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肛门修补直肠前壁治疗直肠前突

杨珍宝;董顺芳;冯建平;陈华

关键词:经肛门, 直肠前突, 手术治疗, 阴道自然分娩, 排便时间, 现报告如下, 重度, 直肠指诊, 直肠粘膜, 排粪造影, 排便困难, 临床资料, 疗效, 口服泻剂, 折叠法, 混合痔, 会阴部, 方法及, 压迫, 脱垂
摘要:为探讨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1997~1999年我们采用经肛门申联折叠法直肠前壁修补治疗直肠前突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例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病史5~20年.生育1~4胎,均经阴道自然分娩.排便困难20例(100%),排便时间15~45min,腹胀15例(75%),需辅助排便(口服泻剂、灌肠等方式)20例(100%),会阴部压迫坠胀感19例(95%).合并混合痔8例(40%),直肠粘膜松弛、脱垂6例(30%),直肠指诊远端凹陷20例(100%).排粪造影:轻度前突6~15mm,中度16~30mm,重度>30mm,<6mm为正常.本组病例全部为中、重度患者.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环缩术治疗老年直肠脱垂88例

    笔者对老年人直肠脱垂,采用直肠周围硬化剂注射、肛门环形紧缩术治疗,经88例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9~78岁;病程4~18年.直肠脱垂2.8~8.8cm,自行还纳21例,手托还纳67例.合并气管炎28例,便秘24例,慢性肠炎18例,直肠壶腹明显膨大12例,前列腺肥大12例,直肠息肉3例.经单纯环缩术治疗26例,注射治疗38例,未曾治疗的24例.本组直肠脱垂患者脱出物均呈淡红色,触之较厚,有弹性,脱出物长的呈圆锥形,表面有环状粘膜皱襞,伴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松弛.

    作者:邵仁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1例

    患者男,62岁.以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入院.既往有“脱肛”史5年,1年前在天津市第三医院以“冗长乙状结肠扭转梗阻”住院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查体:急性病容,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透示:下腹有液平面,肠管扩张、积气.嘱病人下蹲,肛门外脱出一大型红色肿块,呈圆锥型,表面有层层环形褶皱,粘膜充血,长约5cm,手法按摩复位后指检,直肠粘膜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增粗、扩张、肠壁变薄、乙状结肠扭转,将扭转肠管复位后行肠减压,肠管血运好,乙状结肠长约70cm,牵起直肠,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和陷凹腹膜,将直肠由骶骨和尾骨前面分离,向下到尾骨尖,将直肠由两侧游离但不切断直肠侧韧带,分离直肠前至前列腺,向上牵紧直肠,以丝线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在中线与腹膜切口垂直切开,使腹膜松弛,将腹膜缝于直肠前壁,消除陷凹,后缝合直肠两侧,然后将乙状结肠切除约40cm,行端端吻合,盆腔放置引流管.术后诊断:冗长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术后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未复发.

    作者:关文璞;孙清河;张永强;左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前突修补的病人选择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袋状突入阴道腔内,被认为是生殖脱垂的一部份.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经产妇,各种原因所致的直肠阴道隔变薄和继发于子宫切除的盆腔去神经支配是可能的病因[1],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患者甚至需用手法经阴道、直肠帮助排粪.体格检查和排粪造影可确定诊断.l临床上解剖异常和症状关系仍不清楚,据报告直肠前突在20%~81%无症状妇女和便秘病人中发生[1,2],而仅23%~70%直肠前突有排便困难症状[3,4],手术修补(经阴道、直肠、会阴)不一定能减轻症状,30%~72%病人仍有排便困难[5-7],因而,一些外科医师对修补直肠前突往往决心难下.

    作者:邓建中;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0%葡萄糖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治疗直肠脱垂

    我们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治疗直肠脱垂86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4例;年龄3~49岁;病程30天至2年.其中部分性脱垂46例,完全性脱垂40例.治疗方法:治疗当日少渣饮食,清洁灌肠.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小儿用氯胺酮麻醉).于肛门左右侧及后正中距肛缘约2cm处,用0.5%普鲁卡因做皮丘,再于每个皮丘处各注射3~5ml,深度约5~6cm,然后用腰麻穿刺针先在右侧正中(3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皮下、坐骨直肠间隙及肛提肌,直达骨盆直肠间隙.穿刺前,注射者将示指插入直肠作引导,触摸针尖证实位于直肠外侧时,再将腰麻穿刺针逐渐刺入5~7cm.到达骨盆直肠间隙后,将药液缓慢呈扇形注入,一侧总量约10~15ml.左侧同法注射.

    作者:范海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宫颈移位4例

    我科发现4例宫颈移位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中已婚、已产3例,未婚、未产1例,年龄20~53岁.因肛门疼痛、坠胀、大便困难等症而就诊.直肠指诊时,于距肛门6~7cm左右扪及不规则包块,包块位于前侧1例,右侧3例(右侧卧位),触之硬韧、光滑,无明显移动感、无触压痛、无指套染血,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经妇科会诊诊断为宫颈移位.

    作者:魏照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挂线加闭式缝合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伴直肠前突

    采用挂线加闭式缝合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伴直肠前突患者22例,治愈率68%,好转27%,无效5%.并就该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作者:薛石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直肠内闭式修补治疗直肠前突的研究

    对Block直肠内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术式进行改良:(1)将连续锁边缝合改为间断垂直褥式缝合;(2)缝合处及周围注射消痔灵液;(3)肛门前正中切开.采用改良术式共治疗直肠前突53例,近期治愈率81.1%,好转率18.9%,近期总有效率为100%.远期治愈率76.6%,好转率21.3%,复发率2.1%,远期总有效率为97.9%,效果优于经直肠或经阴道切开修补术.

    作者:庄在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伴有痔和子宫后倾的便秘综合征的治疗

    伴有痔和子宫后倾的便秘综合征单纯药物口服很难奏效,必须同时治疗痔疾,配合子宫复位,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已婚女性,全部有子宫后倾,并发Ⅱ期以上内痔、混合痔,排便困难,便秘,部分患者伴排气困难.年龄35~65岁,病程0.5~1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多,并伴有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或便条变细,手助排便等症状.直肠指诊可触及后倾子宫压迫直肠上,使直肠后仰倒位.3例在直肠上触及游离的附件,2例发现子宫体增大,经B超和会诊确诊为子宫肌瘤,20例伴有直肠阴道隔薄弱部及直肠粘膜前突凹陷.排粪造影示鹅头征及其内存残余钡,有21例出现直肠粘膜脱垂X线征象.

    作者:陈少明;于庆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润肠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68例

    自拟润肠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0~70岁;病程6个月至20年.药物组成及用法:肉苁蓉24 g,首乌18 g,枳实15 g,生地15 g,白芍18 g,黄芪15 g,当归15 g,蜂蜜10 g.上药共置砂罐内煎20min,取汁150ml,连续煎3次,3次药液混合再煎浓缩至300ml.一般便秘每晚睡前服100ml,顽固性便秘服150ml,服用时加热.服药期间忌辛辣、寒凉、生冷食物,宜多活动,每晨宜定时排便.习惯性便秘一般需2~3个疗程,每疗程7天.

    作者:杜仲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肛门修补直肠前壁治疗直肠前突

    为探讨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1997~1999年我们采用经肛门申联折叠法直肠前壁修补治疗直肠前突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例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病史5~20年.生育1~4胎,均经阴道自然分娩.排便困难20例(100%),排便时间15~45min,腹胀15例(75%),需辅助排便(口服泻剂、灌肠等方式)20例(100%),会阴部压迫坠胀感19例(95%).合并混合痔8例(40%),直肠粘膜松弛、脱垂6例(30%),直肠指诊远端凹陷20例(100%).排粪造影:轻度前突6~15mm,中度16~30mm,重度>30mm,<6mm为正常.本组病例全部为中、重度患者.

    作者:杨珍宝;董顺芳;冯建平;陈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特殊灌肠法治疗老年粪嵌塞28例

    粪嵌塞不同于习惯性便秘,通常的灌肠方法效果较差.我们采用一种特殊灌肠法治疗28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61~88岁;病程3~15天.治疗方法:一次性细肛管1根,50ml注射器1支,直止血钳1把,小碗1个.在小碗中将生理盐水与开塞露按2:1比例配制成150ml的灌肠液.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细肛管(用止血钳夹住前端)顺着肠腔纵轴方向缓缓插入肛内.深度不超过12cm.用注射器抽取灌肠液接于细肛管的尾端,缓缓推注.推注过程中同时缓缓撤退细肛管,直至150ml灌肠液推注完.拔除细肛管,患者平卧5~10min即可排便.

    作者:林正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所致便秘26例

    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致顽固性便秘2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内括约肌失弛缓症43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3例,女23例;年龄27~56岁.单纯性内括约肌失弛缓症10例,合并直肠前突(Ⅰ~Ⅱ度)6例,合并痔9例,合并肛裂1例.对照组17例,男2例,女15例;年龄26~60岁.单纯性内括约肌失弛缓症7例,合并直肠前突(Ⅰ~Ⅱ度)8例,合并痔4例,合并肛裂1例.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健脾润肠方(黄芪20 g,白术、何首乌、枳实、白芍、肉苁蓉各10 g,肉桂6 g,甘草3g)煎汤早晚分服,并针刺长强、白环俞、孔、承山等穴,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期间指导患者摄入一定量的纤维素,每日饮水不少于2 000ml,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蹲厕时间不超过5min.对照组每日晨起排便前20min将2%奴夫卡因10~15ml灌入直肠内,对精神紧张、抑郁病人可用镇静剂.

    作者:杨楼;葛宗淦;葛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肠粘膜下消痔灵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26例

    采用1 : 1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小儿直肠脱垂26例,取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26例中,男23例,女3例;年龄1.5~10岁;病程10天至8年.脱出物长度2.5~10cm,<3cm9例,4~5cm10例,>6cm7例.治疗方法:(1)直肠粘膜下点状注射.患儿取右侧卧位,常规消毒,氯胺酮分离麻醉.将喇叭状肛门镜或小儿肛门镜插入肛门内,尽可能进至深处并固定好,用1 : 1消痔灵注射液在高点直乙交界处或上方刺入粘膜下层注药,每个平面注射6~8点,多为“米”字形点状注射,点距约0.5~1.0cm,自上而下注射6~8个平面,每个平面间距约1.0cm,每点注射药物0.5~2.0ml,以粘膜可见血管纹理为度,总量约35~45ml.

    作者:刘金鹏;马少军;杨萍;胡英峰;肖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益脾补肾理肺法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采用益脾补肾理肺法治疗老年性便秘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6例,直肠镜检查排除直肠器质性病变.男48例,女38例;年龄65~84岁;病程1~8年.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32例服用泻剂或临时用开塞露导泻,18例直肠粘膜松弛.对照组:28例,15例服用泻剂或临时用开塞露导泻,10例直肠粘膜松弛.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益脾补肾理肺法,方药为黄芪、白术、当归、肉苁蓉、锁阳、紫菀、桔梗、苏子、枳壳.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调整药物剂量,每日2次,水煎服或粉碎制成丸剂服用,20天为1疗程.对照组用通便灵胶囊(南昌博大制药有限公司制)每次服5粒,日服1次,20天为1疗程.

    作者:邓泽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16例外科治疗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16例均行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近期排便困难均缓解,大便每天1~3次.外科手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仔平;王尤福;朱俊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小儿脱肛36例

    采用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小儿脱肛3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小儿,年龄1岁6个月至6岁;病史1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为直肠粘膜脱出,其中Ⅰ度20例,Ⅱ度12例,Ⅲ度4例.药物配制及用法:五倍子、木贼、蛇床子、赤石脂、明矾各等份,分别研极细末,分装瓶内备用.Ⅰ度直肠脱垂用明矾0.5g,其余药物各0.8g;Ⅱ度用五倍子粉1.2g,明矾0.6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g,冰片适量;Ⅲ度用五倍子1.5g,明矾0.8g,木贼、蛇床子、赤石脂各1.2g,冰片适量.患儿取蹲位,使直肠粘膜脱出,用清水或淡盐水将其洗净,取无菌纱布,根据脱肛的程度,将已配制好的复方五倍子散均匀地撤在纱布上,药面的面积大于脱出物直径的1/2.将纱布置于脱出物的底部,轻轻向上推,直至把脱出物送入肛内,药物随之进入,让患儿站立.

    作者:高梅霞;刘海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利多卡因消痔液直肠粘膜注射过敏致死1例

    患者女,72岁.因直肠粘膜内脱垂,门诊行直肠粘膜点状注射.取2%利多卡因5ml 2支,丁氏消痔液10ml 1支,两药混合,药液注射至10ml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口唇青紫,随即心跳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心跳,呼吸15min后相继恢复,30h后死亡.讨论:患者3个月前因直肠粘膜内脱垂曾行套扎法,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时发生过呼吸困难,吸氧后好转,完成手术.利多卡因虽无需作过敏试验,但临床上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经常发生,所以应严格掌握用量、浓度、注射速度,特别对年老体弱、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消痔灵或消痔液行注射术时应慎加其他稀释液.

    作者:袁冠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普瑞博思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普瑞博思(Prepulsud)是一种新型全胃肠道促动力药,近两年用于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60岁,病程>1年.排便间隔≥24h,大便干结.排除结肠、舡门病变及药物所致便秘. 用药方法: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Prepulsud片,10mg,每日2次,分早晚服.逐渐减少或停止使用其它促泻剂.疗效标准:停用其它促泻剂,每天或隔天排便1次,无痛苦者为有效;用药2周仍不能停用促泻剂者为无效.结果:30例中1周内有效13例,1~2周有效11例,总有效率90%,3例无效者年龄均>75岁,病程>10年.但停药后有2/3的病例恢复原状.

    作者:贺道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对1个社区和二个村坊18 000人的人群调查,发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者31例.调查资料:对全体人群询问便秘史,物理检查发现便秘者,然后通过结肠运输试验,测量肛管长度,球囊逼出试验,排粪造影,肛管肌电图等方法确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18 000人中,发现各类便秘377例,占2.1%,通过结肠运输、肛管肌电图、气囊逼出、排粪造影等确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患者31例,占便秘8.22%,以结肠慢运输便秘为主伴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4例;直肠粘膜内套叠为主同时有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9例;直肠前突为主而又有轻、中度耻骨直肠肌综合征11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12例.通过肛管直肠指诊获得的平均肛管长度分别为:静息相3.12cm,力排相1.76cm,其中有便秘的377例的平均肛管长度为:静息相3.43cm,力排相2.03cm.

    作者:王李华;余耀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内服加西沙必利治疗老年虚秘158例

    采用中药内服加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158例,男78例,女80例;年龄50~78岁;病程2~20年.血虚型32例,气虚型41例,阴虚型28例,阳虚型24例,气血两虚型33例.药物组成及用法:郁李仁、玄参、麦冬各30g,麻仁、蒌仁各20g,杏仁、桃仁、枳实、肉苁蓉、紫菀各15g,甘草6g.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60g,党参15g;阴血虚者加当归10g、熟地15g;阳虚者加牛膝15g、熟附片10g;腹胀者加厚朴、柴胡各10g;纳差者加半夏、莱菔子各15g;便血者加槐花、地榆各15g.上药加水500ml,煎20~30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用1~4个疗程.同时口服西沙必利片,每次10mg,每日2次,早餐前及晚睡前口服.

    作者:朱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