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为掌握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对12个家系4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结果、肿瘤发病部位、病理诊断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2个家系中共42例患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42.2(20~71)岁,42例共有大肠癌60枚,其中83.3%为结肠癌,66.7%位于脾曲近侧结肠,18.3%有多原发大肠癌.结果表明,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近侧结肠,易患多原发癌的特点,及早识别与随访对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提高直肠癌早期诊断率,对50例临床门诊疑似病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阴性者,于第3日行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如仍为阴性,则于1周内取标本作病理检查.50例中直肠指诊、细胞涂片检查阳性者占3.5%,肿块穿刺结果阳性者占18.8%,活检病理学检查阳性者为88.9%.结果表明,直肠癌临床门诊一般检查法中,指诊涂片与肿块穿刺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但操作简便,痛苦小,费用低.病理活检检查的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但有一定的创伤,操作较严格而复杂,检查成本也较高.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陈淑章;水祥兵;李增男;许良标;徐志久;林子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对因术式选择不当造成的女童会阴体缺损3例行会阴体及肛门括约肌的修复手术,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1年以来,我们共手术治疗肛门病950例,其中有100例发生尿潴留,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术后尿潴留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5~80岁.痔术后30例,痔合并肛瘘、肛裂术后35例,肛瘘术后12例,肛周脓肿术后10例,肛裂术后13例.年老体弱者30例,前列腺肥大者35例.
作者:孙德礼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根据直肠癌病类型、直肠指诊、腔内超声、盆腔CT和MRI检查结果,对低位直肠癌662例用支撑吻合法实施保肛手术.外科切除范围除残端肛侧直肠(肛管)、肛提肌、肛门内外括约肌、坐骨直肠窝脂肪组织、肛周皮肤外,与Miles手术相同.低位直肠癌保肛率68.1%,其中距齿状线0~2cm 17.4%,3~4cm 71.0%,4cm以上94.4%.252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保肛组62.5%,Miles手术组60.9%.局部复发率:保肛组6.7%,Miles手术组10.0%.保肛组吻合口漏1.5%,吻合口狭窄2.8%.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用支撑吻合法可以完成从盆腔内到肌间沟内任何平面的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可以保证其根治率和术后良好的排便功能.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张琦;周勇;安辉;韩方海;吴凌云;李相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患者女,68岁,下腰部疼痛3年,排便不尽感半年就诊.3年前出现下腰部疼痛,伴双侧臀部不适.腰椎正侧位X线及腰椎间盘CT检查,未见异常.行理疗及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半年前自感会阴部酸胀痛,排便4~6次/d,每次排便20~30min,均有不尽感.大便成形,无脓血及黏液血便.专科检查:肛门外观正常,直肠指诊可扪及骶前一质硬光滑肿块,活动性差,触痛,直肠壁黏膜光滑,指套无染血.排粪造影示骶直间距明显增宽,骶直间见一4.5cm×4.0cm软组织肿块阴影,S4溶骨性破坏.盆腔CT示骶前软组织肿块,其内有斑点状钙化,骶髂关节侵蚀破坏,直肠明显前移.CT诊断:骶尾部脊索瘤.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脊索瘤.
作者:张志强;李兴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采用布利合剂局部麻醉行肛门病手术2 800例,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 580例,女1 220例;年龄14~76岁.肛裂693例,肛瘘384例,肛周脓肿321例,内痔986例,混合痔300例,息肉7例,肛内异物21例,肛门尖锐湿疣46例,肛乳头肥大42例.手术种类有肛裂后侧位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切开术、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肛瘘切除、高位肛瘘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痔单纯结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内痔注射治疗、息肉切除缝扎术等,手术时间30~100min.
作者:田强;赵锦祥;田中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提高Ⅲ度直肠脱垂的治疗效果,对25例Ⅲ度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形间断缝扎,直肠周围间断注射消痔液,肛口酌情予以肛门外括约肌下缘局部间断折叠缝合,辅以固脱汤内服外用治疗,效果满意,治愈率100%.本法创伤小,不破坏肛管正常生理功能,术后无肛门狭窄、感染等并发症.随访0.5~11年,无复发和后遗症.
作者:于俊兰;卜荣贵;李华贵;爱勇;海燕;苑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嵌顿痔228例,并对近远期疗效进行观察,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急性嵌顿痔228例,男68例,女160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孕产妇98例.痔病史3个月~42年,急性嵌顿1h至15d.
作者:代建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2001年9月至2004年8月共收治复杂性肛瘘177例,通过积极手术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57例,女20例;年龄14~68岁;病程2个月至40年.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49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28例.有2个外口125例,3个外口24例,4个外口5例,2个内口23例.瘘管长度2~6cm,其中1例长达20cm.
作者:李修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院应用ZZ型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混合痔86例,均一次治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1例,女35例,年龄10~62岁,病程0.5~23年.内痔Ⅱ期53例,Ⅲ期33例.环形混合痔19例,急性混合痔嵌顿水肿的15例,合并肛乳头增生的11例.
作者:熊德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4年4月至9月,我院使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配合美蓝注射液用于肛肠病术后止痛3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宏运;姜东;薛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直肠癌97例,经术前、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芦美菊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应用大承气汤加味灌肠治疗痔术后粪嵌塞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0例患者均属环状混合痔手术后病人.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满、腹胀,矢气频转,排便量少或便质溏稀,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苔黄燥.
作者:叶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报告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癌20例,其中腺癌16例,黏液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17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2例行短路手术,16例痊愈.分析了结肠癌引起急性阑尾炎的原因,阐明了漏诊、误诊的常见原因,提出减少漏诊或误诊的方法.
作者:张云杰;明凤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采用对口引流加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0~45岁;病程3~15d.肛门后脓肿4例,肛门后脓肿合并单侧坐骨直肠窝脓肿5例,合并两侧坐骨直肠窝脓肿3例.
作者:张永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采用开窗留桥挂浮线治疗阴囊、大阴唇处远距离肛瘘21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3例;年龄19~76岁;病程3个月至16年.高位肛瘘9例,低位肛瘘12例.内口在截石位11~1点者6例,5~7点者13例,其他位置2例.所有瘘管长度均超过5cm.
作者:陈庆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科对肛肠病术后146例应用自制止血痛散进行换药治疗,发现对创口的止血、止痛、消炎、促进创口愈合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存仙;金石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肝素酶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7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肝素酶和VEGFD的表达.结果显示,肝素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素酶的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亦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亦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肝素酶高表达组VEGFD表达显著高于肝素酶低表达组(P<0.05).结果表明,肝素酶在促进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史良会;赵国海;夏亚斌;卢林明;徐国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探讨捆扎式吻合法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回顾分析137例低位直肠癌用捆扎式吻合法行保肛手术临床资料.全组无手术死亡,吻合口漏2例(1.5%),吻合口出血4例(2.9%),吻合口狭窄7例(5.1%).随访2~3年,局部复发5例(3.7%).结果表明,捆扎式吻合法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李相阳;孙永信;张彤;吴凌云;韩方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