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水祥兵;李增男;许良标;徐志久;林子豪
为提高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对50例临床门诊疑似病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阴性者,于第3日行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如仍为阴性,则于1周内取标本作病理检查.50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阳性者占3.5%,肿块穿刺结果阳性者占18.8%,活检病理学检查阳性者为88.9%.结果表明,直肠癌临床门诊一般检查法中,指诊涂片与肿块穿刺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但操作简便,痛苦小,费用低.病理活检检查的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但有一定的创伤,操作较严格而复杂,检查成本也较高.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水祥兵;李增男;许良标;徐志久;林子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8岁,下腰部疼痛3年,排便不尽感半年就诊.3年前出现下腰部疼痛,伴双侧臀部不适.腰椎正侧位X线及腰椎间盘CT检查,未见异常.行理疗及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半年前自感会阴部酸胀痛,排便4~6次/d,每次排便20~30min,均有不尽感.大便成形,无脓血及黏液血便.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可扪及骶前一质硬光滑肿块,活动性差,触痛,直肠壁黏膜光滑,指套无染血.排粪造影示骶直间距明显增宽,骶直间见一4.5cm×4.0cm软组织肿块阴影,S4溶骨性破坏.盆腔CT示骶前软组织肿块,其内有斑点状钙化,骶髂关节侵蚀破坏,直肠明显前移.CT诊断:骶尾部脊索瘤.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脊索瘤.
作者:张志强;李兴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对口引流加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0~45岁;病程3~15d.肛门后脓肿4例,肛门后脓肿合并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5例,合并两侧坐骨直肠窝脓肿3例.
作者:张永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采用痔结扎注射,后位扩肛术治疗混合痔450例,收效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5例,女235例,年龄18~7 8岁.并发出血270例,痔脱出129例,痔嵌顿41例.
作者:杨永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7岁.右额部疼痛性肿块、逐渐增大3个月余.无头痛、呕吐,无发热、脓血便及腹部不适等.无肿瘤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直肠指诊无异常.
作者:林才照;徐加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切开挂线法治疗肛周脓肿1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6例,女22例;年龄13~58岁;病程3~14d.
作者:朱士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1年以来,我们共手术治疗肛门病950例,其中有100例发生尿潴留,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术后尿潴留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5~80岁.痔术后30例,痔合并肛瘘、肛裂术后35例,肛瘘术后12例,肛周脓肿术后10例,肛裂术后13例.年老体弱者30例,前列腺肥大者35例.
作者:孙德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直肠癌97例,经术前、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芦美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肛肠科采用自制蛋黄油浸制的纱条对98例肛门直肠手术后创面迟缓愈合患者外敷换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3例,女35例;年龄35~79岁.混合痔46例(外剥内扎术后),肛瘘32例(切开引流术后),肛周脓肿20例(切开引流术后).其中并发糖尿病、硬皮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其他系统疾病的有74例.均为手术后经过常规换药治疗创口延迟愈合者.
作者:邱刚林;董良富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4月至9月,我院使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配合美蓝注射液用于肛肠病术后止痛3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宏运;姜东;薛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对2002~2003年进行的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直肠癌根治术式进行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68±48)min,显著长于传统手术组(124±37)min(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少于开腹手术组(35.2ml VS 150ml,P<0.05);腹腔镜组机体术后应激反应状态明显轻微,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P<0.05).在淋巴结的清扫数量和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两术式无明显差异.结果显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孟子辉;杨德君;王巍;孟醒初;崔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对术后肛缘水肿的200例患者采取低功率微波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6例,女74例;年龄17~78岁.其中混合痔外切内扎术98例(包括6例环切术),肛瘘切开挂线术47例,肛裂切除术38例,肛乳头肥大切除术12例,肛周尖锐湿疣切除术3例,外伤缝合术2例.
作者:王胜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2002~2004年观察500例肛肠手术采用小剂量、低浓度、简易骶管麻醉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肛肠科手术500例,男289例,女211例;年龄18~79岁.混合痔296例,肛裂、外痔64例,肛周脓肿、肛瘘130例,直肠前突10例.
作者:李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深部肛周脓肿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1例,女31例;年龄19~67岁.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28例,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9例,直肠后间隙脓肿50例.
作者:闫伟鹏;杜文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对因术式选择不当造成的女童会阴体缺损3例行会阴体及肛门括约肌的修复手术,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观察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吻合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对8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法吻合保肛术,术后复发率为7.1%(6/84),术后5年存活率为75.0%(63/84),全部患者术后3~6个月排便次数及控便机能接近正常人.结果表明,全直肠系膜切除、Parks法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达到了根治直肠癌的同时,又保留了肛门.
作者:谢尚奎;吴印爱;刘献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自拟尿安合剂术前术后应用防治肛肠病术后尿潴留,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手术患者120例,年龄12~71岁.依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麻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真权;王向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评价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方法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回顾分析1993~1997年经双吻合器(DST)和支撑捆扎法(SBP)低位直肠癌保肛吻合术124例临床资料.5年生存率与局部复发率:DST为77.4%(41/53)与9.4%(5/53);SBP为75.8%(47/62)与6.5%(4/62).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排尿、排便及性功能障碍总发生率分别为32.2%,8.7%和50.4%,DST为35.9%(19/53),9.4%(5/53)和52.8%(28/53),SBP为29.0%(18/26),8.1%(5/62)和48.4%(30/62).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在不影响5年生存率的情况下,SBP对术后生存质量影响低于DST,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高明;李传祖;张峻;韩方海;伍晓汀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减少大肠癌术后转移率,提高生存率,术后经动脉导管灌注化疗,同时与单纯静脉化疗相比较,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68%和50%(P<0.05),肝转移率和腹腔转移率两组分别为12%,24%和28.3%,45.6%(P<0.05).结果显示,术后经动脉导管灌注化疗,具有用药量小、局部浓度高、抗癌作用强、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作者:杨维建;李忠福;张发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掌握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对12个家系4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结果、肿瘤发病部位、病理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个家系中共42例患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42.2(20~71)岁,42例共有大肠癌60枚,其中83.3%为结肠癌,66.7%位于脾曲近侧结肠,18.3%有多原发大肠癌.结果表明,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近侧结肠,易患多原发癌的特点,及早识别与随访对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