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亮;李银山
回顾性分析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痔病的患病情况,分析69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痔的患病资料,并对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BMI、便秘病程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痔的患病与年龄和便秘病程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痔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从21.4%(<2年)升高至43.6%(≥20年).痔的患病与年龄相关,但不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长,70岁以下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平均患病率为33.3%.但≥70岁的便秘患者痔患病率45.6%明显高于<30岁的便秘患者的26.3%.结果表明,痔的患病与功能性便秘病程相关,与年龄相关.
作者:杜永红;金黑鹰;王小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评价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将40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分为2组,每组各200例,罗哌卡因组采用0.2%罗哌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0.5%利多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比较2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组在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李海亮;李银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讨亚甲蓝联合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肛周注射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60例行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将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和注射用水配成复方混合液,注射于创面浅层及肛门括约肌.对照组在手术完毕及术后每日坐浴后将双氯芬酸钠栓1粒纳入肛内.评估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程度,统计粪嵌塞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粪嵌塞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2.5%(P<0.05).结果表明,复方盐酸利多卡因与亚甲蓝肛周注射可有效控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防止术后粪嵌塞发生.
作者:熊玲;王传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讨优质护理在高位肛瘘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将2016年7~9月实施传统非优质护理服务的80例高位肛瘘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9~11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80例高位肛瘘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全程采取优质护理服务,观察2组患者术后早期(72 h内)和晚期(72 h至1周)出血、尿潴留、肛门失禁、疼痛程度、肛门潮湿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早期(72 h内)和晚期(72 h至1周)在出血、疼痛程度、肛门潮湿、肛门失禁方面优于对照组.术后早期尿潴留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果表明,优质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可防止和减少高位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术后创面的愈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赵连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分析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2014年6~12月,对直肠癌患者105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影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肿瘤出芽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直肠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可不同程度的反映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出芽情况有助于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石洋;李大祥;谢凯;张锡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们采用切除肛瘘内口及管道内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8例,女20例;年龄20~76岁,平均46岁.其中坐骨直肠窝瘘20例,高位直肠后间隙瘘19例,高位后蹄铁型瘘15例,单纯高位瘘9例,骨盆直肠间隙瘘5例.
作者:白清华;于文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评价康复新液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术后换药的疗效,将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均采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治疗组术后予康复新液纱条换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纱条换药.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7d左右;治疗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轻微(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2组发生肛门失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康复新液用于高位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换药安全有效,能缩短创口愈合时间,防止感染,减轻疼痛.
作者:李刚;彭旭东;骆川云;李成书;陈富军;昝朝元;原相军;李杉;张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男,36岁.因“反复排便时肛门疼痛1个月,加重2周”于2016年5月20日就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内坠胀疼痛,便后加剧,排便时有黏液流出,间断发作,不伴明显畏寒发热等,2周前,上诉症状加重,疼痛频繁发作,坠胀感明显,便时少量脓液流出,大便变细,伴畏寒、低热.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欠佳,心、肺、腹未查及异常体征.
作者:李东平;吴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2016年1~6月,我们采用导滞散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5~55岁,平均(35.23±9.24)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26~56岁,平均(35.76±9.1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凌燕;王继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讨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对11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均行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结果显示,110例患者中,治愈107例,好转3例,治愈率97.3%.无并发症.结果表明,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创伤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应飞;李威;杨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约1/3的老年人长年受便秘的困扰[1].我国老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20.3%~40.1%,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便秘发生概率达80%[2].因此,必须重视老年人便秘.
作者:杨洪学;武晓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肛缘水肿是肛门直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尤为多见.一般将因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渗透压增加、淋巴液回流障碍使组织内渗透压增加而引起的水肿,称为充血性水肿;因肛管与肛缘感染引起的水肿,称为炎性水肿.临床上这2种原因常同时存在,互相渗透形成肛缘水肿.中医认为肛门病局部肿胀是经络阻滞、气血凝聚、湿热下注、热毒炽盛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现将痔术后肛缘水肿原因和防治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桑鹏;李黎;马景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停积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还可导致新的病变发生.气血瘀滞,血行不畅势必会导致局部的病变,有不少医家记载了瘀滞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黄天也;王立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比较益生菌与免疫球蛋白口服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即益生菌组、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3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口服蒙脱石散、补液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益生菌组予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次0.5 g,每天3次;免疫球蛋白组予以免疫球蛋白口服,每次1.0 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对比3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点腹泻情况、菌群失调及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腹泻次数均依次减少.治疗第3天开始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7、9天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菌群失调、细菌感染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和菌群失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组疗程[(4.6±1.3)d]明显短于益生菌组和对照组[(5.6±1.7)d和(6.0±1.8)d](P<0.05).结果表明,辅助应用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均能有效缓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继发感染,但益生菌不能缩短疗程,而免疫球蛋白可以.
作者:毛中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PPH是通过吻合器将直肠黏膜环行切除、断端吻合,进而将脱垂的肛垫向上悬吊固定,以治疗混合痔的方法.该手术具有疼痛小、出血少、愈合快等优点,但同时容易出现术后出血、肛门坠胀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作为比较少见的较严重的一种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深受其害.在此,本文将混合痔PPH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向艳飞;杨向东;徐欣;彭桂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讨齿状线标记法在PPH中的作用,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PPH治疗,观察组采用齿状线标记法加PPH治疗,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及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出血次数、术后坠胀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术后出血次数、疼痛评分及肛门坠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PPH中行齿状线标记法更有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谢刚;苏其玲;罗美清;吴晓薇;罗金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探究十全大补汤对大肠癌免疫增效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采用HT29移植性大肠癌瘤株制作大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十全大补汤组、5-FU组、联合组(5-FU加十全大补汤)各30例,给药后计算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分析各组的胸腺指数.结果显示,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模型组,联合组抑瘤率高;十全大补汤具有对抗化疗药物所致免疫器官萎缩,提高小鼠胸腺重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全大补汤对5-FU抗小鼠HT29大肠癌具有免疫增效作用,能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伟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痔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胶圈套扎法、冷冻疗法、注射疗法、痔动脉结扎疗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现就内痔胶圈套扎疗法近况综述如下.由于胶圈套扎术非常有效和经济,从2005年开始,已经作为优先的治疗方法[1].胶圈套扎术的原理是完全阻断被结扎组织的血液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引起被结扎组织干性坏死,结扎组织脱落、修复并为瘢痕组织代替.套扎时由于保留完整的齿状线,使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更接近正常,鉴别直肠内容物及排便感觉良好,控制肛液及大便的功能基本无任何影响,因此术后无感觉性便失禁,亦无肛门溢液[2].
作者:王恒;常忠生;陈步强;曹林峰;石伟;梁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男,55岁.因肛周肿痛7d,于2016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肛门后方肿胀疼痛溃破流脓后,疼痛减轻.以后溃破口反复发作,间断流脓.7d前在蔬菜大棚内劳作诱发肛门后方溃口流脓逐渐加重,继发肛门左侧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热,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急诊人院.入院检查:体温38.5℃,脉搏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7/8.9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肛门6点位,距肛缘3 cm处可见一外口,压之有少量脓液溢出,肛门左侧肿胀,皮色掀红,会阴部至阴囊弥漫性肿胀,皮色发暗,范围16.0 cm×3.5 cm.
作者:刘丽霞;刘天泉;刘贤;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男,28岁.因反复臀部硬结肿痛伴流分泌物1年入院.1年前患者因过食辛辣饮食后出现臀部硬结形成,为泛发性硬结伴阵发性隐痛不适.用手挤压后硬结处溢出少许脓性分泌物.内服消炎药,外用药膏症状无明显缓解.专科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肛门居中,外观无畸形.距肛3~8cm范围内1、3、5、6、7、9、11点位可见皮肤破溃溢脓,散发臭味,破溃创面共计13处,波及整个臀部,以右侧臀部为甚.直肠指检:破溃处挤压溢脓,皮肤增厚,皮下空虚感明显,压痛明显,并有窦道将破溃口相连接;未扪及管道通向肛内.肛门镜检:未见肛内内口.诊断:肛周化脓性大汗腺炎.
作者:黄泽林;王沙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