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生;李忠海
便秘刘传祥.润肠导秘汤直肠滴注法治疗食管贲门癌便秘42例.河南中医,2004,24(1):4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整体加局部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18~48岁;病程2.5~18年.
作者:李建平;成玉明;胡连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探讨3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变化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结果表明:(1)Mg2+-ATP酶定位在淋巴细胞膜下方,G-6-P酶定位在细胞质内,定位准确;(2)两种酶阳性率在大肠癌患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两种酶阳性率在低分化癌组低于高分化癌组(P<0.01);(4)两种酶阳性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有转移组(P<0.01,P<0.05).结果提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Mg2+-ATP酶与G-6-P酶活性下降可能是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光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酶活性变化可作为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蔡玉文;梁栋洋;蔡朔;刘海兴;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两组镇痛效果:试验组Ⅰ级94例,Ⅱ级6例;对照组Ⅰ级17例,Ⅱ级72例,Ⅲ级11例.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作者:费立升;孟贤芳;秦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9岁,患溃疡性结肠炎(UC)10年,合并脑部神经胶质瘤.1997年于北京某院行脑瘤切除后,额部骨缺损残留额鼻瘘,经多家医院治疗包括局部植骨均无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笔者建议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生长肽,bFGF),200~400U加生理盐水30ml,从额部骨缺损处滴注,冲洗额鼻瘘;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煎液口服并加bFGF300~500U早晚保留灌肠.额鼻瘘13d治愈,UC15d后症状消失.停中药保留灌肠及bFGF滴注,参苓白术散加减续服1周后,治愈出院.追访至今,额鼻瘘、UC均未复发.
作者:孙寿昌;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王久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自拟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病程3个月至20年.治疗方法:中药灌肠.方用大黄30g,白头翁20g,地榆30g,白及20g,乌梅20g,诃子20g,五倍子30g,白芍30g,黄芪30g,甘草15g等.腹胀者加川朴;发热者加公英、金银花;粘液多者加败酱草、炒苡仁.上药兑水1 500ml,浸泡30min,文火煎取汁400ml,再兑水1 000ml,文火煎取汁400ml;二煎混合,文火煎取汁500ml,放置沉淀虹吸清液400ml,装瓶消毒备用,每次取药液100ml灌肠,早晚各1次,15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d.
作者:黄君敖;赵晓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肛管部解剖学是肛管部疾患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基础,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介绍了许多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肛肠外科的发展.近年来在期刊上和几部权威性著作中有关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有些问题引人注意,值得重新认识.现列举如下.
作者:王玉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解决肛门病术后首次排便疼痛,观察胆黄润肠丸对肛门手术病人术后排便的影响,将216例病人分为两组观察,服用胆黄润肠丸可以显著的促进肛门手术病人在术后2d内顺利排便,并能显著减轻排便时的疼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胆黄润肠丸对肛门病术后顺利排便及减轻疼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玉祥;陶昕;陆新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科近3年来收治痔患者736例,其中并发腹泻症状者27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痔性腹泻276例,占736例痔病的37.5%.其中男168例,女108例;年龄17~68岁,平均28.9岁;病史0.5~20年.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测定正常青年学生肛管直肠压力参数,研究肛门直肠生理功能,为一些病理状态下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使用BioLAB消化道压力检测系统及8通道水灌注式导管,测量21名正常青年大学生肛管及直肠静息压、肛管长度、大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肛管松弛压以及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高于直肠静息压,在距肛缘1.7cm处压力高;肛管长度(2.95±0.83)cm;用力收缩肛门和咳嗽时肛管压力分别提高(3.4±2.1)倍和70.3%±20.9%;模拟排便时直肠压力升高(2.24±1.47)倍,肛门括约肌松弛率49.1%±7.8%;男性大收缩压高于女性(P<0.05);引起RAIR的小松弛容量(MRV)(26.0± 5.0)ml;身高与体重对大收缩压有影响(r=0.8,P<0.05).肛门直肠测压,对肛管直肠的病理生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林;郑雪华;郭晓白;喻德暄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经肠镜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采用不同方法均顺利止血.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17~64岁.大肠单发息肉3例,多发息肉2例,息肉大小0.8~3.5cm.全部病例均在术前查血常规及凝血常规,女性为非月经期.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观察1~3min无出血后退镜,术后进流质饮食1~3d,常规应用止血敏2d,口服云南白药、氟哌酸7d.出血发生时间为息肉切除术后36h至7d,其中36h 1例,48h 1例,60h 1例,3d 1例,7d 1例.止血方法:除继续用云南白药外,4例中量出血,给予肌肉注射立止血1 000U2次,其中2例用生理盐水100ml加凝血酶1KU灌肠1次止血,1例少量出血,用2%的普鲁卡因合剂100ml加云南白药3g灌肠2次出血停止.
作者:荆巧玲;周力;朱素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研究慢性功能性便秘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对332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发现诱发和加重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及伴发病等.主要伴发病的发生率为冠心病60.54%,糖尿病28.61%,脑血管疾病16.87%,帕金森病6.93%,原发病或伴发病并发3种以上(包括3种)分别为65.66%和59.34%.分析结果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深入探讨其特点及规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金伟森;杨绍勃;金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998年7月至2001年12月采用二联疗法治疗放射性直肠炎10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04例均有放射治疗史.男48例,女56例;年龄43~78岁;病程50d至9年.
作者:倪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和西药氟哌酸合用治疗急性直肠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中药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7~70岁;病程1~3d.西药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5~67岁;病程1~2d.中西药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4~68岁;病程1~2d.
作者:代英;饶鹏;李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以民间治痔良药无花果、明矾为主药制成的果矾洗剂熏洗治疗肛肠疾病,具有清热祛湿、收敛止血、消肿固脱、缩痔止痛之功效.对1 544例内痔、肛裂、直肠粘膜脱垂患者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6.7%,经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李树正;王卫平;侯玉华;鞠传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探讨蹲位与坐位两种排便姿势对排粪造影结果的影响,给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130例长期取蹲位排便有不同程度排便障碍者,同时进行坐位与蹲位排粪造影检查.两种排便姿势检查结果:长期取蹲位排便的病人取蹲位检查较坐位检查会阴下降、直肠前突、内套叠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提肛力排时,两种排便姿势肛直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静坐、力排时耻尾线肛上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直肠前突、内套叠、耻骨直肠肌压迹所测数据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长期取蹲位排便习惯的病人在进行该项检查时应取蹲位.
作者:于书增;隋振忠;李学章;盛延兴;郑芳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经内镜高频电切结直肠息肉3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6~57岁.腺瘤12例,多发性息肉病6例,单纯性息肉14例.有蒂14例,无蒂或亚有蒂18例.息肉直径0.2~3.0cm,距肛门15cm以下者21例,15cm以上者11例.伴贫血13例,肠炎12例,痔16例,结核性盆腔炎1例,肛门直肠鳞腺癌1例.
作者:闫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对6例肛周脓肿所致直肠穿孔,均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称细胞生长肽,bFGF)治疗获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7~48岁.5例为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为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直肠后脓肿.4例直肠穿孔2例位于在直肠左后侧方,1例位于右后侧方,1例位于正后方近肛管直肠环处.3例穿孔部可通过小指尖,余3例粗探针可自由通过.
作者: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孙寿昌;杨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我们采用甲硝唑液、米雅、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UC52例,男41例,女11例.病变位于左侧结肠14例,全结肠3例,仅累及直肠35例.轻度24例,中度26例,重度2例.无其他合并症.
作者:葛建胜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