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金宝;程彩亮
近年来,我们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Ⅲ期以上内痔及以内痔为主的环状混合痔1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65例,女53例;年龄23~75岁,平均49岁.Ⅲ期内痔为主的混合痔73例,Ⅳ期内痔为主的混合痔45例.均有便时痔核脱出,98例伴有便血.
作者:王才刚;李凌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本文总结了双联PPH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便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肠道准备和特殊检查;术中做好体位护理及术中配合;术后做好心理护理,加强饮食护理、排便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做好出院指导.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无术后大出血、肛周脓肿、直肠阴道瘘、大便失禁等并发症.结果表明,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李梅;蒋清平;朱锡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改良的痔环切术治疗Ⅲ、Ⅳ期内痔的效果,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的痔环切术治疗Ⅲ、Ⅳ期内痔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术后随访6~36个月,治愈率100%,无并发症.结果表明,改良的痔环切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排便功能良好、费用低,可有效治疗Ⅲ、Ⅳ期内痔.
作者:孙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我们将痔宁洗液用于肛门病术后水肿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3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4.3岁.混合痔术后47例,血栓性外痔术后25例,结缔组织性外痔术后6例,嵌顿性内痔术后2例.
作者:李丽莉;金骏昇;刘晓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女,42岁.因便血间歇发作2年余,加重10d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便血,呈点滴状,偶有肛门疼痛,未行治疗.近10d排便时喷射状出血,每天60~100ml,色鲜红,夹有少许血凝块,伴肛门疼痛,便时肿物脱出,需手推回纳,曾自用肛泰栓效果不佳,在当地医院输血治疗,仍便血不止,故来诊.
作者:崔冠敏;梅笑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讨预防或减少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吻合口早期出血的操作技术,将12例PPH患者分为早期病例组(手术方法改进前病例)6例和后期病例组(手术方法改进后病例)6例,观察术后早期出血病例与原因.结果显示,早期病例组吻合口术中出血1例(16.6%),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16.6%),后期病例组无术中和术后吻合口出血,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操作技术改进后的PPH对减少术中出血及防止术后出血有积极作用.
作者:林文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加Y-V皮瓣肛管成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2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别行外剥内扎术(对照组112例)和外剥内扎加Y-V皮瓣肛管成形术(治疗组113例)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随访6~36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82.0%,创口愈合时间(22.54±5.3)d,术后Ⅱ、Ⅲ度疼痛103例,术后出血15例,术后水肿50例,肛门狭窄18例,复发2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8.5%,创口愈合时间(14.7±3.8)d,术后Ⅱ、Ⅲ度疼痛87例,术后出血5例,术后水肿12例,复发7例.结果表明,外剥内扎加Y-V皮瓣成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无肛门狭窄等优点.
作者:肖国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分段切开、多重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将7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分段切开、多重挂线术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并对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95.5%和93.5%(P>0.05),但两组间的术后疼痛程度、肛门功能情况及创面愈合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果表明,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时分段切开、多重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相比,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疗程短、肛门功能保护好等优点,该术式的应用,使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王敬源;王雪梅;黄海燕;黄尊显;曹化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笔者将紫草油膏用于308例肛门病术后创口换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58例,女150例;年龄1d至75岁.痔104例,肛裂82例,肛瘘92例,直肠息肉4例,肛门完全闭锁及不全闭锁3例,肛乳头状瘤6例,肛门尖锐湿疣9例,肛门及肛管狭窄8例.
作者:缑美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分别采取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配伍及布比卡因与吗啡配伍,应用于骶管麻醉一次性术后镇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龙;王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7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2例,女86例;年龄16~70岁;病程3个月至30年.临床表现为腹泻(3~10次/d)或便秘、腹痛(排便后缓解)、黏液稀便和脓血便,其中15例伴有低热.肠镜检查示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均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梁坤明;丁军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老年人Ⅲ、Ⅳ期内痔的临床效果,采用一次性RPH治疗包治疗26例老年人Ⅲ、Ⅳ期内痔,术后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显示,26例均一次性套扎成功,24例治愈,2例显效,治愈率92.3%,显效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3.6min;17例平均住院4.7d,9例未住院;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无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RPH是治疗老年人Ⅲ、Ⅳ期内痔的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疼痛轻微或无痛,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甘平;林流川;乡凤萍;赵炳端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泻药性便秘是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一种类型,是指长期服用泻药导致结肠运动功能紊乱,不能自行排便,需依赖泻药维持排便功能的病症.近年来,滥用泻药所造成的泻药依赖患者日益增多,有的可演变成结肠神经丛变性,给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造成痛苦,因此,泻药性便秘的预防和早期诊治尤显重要.
作者:胡春阳;张小元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亦可侵袭全结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果酱样大便等症状.由于本病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尤为相似,均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较易误诊.因此,提高阿米巴痢疾的检出率,亦可明显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确诊率及治愈率.
作者:张威;宋太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例1]女,24岁.因便血伴疼痛8d来院就诊,门诊以混合痔收入院,术后给予肛门局部换药,将肛泰膏涂于肛泰栓上然后纳入肛门内.第2天换药时见肛周红肿、布满皮疹,患者自述肛周皮肤瘙痒难忍,夜间不能入睡,遂停用肛泰膏、肛泰栓,改用洗必泰栓,并嘱其口服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2d后痊愈.
作者:张新;孟海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我院对188例肛瘘术后创面采用湿润烧伤膏(MEBO)外用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2例,女76例;年龄13~65岁,平均38岁;病程1个月至1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骶管麻醉.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正常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明显出血处给予电凝止血.
作者:韦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我科采用分段潜行切除内口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2例,女8例;年龄19~58岁;病程4个月至24年.高位复杂性肛瘘22例,低位复杂性肛瘘28例.2个外口18例,2个以上外口32例,多为4个外口.外口距肛缘均在3.8cm以上,长达12cm(弧形管).12例曾在院外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3例在院外行肛瘘手术(术式不详),后复发.
作者:赵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观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痔蒂两种结扎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对1048例混合痔患者采用10号丝线单纯结扎痔蒂(治疗1组),1127例采用10号丝线缝扎和加固结扎痔蒂(治疗2组).对两组创口愈合时间、结扎线脱落时间、创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组结扎线脱落时间3~7d;创口愈合时间13~37d,平均17.4d;创口感染37例,占3.53%;原发性大出血2例,占0.19%;继发性大出血1例,占0.10%.治疗2组结扎线脱落时间3~22d;创口愈合时间16~53d,平均27.6d;创口感染57例,占5.06%;原发性大出血3例,占0.26%;继发性大出血11例,占0.98%.结果表明,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以10号丝线单纯结扎痔蒂是安全的、可靠的.可以减少创口感染的机会,结扎线脱落快而安全,可减少痔术后创口感染和痔术后继发性出血,缩短创口的愈合时间.
作者:何毅;华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观察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对57例肛周脓肿均采用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结果治愈21例,有效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术后无出血,无肛管狭窄.结果表明,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高智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为研究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脾益肠丸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优化溃结方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组灌胃治疗后,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优化溃结方组、补脾益肠丸组、SASP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补脾益肠丸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优化溃结方组与SASP组比较,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结果表明,优化溃结方可以降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和TNF-α蛋白表达.
作者:柳越冬;陶弘武;王长洪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