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庭;孙英;刘芳
自1999年以来,我们将自拟止痛促愈膏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换药210例,并与九华膏换药的120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金庭;孙英;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我们采用经腹前切除术(Dixon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1例,效果较好,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身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直肠阴道隔和阴道后壁向前突入阴道的一种疾病,该病占排便困难的30%~60%.我们选用滋阴通便中药治疗,疗效理想,报告如下.
作者:巩树研;石临红;管立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解决痔瘘手术后疼痛问题,对108例痔瘘患者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技术,有效地缓解了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无痛或基本无痛82例(75.9%),轻微疼痛22例(20.4%).对镇痛泵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作用机制、镇痛效果、注意事项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作者:顾志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科采用外剥内扎加缝扎悬吊术治疗混合痔5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天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68例术后肛门疼痛,分组应用1%利多卡因湿热敷与传统方法五黄消痔软膏(本院制剂)外敷治疗进行比较,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群英;张金恩;唐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笔者针灸治疗肛肠疾病术后肛门坠胀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31~75岁;病程5天至0.5年.
作者:许建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4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建峰;肖永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诊断将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多基因多步骤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
作者:杨丹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了探求更加完善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即在基本一次手术治愈的前提下,尽量避免或减少肛门狭窄、控制排便功能下降、直肠粘膜外翻和结缔组织外痔等后遗症以及术后水肿、疼痛、大小便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采用网状切扎法酌加侧切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12例,与传统的外切内扎法治疗的512例相对照,结果两组在疗效、疗程、并发症和后遗症等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此法治疗环状混合痔实用有效.
作者:戴永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1992~2001年共诊治痔瘘术后大出血1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蔡中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采用外剥内扎法加中空皮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25例,同时与采用外剥内扎法加皮桥侧边修剪法治疗的25例对比观察.结果发现:中空皮桥法明显减少肛管皮桥的水肿、血栓痔和皮赘等并发症.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直肠癌DNA倍体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对87例直肠癌行细胞核DNA含量检测并与临床病理学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显示,DNA倍体增加与肿瘤生长、转移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肿瘤侵袭加深、病变范围扩大、转移,肿瘤细胞异倍体出现率及含量明显增加.DNA倍体主要出现在Dukes B,C,D期,异倍体出现率C期高于B期,D期高于B,C期.DNA异倍体增加,5年生存率降低.结果表明:直肠癌细胞DNA倍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术前综合治疗、确定手术范围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鲁明良;张士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8~2001年,我科采用布比卡因局部麻醉用于痔、瘘、肛裂手术,术中麻醉镇痛好,术后创口镇痛时效长,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华;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失去手术治疗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对60例晚期直肠癌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内镜下局部注射因特康(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和5-FU,对照组采用因特康,5-FU,CF静滴和口服,2~4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0%和30%(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至2年,生存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对失去手术时机的晚期直肠癌病人,行结肠镜下局部注射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王凤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为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4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1)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4个微卫星位点D2S123,BAT 26,D17S261,D17S799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率分别为12.5%(6/48),18.8%(9/48),10.4%(5/48),8.3%(4/48);(2)微卫星不稳定性和肿瘤的部位有关(P<0.05),与分化显著相关(P<0.01),而和肿瘤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无关(P>0.05).结果显示: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
作者:林武华;孙念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感染、出血、疼痛、水肿及便秘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口服痔瘘汤术后,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2002年对老年肛肠病术后小便不利者采用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并与肌注新斯的明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阳;樊华伟;刘佃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笔者自拟润肠通便汤治疗便秘40例,并与服用通便灵胶囊的对照组40例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0例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7~60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11~65岁;病程1个月至12年.均排除肛门狭窄等器质性病变造成的便秘.
作者:雍玉玺;热西提;董兴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