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云南白药痔疮膏在肛瘘术后的临床应用

王忠林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笔者将云南白药痔疮膏用于肛瘘术后换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低位单纯性肛瘘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6~65岁.肛瘘术后创面大小以创面纵径测量,纵径<2cm 4例,2~5cm30例,>5cm 6例.对照组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创面纵径<2cm 8例,2~5cm22例,>5cm10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红光照射配合中药祛毒汤熏洗坐浴对促进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的疗效观察

    自2010年7月以来,我们采用红光照射配合中药祛毒汤熏洗坐浴促进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6例,女36例;平均年龄41.2岁;病程6d至20年.治疗方法:82例混合痔患者均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

    作者:白树梓;滕圣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术中肠道准备加管路回肠造口在左半结肠癌恶性梗阻中的应用

    为评价应用术中肠道准备、吻合后管路回肠造口在恶性左半结肠癌梗阻的临床价值,对51例左半结肠癌恶性梗阻患者行梗阻近端肠减压后,用聚维酮碘灌洗肠腔,吻合后用带球囊蕈型管回肠造口.结果显示,51例左半结肠癌恶性梗阻患者均一期吻合.管路回肠造口术后2周拔除,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无手术感染、手术死亡.结果表明,术中肠道准备配合管路回肠造口,能有效地防止吻合口漏,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陈海良;徐永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68例疗效观察

    为探讨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68例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所有病例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结果表明,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大肠息肉是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术式,可有效阻断腺瘤-腺癌的进程,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

    作者:申月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电脑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内痔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院采用乐陵信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XNG-ZZ型电脑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内痔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0岁,平均41岁;病程平均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骶管麻醉.

    作者:原大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自拟解毒化瘀汤口服加肛窦切开术治疗肛窦炎46例

    笔者采用自拟解毒化瘀汤口服加肛窦切开术治疗肛窦炎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27例;年龄27~48岁;病程4个月至7年.其中6例患者有肠炎病史,2例有便秘史.治疗方法:(1)解毒化瘀汤.药物组成:黄芪20g,黄连10g,玄参10g,马齿苋10g,三七15g(捣碎),当归15g,槐花15g,陈皮10g,生地15g,肉苁蓉15g,板蓝根10g.

    作者:余云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ST治疗重度混合痔围手术期的护理

    为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治疗重度混合痔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60例重度混合痔患者行TST围手术期护理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60例行TST患者,术后均无吻合口出血,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果表明,TST是一种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手术方式,对TST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肠道准备及术后观察护理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及减少复发率的有力保障.

    作者:王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对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

    为探讨不同胃肠减压方式对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将急性肠梗阻患者75例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观察组使用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肠道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日均引流量高于对照组,肛门通气通便及液气平面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C D3+和CD8+的浓度低于对照组,而CD4+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常规鼻胃管胃肠减压比较,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可以提高肠梗阻患者临床效果,保护肠道免疫功能,是一种更好的胃肠减压方式.

    作者:余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复方紫草膏换药联合红外线理疗促进肛肠病术后创口愈合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复方紫草膏纱条换药联合红外线治疗仪理疗促进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将13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采用复方紫草膏纱条换药联合红外线理疗治疗;对照组65例采用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红肿消失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复方紫草膏纱条换药联合红外线治疗仪理疗促进肛肠病术后创口愈合疗效明显,可缩短疗程和住院时间,而且无毒副作用.

    作者:吕美英;钱灵岚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肛瘘伴藏毛窦感染1例

    患者男,25岁.反复肛周疼痛6个月,加重1周入院.专科检查:截石位于肛缘6点处可见2.0cm×3.0cm红肿包块,波动(+).肛门指诊:截石位齿状线6点处可触及内口,骶尾部皮肤未见异常.治疗方法:行骶管麻醉,经美蓝注射找到齿状线6点处的内口,行脓肿及肛瘘一期切开术.术中发现窦道长约3.5cm,根部有0.5cm×1.0cm感染性病灶,内有数根卷曲的毛发及坏死物质,并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

    作者:董燕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肛肠疾病1000例手术治疗体会

    近10年来,笔者采用手术治疗肛肠疾病10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60例,女440例;年龄16~85岁.其中混合痔520例,肛瘘、肛周脓肿350例,肛裂100例,其余为肛门异物、肛周尖锐湿疣等.体会:(1)术中注意事项.①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时,结扎线的留出长度为3~4cm,末端打1~4个结,按结的多少标记位置.过长容易缠绕,过短则容易缩入肛内不宜观察脱落情况.②肛瘘手术挂线,橡皮筋不宜留得太短,否则容易刺激创面引起疼痛.

    作者:李建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冷敷疗法在肛门病术后的应用

    肛门病术后多为开放性创口,为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创口出血,预防创缘水肿,我们应用冷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肛门疾病患者98例,男48例,女50例;年龄16~70岁,平均36.4岁.其中混合痔33例,肛瘘32例,肛裂33例.

    作者:孙广龙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肛周脓肿一期根治术132例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一次性切开引流内口切除术治疗肛周脓肿1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78例,女54例;年龄16~40岁;病程3~6d.其中肛周皮下脓肿84例,低位肌间脓肿48例.脓肿内口均在肛管直肠环以下,引出脓液20ml以下94例,20~30ml 18例,>30ml 20例.

    作者:侯立强;漫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化裁小柴胡汤治疗女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50例

    为探讨女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女性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口服化裁小柴胡汤,对照组口服聚乙二醇,用药28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92.0%,与对照组的91.1%相近,但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化裁小柴胡汤治疗女性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袁岩平;李春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CT在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中的应用

    为探讨CT在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选择经临床确诊的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48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对静息和大用力时耻骨直肠肌压迹、厚度进行CT检查,并与排粪造影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50名力排相肛管直肠角显著升高(P <0.05);观察组中36例患者力排相肛管直肠角显著降低(P<0.05),且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和深度分别为(3.7±0.8)cm和(1.7±0.4)cm,另12例患者肛管直肠角无变化(P>0.05);CT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力排相时耻骨直肠肌厚度显著降低,平均变化量约为-0.47cm,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中41例患者耻骨直肠肌增厚,7例未增厚,与静息相比较,力排相改变较低.结果表明,CT检查较排粪造影,能够更为快速、直接、安全地反映耻骨直肠肌的厚度、位置、形态及发育情况,且能够准确判断耻骨直肠肌压迹的诱因,可联合排粪造影用于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早期、全面和系统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为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方法及其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120例经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儿的超声图像,对其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例患儿中,106例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8.3%.结果表明,超声检查小儿急性阑尾炎方便、快捷,不仅诊断符合率高,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冬冬;许川一;黄世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手术配合中药治疗高位肛瘘92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手术配合中药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对92例高位肛痿患者中的高位单纯性肛痿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痿采用切开挂线开窗术治疗,术后采用中药内服、外洗.结果显示,92例中,一次手术治愈69例,二次手术治愈18例,显效5例.随访1年,复发1例.结果表明,手术配合中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满意.

    作者:刘玉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自制中药熏洗散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自制中药熏洗散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将225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和对照组11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自制中药熏洗散熏洗坐浴治疗,对照组采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和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第2天、第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d,肛缘水肿发生率、水肿程度大致相同(P>0.05);而治疗组术后5~14d肛缘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肛缘水肿消退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5d、10d肛门坠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8.5±3.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5±2.5)d(P<0.05).结果表明,自制中药熏洗散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坠胀等并发症有明显疗效,能促进创口愈合,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

    作者:余瑞鹏;俞悦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医辨证施护对肛肠病术后便秘的影响

    为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肛肠病术后排便的影响,将80例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护,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6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常规护理配合中医辨证施护,能有效降低肛肠病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促进创口早日愈合.

    作者:王平儿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护理路径研究

    为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混合痔中的应用及效果,选取PPH治疗混合痔患者28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方面少于对照组,在健康知识掌握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的比较中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做好PPH的临床护理路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差错事故,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郑华琴;丁磊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云南白药痔疮膏在肛瘘术后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笔者将云南白药痔疮膏用于肛瘘术后换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低位单纯性肛瘘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6~65岁.肛瘘术后创面大小以创面纵径测量,纵径<2cm 4例,2~5cm30例,>5cm 6例.对照组40例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70岁.创面纵径<2cm 8例,2~5cm22例,>5cm10例.

    作者:王忠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