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疗效观察

杨银良;高治军

关键词:美尼尔氏病, 平眩汤, 中医药疗法
摘要:美尼尔氏病又称内耳眩晕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进行性感音性听力减退,高调性耳鸣,常伴有恶心、呕吐,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笔者采用逐痰利水,疏肝健脾,化瘀通络法,拟平眩汤治疗此病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芎蛭逐瘀汤

    川芎15g 水蛭10g 丹参20g白芷10g 藁本10g 柴胡10g蔓荆子10g性质功效调气行血瘀通络,祛风化痰止痛.主治病证偏头痛.

    作者:邱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男性抗精子抗体的研究近况

    抗精子抗体(AsAb)是造成免疫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男性因免疫因素所致不育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医学对AsAb所致的不育治疗方法或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国内近年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免疫性不育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黄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平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疗效观察

    美尼尔氏病又称内耳眩晕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进行性感音性听力减退,高调性耳鸣,常伴有恶心、呕吐,目前尚无特殊疗法.笔者采用逐痰利水,疏肝健脾,化瘀通络法,拟平眩汤治疗此病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银良;高治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HPLC测定复方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感冒灵颗粒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20∶80∶0.5),检测波长249nm,流速0.5ml/min.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0.04~0.96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n=6);平均回收率为97.38%,RSD=2.22%(n=9).结论:HPLC法结果准确,可以为复方感冒灵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农毅清;蒋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中医疗法,即以放血疗法为主配合口服藿香正气口服液;对照组58例,采用西医治疗,即降温治疗、支持疗法和防治感染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4.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初次治疗后开始降温时间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温度下降后病情无反复,对照组停止治疗后,当日发热均有不同程度反复.结论:中医疗法治疗中暑高热疗效显著.

    作者:辛克平;徐瑞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骨伤推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到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以眩晕为主,常伴有偏头痛、项枕部胀痛、恶心欲呕、失眠健忘、耳鸣、颈椎活动受限及一过性晕厥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眩晕的发作或加重与颈椎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收集自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的87例病例,运用传统中医推拿手法配合枕颌牵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陆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电针对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电针组和针刺组在改善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在提高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陈玉其;张雪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推拿配合药酒熏泡治疗跟痛症58例

    跟痛症又称足跟痛,即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由于脚底皮厚,软组织少,血液循环差,仅采用电疗、中药熏洗进行治疗,时间长,疗效差,易反复.多年来笔者采用推拿配合药酒熏泡方法治疗足跟痛,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金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通痹洗剂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引起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治疗方法颇多,疗效评价不一.我科自2000年6月~2005年1月采用自拟方通痹洗剂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3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友允;罗汀;姚先秀;刘晨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近况

    IgA肾病以复发性血尿、蛋白尿为临床特点,以肾小球系膜区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病理特征,IgA肾病是中国常见的肾脏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0%~40%.发病后10年内约10%~20%IgA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尚缺乏可靠的控制手段和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中医对IgA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前景受到关注.本文就2001年以来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关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效法仲景意经方愈顽疾

    笔者在临证时,每遇疑难重症或顽疾,以经方调治,常可效如桴鼓.现将临证所得,撰之成文以供读者参考.

    作者:王敏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又称阳痿,是指有性欲及性兴奋刺激,但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维持勃起进行性交[1],E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并发症之一.据Giuliano等[2]报道DM性ED的患病率是67%;国内张庆江等[3]报道为56%.ED给DM患者造成了难以言语的痛苦.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防治DM性ED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方面,将1999年以来DM性E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双蕾;冯晓桃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广西中医药》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毛叶黄杞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毛叶黄杞体外抗肿瘤的作用.方法:以MTT法观察毛叶黄杞对人肝癌BEL-7404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毛叶黄杞终浓度为50、33.33、22.22、14.81、9.88 μg/ml时,均能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的生长,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MTT法IC50为27.05 μg/ml.结论:毛叶黄杞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BEL-7404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刚;郑作文;唐云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银质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48例

    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症是引起临床腰痛及腰腿痛常见的病因之一,易致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与学习.

    作者:安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自拟排石汤为主治疗泌尿系结石30例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石淋范畴,主要因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尿液受其煎熬所致.常因结石引起肾绞痛、尿路梗阻,致肾功能受损.笔者近三年来采用自拟排石汤为主治疗此病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岸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6例

    目的:观察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罗汉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穴位按摩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60例

    颈部的急性软组织损伤,一般是由于外伤、扭挫、突然回头或扛拾重物使颈部过度侧弯等,造成颈部肌肉无准备地强烈收缩或过度牵拉,形成颈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部分撕裂或损伤.点穴按摩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是以适当的手法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借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变患部的病理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运用点穴按摩治疗颈部软组织损伤,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敏峰;黎俊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高粘血症26例

    慢生肺源性心脏病是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期合并高粘血症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李伟;孙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婴幼儿腹泻308例

    婴幼儿腹泻是夏秋两季多发病,笔者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运用针灸治疗308例患儿,疗效确切,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