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佳;周国荣;朱树康;彭祖乔;潘利锋
为探讨综合镇痛疗法在肛肠病围手术期的止痛效果,将458例行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综合镇痛组、自控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对术后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尿潴留等副作用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采用综合镇痛疗法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自控镇痛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尿潴留、失眠、嗜睡、晕厥、乏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低(P<0.01),较传统镇痛组镇痛效果明显(P<0.01),尿潴留及失眠等发生率低(P<0.01).结果表明,综合镇痛疗法具有可靠的术后镇痛效果,并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曾涛;唐春蓉;范军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尽可能防止复发,术中损伤小,保持肛门外观正常成为目前临床医师治疗肛瘘和肛周脓肿共同追求的目标.我科从2000~2007年采取内口切开引流、远端敞开、中间保留皮桥的方法治疗肛瘘、肛周脓肿5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缪东初;苏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我科采用手术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丙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观察小剂量咪哒唑仑合并利多卡因行骶管阻滞麻醉在肛肠病手术中的效果,将120例择期行肛肠病手术病人按骶管阻滞麻醉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骶管内单次注入1.2%利多卡因合并咪哒唑仑(0.05mg/kg)组(ML组),骶管内单次注入1.2%利多卡因组(SL组).观察术中镇痛、镇静效果,扩肛牵拉反射(下腹痛)以及术后24h对术中有关操作的遗忘程度.结果显示,ML组术中均无恐惧感,术中术后无恶心、呕吐、梦幻及呼吸不畅等并发症;SL组术毕及术后24h对术中操作和医务人员的对话均可清楚回忆.ML组和SL组相比,术中镇静评分、扩肛牵拉反射及术后遗忘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小剂量眯哒唑仑合并利多卡因骶管阻滞麻醉用于肛肠病手术优于单纯利多卡因骶管阻滞麻醉.
作者:隋成;姜万维;张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缺点,提高后位蹄铁型肛痿的疗效,采用主窦道切开、支窦道剔管封闭治疗后位蹄铁型肛瘘80例,全部治愈.随访6个月至2年,无复发,无并发症、肛门畸形等后遗症.结果表明,该法具有损伤小、保留正常组织多、术后疼痛轻、易清洗、愈合快,不易复发的优点.
作者:许向彤;任洪宁;王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探索一种安全可靠用于肛门会阴和直肠下段手术较理想的穴位麻醉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分组系统观察了腰奇穴麻醉试验组100例,腰俞穴麻醉(对照1组)与局部麻醉(对照2组)各100例,应用于肛肠科手术麻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1组比较在同等用药剂量下其麻醉效果前者优于后者,与对照2组比较则局部麻醉痛苦大(多次穿刺),且不宜用于高位脓肿和肛瘘根治术的麻醉.结果表明,腰奇穴麻醉具有选穴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用药量少,麻醉时间长,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的优点,是用于肛肠科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毛红;唐平;李薇;赵强;田霞;唐学贵;何洪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近年来,我们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应用微波治疗仪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肛瘘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排便后用中药熏洗坐浴换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微波照射治疗.
作者:王奂生;王佳;张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研究肽核酸(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索大肠癌治疗新方法.(1)检测不同浓度PNA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应用脂质体LipfectamineTM介导不同浓度PNA-DNA杂交混合物转染LS-174T细胞,观察细胞克隆生长抑制结果,确定PNA对细胞生长的佳抑制剂量;(3)选用佳抑制剂量PNA转染LS-174T细胞、LipfectamineTM组和空白对照组,并观察其克隆形成率、细胞形态及群体生长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与PNA浓度呈正相关;(2)细胞克隆形成抑制实验中PNA对LS-174T细胞佳抑制浓度为200nmol/L;(3)PNA实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PNA抑制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为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开辟新途径.
作者:蔡国军;鲁明良;张士铭;胡扶农;林富林;洪宇;骆波;杨铁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观察改良肛垫悬吊固定术治疗Ⅲ、Ⅳ度脱垂性内痔的I临床疗效.选择Ⅲ、Ⅳ度脱垂性内痔住院病人112例分为改良组与PPH组,改良组60例采用改良肛挚悬吊固定术;PPH组52例采用PPH.观察两组疗效、术后并发症(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坠胀感等)、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出血、水肿、尿潴留、坠胀感的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住院费用低于PPH组(P<0.05).结果表明,改良肛垫悬吊固定术治疗Ⅲ、Ⅳ度脱垂性内痔能达到PPH的治疗效果,具有针对性强、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作者:武文静;廖秀军;杨关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肛肠病患者容易出现不利于疾病诊治的心理活动,希望能引起肛肠科医生对患者心理因素足够的重视,对诊治疾病起到有益的作用.
作者:王兴治;顾国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探讨女性前位痔的手术方式,将100例女性前位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外剥内扎加弧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12.5±2.3)d,术后发生肛门水肿8例,残留皮赘1例,术后1年复发1例;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21.7±3.9)d,术后发生肛门水肿38例,残留皮赘23例,术后1年复发12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加孤形切口皮桥游离术治疗女性前位痔具有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减少术后残留皮赘及水肿,降低痔复发率、肛门整齐等优点.
作者:李敏;唐学贵;吴至久;杜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探讨高位肛周脓肿的更佳治疗方法,将10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切开挂线同时脓腔内留置梅花头导尿管引流术治疔50例为观察组,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50例为对照组.对术后疼痛、换药时疼痛、体温改善、疗程、遗留肛门锁眼畸形、肛门松弛、后遗肛瘘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采用切开挂线引流术的同时,脓腔内留置梅花头导尿管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可提高一次性根治效果,该法既缩短了疗程,减少患者的痛苦,又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作者:于海鹰;丛中利;罗玲;杨松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男,23岁.因肛旁间断流脓半年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行肛周脓肿切开排脓术,术后切口经久不愈,反复流脓.
作者:周红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我科共收治肛瘘患者215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无护理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笔者自拟溃结康汤口服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6例.女42例;年龄23~69岁,平均41.3岁;病程6个月至21年,平均9年.
作者:孙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肛管直肠测压是检测直肠肛门功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诊断直肠肛门疾病的重要手段,可测定直肠肛门在不同状态下肛门括约肌的收缩情况,直肠的感觉功能及顺应性,直肠肛门反射,排便的协调性等.
作者:蒋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观察Parks分类对多发性肛瘘一次性根治手术的指导意义,对32例多发性肛瘘根据Parks分类采用不同手术方式.32例患者全部治愈,术后随访3~6个月,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对于多发性肛瘘其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做好瘘管的解剖定位,即了解肛瘘穿经外括约肌不同平面是正确处理肛瘘的前提,它可以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对括约肌的损害.同时正确的处理中央间隙和内口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张波;叶盛勤;李文平;安洪达;毛宽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将140例中、重度痔患者分成两组,71例(电脑组)采用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69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并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电脑肛肠治疗仪治疗中、重度痔比传统外剥内扎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大出血发生率低,术后患者疼痛轻,尿潴留少,医疗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张伟;郭淑华;姜爱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笔者采用太宁乳膏(复方角菜酸酯乳膏)治疗肛裂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沈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5~65岁;病程5个月至8年.
作者:王明春;邓慧敏;吕春利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