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孙唯玮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中医辨证, 疗效, 生活质量
摘要:为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100例F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并依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莫沙必利(5 mg/次,3次/d,餐前服用)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0.42g/次,3次/d)口服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总体疗效和治疗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38/50),P<0.05.2)复发率:对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1/44)明显低于对照组(13.2%,5/38),P<0.05.3)生活质量: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6个维度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PF、RP、GH 3个维度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H、VT、RE、MH 4个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FC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总体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显示,2组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及肛门失禁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狭窄及复发情况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而且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少,患者恢复快,复发率低.

    作者:闫伟鹏;宋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肛门损伤致肛周脓肿1例

    患者女,56岁.因“肛门右侧包块肿痛6d”入院,入院前6d,患者无明显诱因肛门右侧出现硬结,压痛,无明显红肿,无溃破流脓,伴肛门坠胀感,外用药物无效,硬结增大红肿,变软,自觉发热.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甲氨蝶呤片、甲泼尼松龙片”等药物治疗.入院诊断为:1)肛周脓肿;2)类风湿性关节炎.拟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截石位)肛门居中,肛旁9点位距肛缘2 cm处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3 cm的肿物,皮温稍高,无破溃口,可扪及波动感.

    作者:李红燕;吴志均;史冰花;蒋尚玲;刘世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TST联合Block术治疗直肠前突的疗效观察

    直肠前突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肛门下坠感、排便不尽感、肛门疼痛等,常需口服泻药、开塞露灌肠,部分患者需要把手指伸入阴道内或从会阴部往直肠囊袋内施加压力以助排便,更甚者手伸入肛门内扣便,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笔者采用TST联合Block术治疗直肠前突患者30例,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鲁丹;周立青;孙洪霞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缺血性结肠炎18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为分析总结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降低其临床误诊、漏诊率,本研究回顾2012-2015年我院收治的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就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8例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5~79岁,平均(68.0±7.9)岁;伴高血压、冠心病15例,脑血管疾病7例,糖尿病1例,房颤1例,腹部手术后1例,伴2种伴发疾病者占38.9%(7/18).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误诊率高达55.6%(10/18).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左半结肠12例(66.7%),右半结肠2例(11.1%),全结肠4例(22.2%).腹部CT及血管成像发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16.7%).结果表明,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左半结肠,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腹部CT及血管成像对该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娟;贺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功能性便秘的脏腑辨证论治

    功能性便秘[1,2]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其基本病机在于大肠传道失司,又与肝、肾、脾、肺、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胃热过盛,则津液耗伤,肠失濡润;胃肠寒凝,则糟粕不通;肺脾气血虚弱,则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郁滞,则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糟粕不通,以上病机则进一步导致大肠传道失司,进而发为便秘.因此,可从脏腑功能方面辨证论治功能性便秘.

    作者:吴志均;蒋尚玲;史冰花;兰轶;刘世茹;李红燕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肛门病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为探讨肛门病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回顾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813例肛门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在医院内并发感染的情况,统计人口学、病理资料,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本组813例肛门病手术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术后感染122例(15.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74例(60.66%),革兰阳性杆菌感染31例(25.41%),真菌感染14例(11.48%),其他病原菌感染3例(2.46%).术后感染情况与患者年龄、肥胖情况、病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等因素有关,P<0.05.结果表明,手术治疗肛门疾病患者时,应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合理抗菌治疗,控制药物滥用,防止耐药菌株形成;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强化肛肠手术操作规范,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感染风险,加强术后护理,对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处理,减少手术感染风险.

    作者:吕银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大肠癌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分析

    为探讨大肠癌患者开腹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大肠癌经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6例患者全部治愈(100%),1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切口愈合时间为12~26 d,平均17 d.患者均在术后第5天停用抗生素,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患者均痊愈出院.结果表明,大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免疫力低下、肥胖、术中电刀的使用、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及治疗切口皮下脂肪层液化.

    作者:窦新龙;杨丽;黄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结肠镜检查二步法在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

    为探讨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结肠镜检查二步法在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对健康体检者进行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检测结果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在12 099位受检者中,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阳性56例(0.46%),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39例(0.32%).阳性符合率为69.6%(39/56)).结果表明,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结肠镜检查二步法是筛查大肠癌的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单先芬;宋适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不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概况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顺利地通过肠道.按肠梗阻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全性肠梗阻.对于不全性肠梗阻,大多可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少部分需行手术治疗.本文就不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概述如下.

    作者:陈小朝;杨向东;贺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外切内扎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158例疗效观察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科采用外切内扎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158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8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ZY/T001.7-94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其中,男35例,女123例;年龄20~72岁,平均57.0岁;病程3~20年.临床表现:肛周有环状赘生物,便后肿物脱出不能回纳,或伴疼痛,大便带血(滴血或喷血).

    作者:陆静;许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便秘(F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将100例F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肠道实热证、肠道气滞证、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津亏血少证),并依据不同证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莫沙必利(5 mg/次,3次/d,餐前服用)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0.42g/次,3次/d)口服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总体疗效和治疗后3个月内的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0%,44/5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38/50),P<0.05.2)复发率:对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1/44)明显低于对照组(13.2%,5/38),P<0.05.3)生活质量: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6个维度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PF、RP、GH 3个维度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GH、VT、RE、MH 4个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FC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孙唯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拟苦榆汤熏洗坐浴用于混合痔术后的效果观察

    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明显,且创面愈合缓慢.近年来,我科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给予自拟苦榆汤熏洗坐浴,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13~2016年我科于骶管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16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病程2~15年,平均5.2年.对照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66岁,平均38.9岁;病程2~13年,平均5.0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姚文俊;李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为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行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的90例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0例术中切除全部内括约肌(A组),30例切除部分内括约肌(B组),30例保留部分齿状线(C组).参照Williams分级标准评价3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6、12个月时,B组和C组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尽可能地保留部分内括约肌和齿状线对改善术后肛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有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我科采用3、7、11点母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153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3例患者中,男97例,女56例;年龄16~64岁,平均42.7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3.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充分扩肛,用止血钳钳夹并提起3点位隆起的母痔,并做小“V”形放射状切口,将痔核剥离至齿状线上约0.5 cm处,用7号线小圆针于痔核基底部贯穿缝扎,切除大部分已缝扎的痔核.

    作者:袁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骶神经电刺激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为探讨骶神经电刺激(SNS)对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表达的影响,笔者采用SNS治疗STC患者30例(试验组),观察治疗疗效,于治疗前、后行结肠镜检查时取结肠平滑肌标本,应用免疫组化观察Cajal间质细胞数目及分布,使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Cajal间质细胞中c-kit蛋白和c-kit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后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SNS可促进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提高Cajal间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改善STC症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STC的新方法.

    作者:柳凯伦;王志民;孔凡娟;陈璐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R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RPH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圈套扎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42/50),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PH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鹏;冯文哲;尚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评估

    为探讨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效果,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每次30 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行凯格尔盆底肌肉家庭锻炼,治疗1个月后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方面评价疗效.结果显示,本组16例患者因未能坚持治疗退出试验,终104例纳入统计.104例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45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为47.12% (49/10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排便时间方面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方面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发现,治疗前后前基线平均波幅、大收缩力、平均收缩力及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10 s放松、休息放松及后基线平均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状态及患者盆底肌的收缩功能.

    作者:陈峰;黄如华;郑玉金;邓正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四川省遂宁中心医院2011-2015年肛周脓肿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的临床变迁

    为探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11-2015年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的变迁,回顾分析我院2011-2015年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检查情况及耐药分布,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细菌,K-B法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共检出大肠埃希菌68株,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菌32株(47.1%).其中,2011年检出大肠埃希菌9株,产ESBLs菌2株(22.2%);2012年大肠埃希菌8株,产ESBLs菌3株(37.5%);2013年大肠埃希菌14株,产ESBLs菌6株(42.9%);2014年大肠埃希菌17株,产ESBLs菌9株(52.9%);2015年大肠埃希菌20株,产ES-BLs菌12(60.0%)株.该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结果表明,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及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刘晰;刘定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地奥司明治疗产后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经阴道分娩后出现重度混合痔是产科常见病,是影响产后进食、排泄及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尽快解决重度混合痔引起的水肿、疼痛、排便困难等问题.笔者应用地奥司明片治疗产后重度混合痔,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对比采用此法治疗的患者疗效与采用硫酸镁溶液熏洗坐浴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卫东;郭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五联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

    为探讨五联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选择1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8例患者接受外痔剥离、内痔分段齿形结扎术治疗(对照组),52例患者接受五联术治疗(治疗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创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出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五联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智;李毅忠;王俊;王甜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