58岁25例,平均年龄35.5岁;女30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4.5岁;病史7天至13年.以上病人单用抗生素治疗49例,中西医保守治疗28例,单用中药治疗23例.治疗中自行破溃疼痛减轻38例.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切开引流27例,用药后疼痛消失35例.所有病人治疗后虽然暂时疼痛减轻或消失,但均反复发作1~5次不等,来我院就诊后均给予手术根治.切开后发现脓腔病灶范围都较大.

    作者:曹广斌;朱英;徐新玉;梁凯勃;何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皮桥旷置法治疗马蹄型肛瘘35例

    采用皮桥旷置对口引流的方法治疗35例马蹄型肛瘘,男23例,女12例;年龄17~55岁;病程3个月至5年.后马蹄型肛瘘30例,前马蹄型肛瘘5例.

    作者:徐飞;俞立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肛周多间隙脓肿60例临床观察

    总结60例肛周多间隙脓肿治疗经验,介绍常见肛周脓肿类型,阐述诊断要点,强调直肠指诊的重要性,详述治疗方法.治疗上要准确寻找内口,了解脓腔范围,引流通畅,不留死腔,支管开窗引流,粘膜下脓肿不能直接做粘膜切开,保护好肛门括约肌功能,掌握好肛腺感染学说,内口的处理避免挂线治疗,强调了换药的重要性.西药控制感染,中药托里透脓、益气生肌,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作者:吴丹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改良痔环切术63例临床小结

    作者1995~1999年采用新型改良痔环切术治疗痔63例,效果满意.临床资料:63例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23~66岁.完全性环切者26例,部分环切者37例,手术均在30min之内完成.14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13.6天,其余由门诊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扩肛后,用3把组织钳夹住齿状线,将一侧12,3,6点向外牵引,2把弯血管钳自12点和6点向3点夹住齿状线上下痔块,剪除血管钳上的痔组织,从3点开始,分2次向6点和12点以1-0肠线绕钳连续缝合,退出血管钳拉紧肠线.若行完全性环切术,血管钳上的痔组织,剪至6点和12点时,暂不剪断,并以此为起点向9点钳夹,同法处理对侧.也可以行部分环切术,选择要切的痔块中点,从两端向该点钳夹,剪除痔组织,自中点向两侧缝合.

    作者:曹元太;甘智鹏;曹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肛肠疾病51例治疗体会

    老年肛肠疾病51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65~70岁,71~75岁,76~80岁,80岁以上,男性分别为16例,10例,7例,1例;女性分别为8例,6例,3例,0例,平均年龄为71.8岁.内痔28例,炎性外痔3例,混合痔2例,肛瘘7例,直肠癌5例,腺瘤1例,其它5例(包括肛旁窦道、纤维型乳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程1~10年12例,11~20年12例,21~30年10例,31~40年12例,41~50年4例,50年以上1例,平均22.5年. 治疗方法:对老年内痔,主要术式是胶圈套扎法,套扎时要注意套扎范围,由于老年人肛管组织及粘膜松弛,防止吸入过多组织.老年肛瘘采用切开加腐蚀管壁法,瘘管切开后修剪两侧皮瓣,对管壁不予切除,而用中药卷烟棉条填入,24h后换药取出.老年外痔、混合痔的切除(切扎)范围只限于痔核本体,宁小勿大,避免过多的牵拉、钳夹.

    作者:贝敏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治疗大汗腺炎32例临床小结

    大汗腺炎是一种较少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多发于肛周等汗腺发达区域,因其反复发作,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自1994年至今,我们共收治32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义瑞;辛素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肛周脓肿合并腹会阴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36岁.右侧肛旁轻度红肿10天,后病情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并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检查:体温39.2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局部检查:膝胸位肛旁1~6点15cm×10cm及阴囊根部大面积红肿,压痛,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增高.诊断:肛周脓肿.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脓腔,引流出暗红色、恶臭味脓液约200ml.清除坏死组织,1~5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以菌必治、灭滴灵静脉点滴,局部换药治疗.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2天体温39.6℃,阴囊至右中腹红肿明显,有波动感.

    作者:汪郑芳;刘长;俞立民;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肛瘘插药疗法致肛旁组织大面积坏死1例

    患者女,50岁.1987年5月自觉肛门不适,1992年4月肛门处肿痛伴流脓水样分泌物,当地诊所诊断为“单纯性肛门瘘”.给予插药疗法4次,第2次插药后不久,肛门处出现灼痛,插药4次时发现肛门周围及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形如2枚硬币.查体:肛门后近骶尾骨处皮肤有2处呈黑色溃烂,面积分别为1.5cm×1.5cm,2cm× 2cm,并有脓性物流出,痿口周围组织触之纤维化变硬,变硬之面积约10cm×10cm,在肛门左中位可见一内口.直肠指诊发现瘘道沿左后位走向骶尾骨处,痿道走行呈半圆形,压痛不明显.X线透视示骶尾椎未见骨质破坏.沿肛门左中位的内口用探针顺利到达骶尾骨组织坏死处,切开瘘道,分离切除坏死变性组织,反复冲洗创面,术后定期换药,病人痊愈出院.

    作者:郭阁学;支叔刚;马兴梅;李淼;杨滨泉;李艳红;唐粤;李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