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齿状线标记法在PPH中的应用

谢刚;苏其玲;罗美清;吴晓薇;罗金娥

关键词:痔,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齿状线, 标记法
摘要:为探讨齿状线标记法在PPH中的作用,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PPH治疗,观察组采用齿状线标记法加PPH治疗,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及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出血次数、术后坠胀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术后出血次数、疼痛评分及肛门坠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PPH中行齿状线标记法更有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优质护理在高位肛瘘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为探讨优质护理在高位肛瘘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将2016年7~9月实施传统非优质护理服务的80例高位肛瘘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9~11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80例高位肛瘘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全程采取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者术后早期(72 h内)和晚期(72 h至1周)出血、尿潴留、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肛门潮湿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早期(72 h内)和晚期(72 h至1周)在出血、疼痛程度、肛门潮湿、肛门失禁方面优于对照组.术后早期尿潴留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可防止和减少高位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术后创面的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赵连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康复新液纱条用于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疗效观察

    为评价康复新液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的疗效,将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均采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组术后予康复新液纱条换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纱条换药.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7d左右;治疗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微(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2组发生肛门失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康复新液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换药安全有效,能缩短创口愈合时间,防止感染,减轻疼痛.

    作者:李刚;彭旭东;骆川云;李成书;陈富军;昝朝元;原相军;李杉;张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防治肛瘘术后排尿困难的效果观察

    为观察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防治肛瘘切除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的效果,将100例肛瘘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2h后,患者麻醉效果消退、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手指点穴及耳穴压籽治疗.观察2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及排尿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排尿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可有效预防和缓解肛瘘术后排尿困难.

    作者:江慧;张春花;陶惠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原因及防治

    肛缘水肿是肛门直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尤为多见.一般将因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渗透压增加、淋巴液回流障碍使组织内渗透压增加而引起的水肿,称为充血性水肿;因肛管与肛缘感染引起的水肿,称为炎性水肿.临床上这2种原因常同时存在,互相渗透形成肛缘水肿.中医认为肛门病局部肿胀是经络阻滞、气血凝聚、湿热下注、热毒炽盛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现将痔术后肛缘水肿原因和防治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桑鹏;李黎;马景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益生菌与免疫球蛋白口服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为比较益生菌与免疫球蛋白口服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即益生菌组、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3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口服蒙脱石散、补液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益生菌组予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次0.5 g,每天3次;免疫球蛋白组予以免疫球蛋白口服,每次1.0 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对比3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点腹泻情况、菌群失调及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腹泻次数均依次减少.治疗第3天开始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7、9天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菌群失调、细菌感染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和菌群失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组疗程[(4.6±1.3)d]明显短于益生菌组和对照组[(5.6±1.7)d和(6.0±1.8)d](P<0.05).结果表明,辅助应用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均能有效缓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继发感染,但益生菌不能缩短疗程,而免疫球蛋白可以.

    作者:毛中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十全大补汤联合5-氟尿嘧啶干预小鼠移植性大肠癌效果的实验研究

    为探究十全大补汤对大肠癌免疫增效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采用HT29移植性大肠癌瘤株制作大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十全大补汤组、5-FU组、联合组(5-FU加十全大补汤)各30例,给药后计算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分析各组的胸腺指数.结果显示,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模型组,联合组抑瘤率高;十全大补汤具有对抗化疗药物所致免疫器官萎缩,提高小鼠胸腺重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全大补汤对5-FU抗小鼠HT29大肠癌具有免疫增效作用,能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伟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应用

    为评价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将40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分为2组,每组各200例,罗哌卡因组采用0.2%罗哌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0.5%利多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比较2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组在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李海亮;李银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瘀血与肛肠疾病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停积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还可导致新的病变发生.气血瘀滞,血行不畅势必会导致局部的病变,有不少医家记载了瘀滞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黄天也;王立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临床观察

    为观察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将6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患者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可减少肛门周围组织的损伤,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疗效可靠.

    作者:连少雄;伍桂友;林清;张义;邹智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肛瘘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是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而制定的从住院到出院3个月内进行健康教育的路径表,能够指导护士有目的的、主动的及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让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及配合,缩短住院时间与增进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各种病种的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效果.2016年1~6月,我们针对直肠肛管疾病患者的患病特点,在肛瘘围手术期患者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钮丽美;滕卓艳;胡丹娜;罗巧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亚甲蓝联合利多卡因肛周注射预防混合痔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为探讨亚甲蓝联合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肛周注射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60例行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将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和注射用水配成复方混合液,注射于创面浅层及肛门括约肌.对照组在手术完毕及术后每日坐浴后将双氯芬酸钠栓1粒纳入肛内.评估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程度,统计粪嵌塞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粪嵌塞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2.5%(P<0.05).结果表明,复方盐酸利多卡因与亚甲蓝肛周注射可有效控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防止术后粪嵌塞发生.

    作者:熊玲;王传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导滞散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2016年1~6月,我们采用导滞散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5~55岁,平均(35.23±9.24)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26~56岁,平均(35.76±9.1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凌燕;王继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内痔的套扎疗法近况

    痔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胶圈套扎法、冷冻疗法、注射疗法、痔动脉结扎疗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现就内痔胶圈套扎疗法近况综述如下.由于胶圈套扎术非常有效和经济,从2005年开始,已经作为优先的治疗方法[1].胶圈套扎术的原理是完全阻断被结扎组织的血液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引起被结扎组织干性坏死,结扎组织脱落、修复并为瘢痕组织代替.套扎时由于保留完整的齿状线,使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更接近正常,鉴别直肠内容物及排便感觉良好,控制肛液及大便的功能基本无任何影响,因此术后无感觉性便失禁,亦无肛门溢液[2].

    作者:王恒;常忠生;陈步强;曹林峰;石伟;梁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骶尾部藏毛窦77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回顾性分析7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病例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显示,行单纯切除术29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缝合25例(切口缝合组),切除后行皮瓣转移术23例(皮瓣转移组).切口开放组切口愈合时间(65.34±8.71)d,复发2例.切口缝合组切口愈合时间(20.34±5.71)d,术后切口感染2例,裂开1例,复发1例.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16.34±6.71)d,切口感染1例,裂开2例,皮瓣坏死1例,无复发.结果表明,皮瓣转移术和切口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愈合时间较短,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切口张力小时可直接缝合切口,切口张力大时采用皮瓣转移术.

    作者:王伟伟;张建生;韩恩崑;吴会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压力平衡原理在肛瘘及肛瘘性脓肿治疗中的应用

    为探讨压力对肛瘘及肛瘘性脓肿患者发病和治疗的影响,将194例肛瘘及肛瘘性脓肿患者利用压力平衡原理采取一次性根治方法.结果显示,194例全部治愈.住院时间3~14 d,平均8d.创口愈合时间15~35 d,平均21 d.随访半年,均无复发,无肛门畸形及移位.结果表明,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前提下,压力平衡是肛瘘及肛瘘性脓肿治愈的关键.

    作者:杜永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医药疗法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研究概况

    治疗肛瘘的方法主要是手术为主,术后促创面愈合成为肛瘘治疗中的关键环节,现就近年来有关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中医药疗法作一综述.1 中医内治法关于创面愈合,中医学早有论述,不仅指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是创面延迟愈合的病因病机,而且强调了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

    作者:石伟;常忠生;曹林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位肛瘘合并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55岁.因肛周肿痛7d,于2016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肛门后方肿胀疼痛溃破流脓后,疼痛减轻.以后溃破口反复发作,间断流脓.7d前在蔬菜大棚内劳作诱发肛门后方溃口流脓逐渐加重,继发肛门左侧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热,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急诊人院.入院检查:体温38.5℃,脉搏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7/8.9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肛门6点位,距肛缘3 cm处可见一外口,压之有少量脓液溢出,肛门左侧肿胀,皮色掀红,会阴部至阴囊弥漫性肿胀,皮色发暗,范围16.0 cm×3.5 cm.

    作者:刘丽霞;刘天泉;刘贤;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肛周脓肿致脓毒血症1例

    患者男,62岁.因“反酸烧心间断发作半年,加重伴呕吐咖啡色物及黑便3d”于内科治疗.糖尿病史10余年,间断口服“消渴丸及六味地黄丸”,未系统治疗.11d前臀部出现“小疖肿”,静脉点滴头孢类抗生素及口服银翘败毒片,臀部疖肿及疼痛未缓解.入院后检查:血钾7.10 mmol/L,血糖56.84mmol/L,尿素氮35.86 mmol/L,肌酐212.88 μmol/L,血浆渗透压339.50 mOSM/L;糖化血红蛋白15.2%;尿酮体2+,尿糖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6.41×109/L,中性粒细胞91.10%;C反应蛋白66.100mg/L.

    作者:王贺智;汤天旭;李国文;刘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新型生物标记物-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e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根据2014年的流行数据,由CRC引起的预计死亡例数是50 310例,新发病例为136 830例,分别占所有癌症的8%和9%[2].但因目前缺乏特异性较高的早期筛查标记物,CRC的筛查及早期诊断仍面临重大挑战,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研究显示TNM Ⅰ期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CRC合并远处器官转移的TNM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约12%[3];故早诊断和早治疗对CRC患者的预后和生存非常重要,因此迫切寻求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吴德望;杨熊飞;张维胜;杜斌斌;王涛;王小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为分析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2014年6~12月,对直肠癌患者105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肿瘤出芽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直肠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可不同程度的反映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出芽情况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石洋;李大祥;谢凯;张锡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