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成玉明;胡连军
我院采用挂线、留桥、切开术治疗后位蹄铁型肛瘘1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7例,女61例;年龄19~71岁;病程3~30年.2次以上手术者未愈65例.
作者:申月霞;常洪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安肠胶囊、叶酸片内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参照1993年全国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确诊UC 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0~66例;病程3~10年.
作者:梁碧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自拟白及黄芪汤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8~64岁;病程1~6个月.发病于放疗后3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均有排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坠,血便,黏液样便,部分患者消瘦,腹痛.方药组成及用法:白及20g,黄芪40g,苦参10g,丹参10g,炒蒲黄10g,水煎至120ml,加三七粉2g,锡类散1g.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张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研究慢性功能性便秘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对332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发现诱发和加重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及伴发病等.主要伴发病的发生率为冠心病60.54%,糖尿病28.61%,脑血管疾病16.87%,帕金森病6.93%,原发病或伴发病并发3种以上(包括3种)分别为65.66%和59.34%.分析结果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深入探讨其特点及规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伟森;杨绍勃;金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治疗方法,针对混合痔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多种切口配合保留皮肤桥和粘膜桥、植皮、扩肛等综合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521例,临床疗效满意,治愈率达100%,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孙雯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以民间治痔良药无花果、明矾为主药制成的果矾洗剂熏洗治疗肛肠疾病,具有清热祛湿、收敛止血、消肿固脱、缩痔止痛之功效.对1 544例内痔、肛裂、直肠粘膜脱垂患者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6.7%,经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李树正;王卫平;侯玉华;鞠传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采用切开挂线加肛周皮下洞式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8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24例;年龄15~65岁;病程30d至25年.高位复杂性肛瘘29例,低位复杂性肛瘘53例.外口2~8个.
作者:吉善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整体加局部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18~48岁;病程2.5~18年.
作者:李建平;成玉明;胡连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经肠镜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采用不同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64岁.大肠单发息肉3例,多发息肉2例,息肉大小0.8~3.5cm.全部病例均在术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女性为非月经期.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观察1~3min无出血后退镜,术后进流质饮食1~3d,常规应用止血敏2d,口服云南白药、氟哌酸7d.出血发生时间为息肉切除术后36h至7d,其中36h 1例,48h 1例,60h 1例,3d 1例,7d 1例.止血方法:除继续用云南白药外,4例中量出血,给予肌肉注射立止血1 000U2次,其中2例用生理盐水100ml加凝血酶1KU灌肠1次止血,1例少量出血,用2%的普鲁卡因合剂100ml加云南白药3g灌肠2次出血停止.
作者:荆巧玲;周力;朱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蹲位与坐位两种排便姿势对排粪造影结果的影响,给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130例长期取蹲位排便有不同程度排便障碍者,同时进行坐位与蹲位排粪造影检查.两种排便姿势检查结果:长期取蹲位排便的病人取蹲位检查较坐位检查会阴下降、直肠前突、内套叠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提肛力排时,两种排便姿势肛直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静坐、力排时耻尾线肛上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直肠前突、内套叠、耻骨直肠肌压迹所测数据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长期取蹲位排便习惯的病人在进行该项检查时应取蹲位.
作者:于书增;隋振忠;李学章;盛延兴;郑芳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1988年采用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85例,女151例;年龄3个月至78岁;皮下脓肿185例,粘膜下脓肿7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3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6例,肛门后脓肿112例,直肠后脓肿74例.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痔病因有肛垫下移学说及循环障碍学说.循环障碍首先出现,因循环障碍导致Treitz肌变性,继而发生肛垫下移出现痔脱垂.因而研究肛垫微循环及其调节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和西药氟哌酸合用治疗急性直肠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中药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7~70岁;病程1~3d.西药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5~67岁;病程1~2d.中西药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4~68岁;病程1~2d.
作者:代英;饶鹏;李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分段外切内扎加痔下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27~78岁;病程3~45年.伴便血者36例,脱出伴嵌顿者22例,伴血栓形成者43例.
作者:张学睿;邹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选择128例Ⅲ~Ⅳ期混合痔,采用改良式痔环切术,术前及术后运用直肠多普勒超声检测痔核的血流情况,观察大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小峰值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4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确定痔疗效.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能够充分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疗效较好.
作者:耿志强;丁春华;徐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院自2001年以来,术后用镇痛泵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5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基本相似,两组相同疾病采取相同术式,术后用药相同.治疗组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19~65岁.混合痔61例,陈旧性肛裂30例,肛瘘13例.对照组101例,男61例,女40例;年龄20~61岁.混合痔59例,陈旧性肛裂27例,肛瘘15例.
作者:刘子会;崔玉芝;李西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观察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单纯直肠前突的效果,对31例单纯直肠前突病人行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观察其对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31例患者的便秘症状均得到缓解,无切口感染、直肠瘘及肛门失禁.随访2~12个月,未见复发者.复查直肠排粪造影显示前突得到明显纠正或完全消失.结果表明,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直肠前突疗效可靠.
作者:刘勇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肛门外切口间断全层缝合,内切口开放引流,保留括约肌治疗高位肛瘘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6例;年龄18~60岁;病程3周至15年.高位单纯性肛瘘2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
作者:何德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88~2000年,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27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74例,男141例,女133例;年龄71~107岁;病程长9年.其中非溃疡性结肠炎119例,溃疡性结肠炎155例;主要症状为慢性腹痛、腹泻、腹胀,呈不同程度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左下腹为主,有明显压痛,腹泻每日4~20次,为黏液血便.
作者:姜新霞;倪宝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 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至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作者:李师;陈静新;温镜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