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仙鹤败酱汤治疗慢性结肠炎28例

张天洪

关键词:仙鹤草, 治疗方法, 保留灌肠, 现报告如下, 慢性结肠炎, 白花蛇舌草, 左半结肠, 右半结肠, 乙状结肠, 临床资料, 灌肠治疗, 土茯苓, 败酱草, 白头翁, 重楼, 直肠, 药物, 年龄, 木香, 疗效
摘要:自拟仙鹤败酱汤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9例;年龄24~50岁,病程6个月至11年.病变位于直肠15例,乙状结肠8例,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2例.治疗方法:仙鹤草20g、败酱草20g、土茯苓20g、重楼20g、木香10g、黄连10g、白花蛇舌草20g、地榆20g、秦皮20g、葛根30g、苍术20g、白芍20g、槐花20g、白头翁20g、黄芩2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服用,并留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30d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以便观察.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2004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便秘刘传祥.润肠导秘汤直肠滴注法治疗食管贲门癌便秘42例.河南中医,2004,24(1):4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我们采用自拟中药灌肠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型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病程3个月至20年.治疗方法:中药灌肠.方用大黄30g,白头翁20g,地榆30g,白及20g,乌梅20g,诃子20g,五倍子30g,白芍30g,黄芪30g,甘草15g等.腹胀者加川朴;发热者加公英、金银花;粘液多者加败酱草、炒苡仁.上药兑水1 500ml,浸泡30min,文火煎取汁400ml,再兑水1 000ml,文火煎取汁400ml;二煎混合,文火煎取汁500ml,放置沉淀虹吸清液400ml,装瓶消毒备用,每次取药液100ml灌肠,早晚各1次,15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d.

    作者:黄君敖;赵晓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切口直切法治疗肛瘘57例

    我科采用小切口直切法治疗肛瘘5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22例;年龄15~72岁.病程1年内37例,1年以上至5年16例,5年以上4例.单纯性肛瘘43例,复杂性肛瘘14例.

    作者:李启权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单纯直肠前突

    为观察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单纯直肠前突的效果,对31例单纯直肠前突病人行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观察其对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31例患者的便秘症状均得到缓解,无切口感染、直肠瘘及肛门失禁.随访2~12个月,未见复发者.复查直肠排粪造影显示前突得到明显纠正或完全消失.结果表明,经阴道后壁多重修补加肛门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治疗直肠前突疗效可靠.

    作者:刘勇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针刀闭合性切断肛管内括约肌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性便秘20例

    采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性便秘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2~65岁.内括约肌肌电图放电频率均超过9.4周/min,肛管压力测定静息压和直肠大耐受量MTV均高于正常.患者无痛性粪便困难,排大便淡漠或无便意.排便多次仍感排出困难,有一半患者大便干结.

    作者:田淇第;石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

    我院采用复方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4例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2~67岁;病程3个月至7年.远端直肠型34例,左半结肠型27例,全结肠型3例.曾接受过治疗者59例.

    作者:王龙成;任绣玲;黄水旺;任绣稼;任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愈额鼻瘘1例

    患者男,39岁,患溃疡性结肠炎(UC)10年,合并脑部神经胶质瘤.1997年于北京某院行脑瘤切除后,额部骨缺损残留额鼻瘘,经多家医院治疗包括局部植骨均无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笔者建议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生长肽,bFGF),200~400U加生理盐水30ml,从额部骨缺损处滴注,冲洗额鼻瘘;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煎液口服并加bFGF300~500U早晚保留灌肠.额鼻瘘13d治愈,UC15d后症状消失.停中药保留灌肠及bFGF滴注,参苓白术散加减续服1周后,治愈出院.追访至今,额鼻瘘、UC均未复发.

    作者:孙寿昌;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王久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白及黄芪汤加锡类散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6例

    我们采用自拟白及黄芪汤加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8~64岁;病程1~6个月.发病于放疗后3个月至2年.临床表现均有排便次数增多,肛门下坠,血便,黏液样便,部分患者消瘦,腹痛.方药组成及用法:白及20g,黄芪40g,苦参10g,丹参10g,炒蒲黄10g,水煎至120ml,加三七粉2g,锡类散1g.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张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临床观察

    我院自1988年采用切开高位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5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385例,女151例;年龄3个月至78岁;皮下脓肿185例,粘膜下脓肿7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3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6例,肛门后脓肿112例,直肠后脓肿74例.

    作者:李金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专科专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惠迪联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

    笔者采用惠迪、固肠止泻丸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8例均为门诊病人,诊断符合1987年全国中医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男33例,女35例;年龄21~72岁;病程3个月至29年.临床表现以左下腹隐痛及脓血便为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溃疡呈多发性散在分布者26例,溃疡较少局部有黏液或脓性渗出者37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无明显溃疡者5例.3次以上粪便培养均为阴性.

    作者:王国川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切开挂线术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笔者应用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肛瘘、肛周脓肿、肛管直肠狭窄1 60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切开挂线术治疗肛裂临床资料:本组352例,男185例,女167例;年龄16~72岁;病史1周至40年.Ⅰ期肛裂63例,Ⅱ期肛裂161例,Ⅲ期肛裂128例.

    作者:李师;陈静新;温镜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耳穴压丸加芦荟胶外敷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56例

    采用耳穴压丸加芦荟胶创面外敷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20~63岁;病程1~20年43例,20年以上13例.痔31例,肛瘘9例,肛裂11例,肛周脓肿5例.均于术前1d行耳穴压丸,手术结束时行芦荟胶涂于创面.

    作者:丁炳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肛周脓肿所致直肠穿孔6例

    对6例肛周脓肿所致直肠穿孔,均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称细胞生长肽,bFGF)治疗获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27~48岁.5例为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为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合并直肠后脓肿.4例直肠穿孔2例位于在直肠左后侧方,1例位于右后侧方,1例位于正后方近肛管直肠环处.3例穿孔部可通过小指尖,余3例粗探针可自由通过.

    作者:郭桂玲;李永辉;孙新刚;孙寿昌;杨东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方亚甲蓝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

    为探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将20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照组采用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法,比较两组病人术后镇痛效果.两组镇痛效果:试验组Ⅰ级94例,Ⅱ级6例;对照组Ⅰ级17例,Ⅱ级72例,Ⅲ级11例.结果表明:复方亚甲蓝局部注射加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作者:费立升;孟贤芳;秦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改良括约肌保留术治疗高位肛瘘30例临床分析

    采用肛门外切口间断全层缝合,内切口开放引流,保留括约肌治疗高位肛瘘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女6例;年龄18~60岁;病程3周至15年.高位单纯性肛瘘21例,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

    作者:何德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痔性腹泻276例分析

    我科近3年来收治痔患者736例,其中并发腹泻症状者27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痔性腹泻276例,占736例痔病的37.5%.其中男168例,女108例;年龄17~68岁,平均28.9岁;病史0.5~20年.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仙鹤败酱汤治疗慢性结肠炎28例

    自拟仙鹤败酱汤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8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9例;年龄24~50岁,病程6个月至11年.病变位于直肠15例,乙状结肠8例,左半结肠3例,右半结肠2例.治疗方法:仙鹤草20g、败酱草20g、土茯苓20g、重楼20g、木香10g、黄连10g、白花蛇舌草20g、地榆20g、秦皮20g、葛根30g、苍术20g、白芍20g、槐花20g、白头翁20g、黄芩2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3次服用,并留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30d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以便观察.

    作者:张天洪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蹲位与坐位排粪造影结果对比观察

    为探讨蹲位与坐位两种排便姿势对排粪造影结果的影响,给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130例长期取蹲位排便有不同程度排便障碍者,同时进行坐位与蹲位排粪造影检查.两种排便姿势检查结果:长期取蹲位排便的病人取蹲位检查较坐位检查会阴下降、直肠前突、内套叠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坐、提肛力排时,两种排便姿势肛直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静坐、力排时耻尾线肛上距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直肠前突、内套叠、耻骨直肠肌压迹所测数据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对长期取蹲位排便习惯的病人在进行该项检查时应取蹲位.

    作者:于书增;隋振忠;李学章;盛延兴;郑芳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切开挂线加肛周皮下洞式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82例

    我院采用切开挂线加肛周皮下洞式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8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8例,女24例;年龄15~65岁;病程30d至25年.高位复杂性肛瘘29例,低位复杂性肛瘘53例.外口2~8个.

    作者:吉善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