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安合剂防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60例

王真权;王向荣

关键词:合剂, 防治, 肛肠病, 统计学意义, 术后尿潴留, 术后应用, 手术患者, 年龄, 临床资料, 临床疗效, 治疗组, 对照组, 麻醉, 病例
摘要:采用自拟尿安合剂术前术后应用防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2~71岁.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麻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根治肛周脓肿85例

    我们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8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5例,女10例;年龄10~64岁;病程1d至半年.其中深部脓肿2例,双侧脓肿1例.

    作者:张广田;朱玉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

    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的临床效果,对该术式治疗62例下段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62例中未发生再造肛门缺血坏死和狭窄、回缩.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多,8~17次/d,无便意,口服止泻药,排便次数正常,术后28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大便成形.58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3.5%(58/62),平均随访4.0年,其中局部复发1例,局部复发率1.7%(1/58),3年生存率88.5%(46/52),5年生存率83.3%(30/36).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一期肛门原位再造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直肠癌术式.

    作者:桑温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混合痔86例

    我院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混合痔86例,均一次治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1例,女35例,年龄10~62岁,病程0.5~23年.内痔Ⅱ期53例,Ⅲ期33例.环形混合痔19例,急性混合痔嵌顿水肿的15例,合并肛乳头增生的11例.

    作者:熊德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布利合剂局麻在肛门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我们采用布利合剂局部麻醉行肛门病手术2 800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 580例,女1 220例;年龄14~76岁.肛裂693例,肛瘘384例,肛周脓肿321例,内痔986例,混合痔300例,息肉7例,肛内异物21例,肛门尖锐湿疣46例,肛乳头肥大42例.手术种类有肛裂后侧位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切开术、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肛瘘切除、高位肛瘘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痔单纯结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注射治疗、息肉切除缝扎术等,手术时间30~100min.

    作者:田强;赵锦祥;田中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蛋黄油治疗肛门直肠手术创面迟缓愈合的疗效观察

    我院肛肠科采用自制蛋黄油浸制的纱条对98例肛门直肠手术后创面迟缓愈合患者外敷换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35例;年龄35~79岁.混合痔46例(外剥内扎术后),肛瘘32例(切开引流术后),肛周脓肿20例(切开引流术后).其中并发糖尿病、硬皮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有74例.均为手术后经过常规换药治疗创口延迟愈合者.

    作者:邱刚林;董良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改进外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49例

    采用改进外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49例,综合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97例环状混合痔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龄22~74岁,病程3~40年;对照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13~64岁,病程2~38年.

    作者:鞠应东;鞠丽娟;辛福泽;李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直肠癌早期诊断50例临床分析

    为提高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对50例临床门诊疑似病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阴性者,于第3日行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如仍为阴性,则于1周内取标本作病理检查.50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阳性者占3.5%,肿块穿刺结果阳性者占18.8%,活检病理学检查阳性者为88.9%.结果表明,直肠癌临床门诊一般检查法中,指诊涂片与肿块穿刺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但操作简便,痛苦小,费用低.病理活检检查的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但有一定的创伤,操作较严格而复杂,检查成本也较高.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水祥兵;李增男;许良标;徐志久;林子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12个家系42例临床报告

    为掌握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对12个家系4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结果、肿瘤发病部位、病理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个家系中共42例患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42.2(20~71)岁,42例共有大肠癌60枚,其中83.3%为结肠癌,66.7%位于脾曲近侧结肠,18.3%有多原发大肠癌.结果表明,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近侧结肠,易患多原发癌的特点,及早识别与随访对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安合剂防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60例

    采用自拟尿安合剂术前术后应用防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2~71岁.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麻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真权;王向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吻合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84例

    为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吻合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对8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法吻合保肛术,术后复发率为7.1%(6/84),术后5年存活率为75.0%(63/84),全部患者术后3~6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机能接近正常人.结果表明,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法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达到了根治直肠癌的同时,又保留了肛门.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手术治疗女童会阴体缺损3例

    我院对因术式选择不当造成的女童会阴体缺损3例行会阴体及肛门括约肌的修复手术,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盐酸腹腔注射法在金黄地鼠肠粘连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为探讨盐酸腹腔注射法制备金黄地鼠肠粘连模型的效果,将40只金黄地鼠分为5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腹腔注射1%与0.5%盐酸后的两组均100%发生了肠粘连,腹腔注射0.25%盐酸组肠粘连的发生率为87%,0.5%盐酸腹腔注射法与Galili法相比肠粘连发生率无差异(χ2=0.25,P>0.05).结果显示,0.5%盐酸腹腔注射法在金黄地鼠肠粘连模型的建立中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的方法.

    作者:周力;李峰杰;魏志新;徐力华;王尊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肝素酶和VEGFD的表达.结果显示,肝素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素酶的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亦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肝素酶高表达组VEGFD表达显著高于肝素酶低表达组(P<0.05).结果表明,肝素酶在促进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史良会;赵国海;夏亚斌;卢林明;徐国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吴式支撑吻合管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评价

    为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根据直肠癌病类型、直肠指诊、腔内超声、盆腔CT和MRI检查结果,对低位直肠癌662例用支撑吻合法实施保肛手术.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端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8.1%,其中距齿状线0~2cm 17.4%,3~4cm 71.0%,4cm以上94.4%.252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保肛组62.5%,Miles手术组60.9%.局部复发率:保肛组6.7%,Miles手术组10.0%.保肛组吻合口漏1.5%,吻合口狭窄2.8%.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用支撑吻合法可以完成从盆腔内到肌间沟内任何平面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可以保证其根治率和术后良好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张琦;周勇;安辉;韩方海;吴凌云;李相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二期缝合治疗肛瘘46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二期缝合治疗低位肛瘘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16~73岁;病程6个月至15年.

    作者:雷华涛;关群;吴汉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以急性阑尾炎表现的结肠癌20例

    报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癌20例,其中腺癌16例,黏液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1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2例行短路手术,16例痊愈.分析了结肠癌引起急性阑尾炎的原因,阐明了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提出减少漏诊或误诊的方法.

    作者:张云杰;明凤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加味大承气汤灌肠治疗痔术后粪嵌塞20例

    应用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痔术后粪嵌塞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0例患者均属环状混合痔手术后病人.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满、腹胀,矢气频转,排便量少或便质溏稀,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苔黄燥.

    作者:叶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倒T形切除术治疗环形混合痔179例

    采用倒T形切除术(即内痔部分纵切纵缝,外痔部分横切横缝,内外切口呈倒T形)治疗环形混合痔17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伟鹏;张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前切除术45例临床观察

    为了观察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前切除术后的疗效,对连续行低位前切除术的45例下段直肠癌患者作了回顾性分析.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发生吻合口漏,3例吻合口狭窄,3例局部复发.结果显示,只要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前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作者:刘洪洲;杨丙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10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对2002~2003年进行的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直肠癌根治术式进行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68±48)min,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124±37)min(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腹手术组(35.2ml VS 150ml,P<0.05);腹腔镜组机体术后应激反应状态明显轻微,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P<0.05).在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和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两术式无明显差异.结果显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孟子辉;杨德君;王巍;孟醒初;崔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