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开挂线术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李师;陈静新;温镜民

关键词:切开挂线术, 肛肠疾病, 肛裂, 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直肠狭窄, 临床资料, 肛周脓肿, 应用, 年龄, 肛瘘, 肛管
摘要: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 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至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切开挂线术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 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至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作者:李师;陈静新;温镜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大黄胶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90例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笔者根据本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点,通过乙状结肠镜将复方大黄胶囊置入结肠黏膜病变部位治疗19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0例中,男130例,女60例;年龄18~70岁;病程4个月至30年.

    作者:郭金生;李忠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痔瘘术后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

    我院自2001年以来,术后用镇痛泵连续硬膜外注药镇痛10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5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上基本相似,两组相同疾病采取相同术式,术后用药相同.治疗组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龄19~65岁.混合痔61例,陈旧性肛裂30例,肛瘘13例.对照组101例,男61例,女40例;年龄20~61岁.混合痔59例,陈旧性肛裂27例,肛瘘15例.

    作者:刘子会;崔玉芝;李西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四逆散合增液汤治疗习惯性便秘276例

    习惯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运用四逆散合增液汤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76例,男183例,女93例;年龄38~67岁;病程8个月至18年,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药物组成及用法: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甘草10g,麦冬15g,生地15g,火麻仁30g,玄参15g,腹胀者加木香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7d为1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作者:李殿环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2004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便秘刘传祥.润肠导秘汤直肠滴注法治疗食管贲门癌便秘42例.河南中医,2004,24(1):4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改良外剥内扎注射术治疗环状痔的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改良的剥扎注射术治疗环状痔10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0例,女28例;年龄32~90岁;病程6~50年.其中伴内痔脱出嵌顿10例,伴血栓性外痔8例,伴前列腺增生18例,高血压6例,糖尿病1例,重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2例.

    作者:吕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亚甲蓝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

    为探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两组镇痛效果:试验组Ⅰ级94例,Ⅱ级6例;对照组Ⅰ级17例,Ⅱ级72例,Ⅲ级11例.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作者:费立升;孟贤芳;秦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本刊启事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1988年采用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85例,女151例;年龄3个月至78岁;皮下脓肿185例,粘膜下脓肿7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3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6例,肛门后脓肿112例,直肠后脓肿74例.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挂线结合留桥切开治疗后蹄铁型肛瘘158例

    我院采用挂线、留桥、切开术治疗后位蹄铁型肛瘘1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7例,女61例;年龄19~71岁;病程3~30年.2次以上手术者未愈65例.

    作者:申月霞;常洪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

    经肠镜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采用不同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64岁.大肠单发息肉3例,多发息肉2例,息肉大小0.8~3.5cm.全部病例均在术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女性为非月经期.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观察1~3min无出血后退镜,术后进流质饮食1~3d,常规应用止血敏2d,口服云南白药、氟哌酸7d.出血发生时间为息肉切除术后36h至7d,其中36h 1例,48h 1例,60h 1例,3d 1例,7d 1例.止血方法:除继续用云南白药外,4例中量出血,给予肌肉注射立止血1 000U2次,其中2例用生理盐水100ml加凝血酶1KU灌肠1次止血,1例少量出血,用2%的普鲁卡因合剂100ml加云南白药3g灌肠2次出血停止.

    作者:荆巧玲;周力;朱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段外切内扎加痔下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8例

    我们采用分段外切内扎加痔下静脉丛剥离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27~78岁;病程3~45年.伴便血者36例,脱出伴嵌顿者22例,伴血栓形成者43例.

    作者:张学睿;邹丽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直肠超声检测对改良痔环切术治疗混合痔的评价

    选择128例Ⅲ~Ⅳ期混合痔,采用改良式痔环切术,术前及术后运用直肠多普勒超声检测痔核的血流情况,观察大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小峰值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4项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确定痔疗效.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能够充分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疗效较好.

    作者:耿志强;丁春华;徐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结肠炎274例

    1988~2000年,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274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74例,男141例,女133例;年龄71~107岁;病程长9年.其中非溃疡性结肠炎119例,溃疡性结肠炎155例;主要症状为慢性腹痛、腹泻、腹胀,呈不同程度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左下腹为主,有明显压痛,腹泻每日4~20次,为黏液血便.

    作者:姜新霞;倪宝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改良括约肌保留术治疗高位肛瘘30例临床分析

    采用肛门外切口间断全层缝合,内切口开放引流,保留括约肌治疗高位肛瘘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6例;年龄18~60岁;病程3周至15年.高位单纯性肛瘘2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

    作者:何德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癌43例血糖水平及糖耐量观察

    通过对大肠癌患者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的测定,指导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降低手术并发症.大肠癌患者入院后均查空腹血糖,对于空腹血糖正常者进行糖耐量试验.大肠癌43例,空腹血糖>7.2mmol/L9例,占20.9%,其中有糖尿病病史者6例,占14.0%;空腹血糖<7.2mmol/L,但糖耐量试验阳性患者8例,占23.5%.糖尿病总发生率39.5%,其中>70岁13例,检出糖尿病6例,糖尿病发生率46.2%.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明显增高,糖耐量试验降低.在血糖正常的大肠癌患者中进行糖耐量试验,早期发现隐性糖尿病,对指导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中祥;王勋;朱江;杨建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专科专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正常青年学生肛管直肠动力学研究

    测定正常青年学生肛管直肠压力参数,研究肛门直肠生理功能,为一些病理状态下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使用BioLAB消化道压力检测系统及8通道水灌注式导管,测量21名正常青年大学生肛管及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肛管松弛压以及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高于直肠静息压,在距肛缘1.7cm处压力高;肛管长度(2.95±0.83)cm;用力收缩肛门和咳嗽时肛管压力分别提高(3.4±2.1)倍和70.3%±20.9%;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升高(2.24±1.47)倍,肛门括约肌松弛率49.1%±7.8%;男性大收缩压高于女性(P<0.05);引起RAIR的小松弛容量(MRV)(26.0± 5.0)ml;身高与体重对大收缩压有影响(r=0.8,P<0.05).肛门直肠测压,对肛管直肠的病理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林;郑雪华;郭晓白;喻德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光镜酶定位与活性研究

    采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探讨3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变化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结果表明:(1)Mg2+-ATP酶定位在淋巴细胞膜下方,G-6-P酶定位在细胞质内,定位准确;(2)两种酶阳性率在大肠癌患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两种酶阳性率在低分化癌组低于高分化癌组(P<0.01);(4)两种酶阳性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有转移组(P<0.01,P<0.05).结果提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可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蔡玉文;梁栋洋;蔡朔;刘海兴;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三黄金牛止痛膏外敷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观察

    自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三黄金牛止痛膏外敷治疗肛门疾病28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64例,女121例;年龄15~82岁;病程12d至6年.混合痔并内痔嵌顿52例,外痔炎症水肿92例;血栓外痔45例,混合痔术后84例,肛周脓肿12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