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十全大补汤联合5-氟尿嘧啶干预小鼠移植性大肠癌效果的实验研究

刘伟志

关键词:大肠癌, 小鼠, 十全大补汤, 5-氟尿嘧啶
摘要:为探究十全大补汤对大肠癌免疫增效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采用HT29移植性大肠癌瘤株制作大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十全大补汤组、5-FU组、联合组(5-FU加十全大补汤)各30例,给药后计算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分析各组的胸腺指数.结果显示,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模型组,联合组抑瘤率高;十全大补汤具有对抗化疗药物所致免疫器官萎缩,提高小鼠胸腺重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全大补汤对5-FU抗小鼠HT29大肠癌具有免疫增效作用,能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

    患者男,54岁.因肛旁肿痛5d入我科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9d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第3天肛旁切口处有脓液流出,恶臭,伴恶寒发热,遂再次入院,查体:T 38.8℃,面色痛苦,气息稍促,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专科检查:后侧肛缘见-6 cm长切口,深3 cm.肛门指诊:后侧肛管直肠环触痛明显,按压左侧肛管见切口内暗紫色脓液流出,恶臭,指套无血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50×109/L,中性粒细胞83.1%.彩超:肛门左侧探及范围7.5 cm×5.7 cm无回声区,肛门左侧囊性包块.急诊手术,延长原切口至后侧齿状线(打开内口),于6点切口处血管钳探查,脓腔向11、1点皮下延伸呈蹄铁型,分别于11、1点各作一梭形切口.

    作者:缪春山;张小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导滞散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

    2016年1~6月,我们采用导滞散结合穴位按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108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5~55岁,平均(35.23±9.24)岁;对照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26~56岁,平均(35.76±9.1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凌燕;王继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内痔的套扎疗法近况

    痔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胶圈套扎法、冷冻疗法、注射疗法、痔动脉结扎疗法、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和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现就内痔胶圈套扎疗法近况综述如下.由于胶圈套扎术非常有效和经济,从2005年开始,已经作为优先的治疗方法[1].胶圈套扎术的原理是完全阻断被结扎组织的血液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引起被结扎组织干性坏死,结扎组织脱落、修复并为瘢痕组织代替.套扎时由于保留完整的齿状线,使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更接近正常,鉴别直肠内容物及排便感觉良好,控制肛液及大便的功能基本无任何影响,因此术后无感觉性便失禁,亦无肛门溢液[2].

    作者:王恒;常忠生;陈步强;曹林峰;石伟;梁兴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美沙拉嗪栓配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美沙拉嗪栓纳肛配合固肠止泻丸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美沙拉嗪栓纳肛配合固肠止泻丸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美沙拉嗪栓纳肛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40例中,治愈2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愈率72.5%;对照组40例中,治愈2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治愈率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美沙拉嗪栓配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闫伟鹏;宋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药膳食疗配合芍倍注射液注射防治便秘

    2009年8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将药膳食疗配合芍倍注射液注射防治便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4例,女80例;年龄18~89岁,平均46.8岁;病程1~5年48例,6~10年35例,11~20年33例,20年以上8例.患者均系便秘反复发作,经内科久治不愈,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肛肠科疾病,如内痔、直肠黏膜内脱垂等.

    作者:赵站周;任建中;赵杰;侯明月;田冬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肛瘘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对术后康复的影响

    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是为了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而制定的从住院到出院3个月内进行健康教育的路径表,能够指导护士有目的的、主动的及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也让患者及家属自觉参与及配合,缩短住院时间与增进健康.临床研究表明,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各种病种的健康教育中,取得满意效果.2016年1~6月,我们针对直肠肛管疾病患者的患病特点,在肛瘘围手术期患者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与宣教,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钮丽美;滕卓艳;胡丹娜;罗巧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位肛瘘合并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55岁.因肛周肿痛7d,于2016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肛门后方肿胀疼痛溃破流脓后,疼痛减轻.以后溃破口反复发作,间断流脓.7d前在蔬菜大棚内劳作诱发肛门后方溃口流脓逐渐加重,继发肛门左侧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热,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急诊人院.入院检查:体温38.5℃,脉搏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7/8.9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肛门6点位,距肛缘3 cm处可见一外口,压之有少量脓液溢出,肛门左侧肿胀,皮色掀红,会阴部至阴囊弥漫性肿胀,皮色发暗,范围16.0 cm×3.5 cm.

    作者:刘丽霞;刘天泉;刘贤;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混合痔PPH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

    PPH是通过吻合器将直肠黏膜环行切除、断端吻合,进而将脱垂的肛垫向上悬吊固定,以治疗混合痔的方法.该手术具有疼痛小、出血少、愈合快等优点,但同时容易出现术后出血、肛门坠胀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其中吻合口狭窄作为比较少见的较严重的一种术后并发症,使患者深受其害.在此,本文将混合痔PPH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向艳飞;杨向东;徐欣;彭桂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在RPH-4套扎术中的应用

    为比较骶管麻醉和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与低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器(RPH-4)套扎术中的麻醉效果,将行RPH-4套扎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单次硬膜外组,Ⅱ组为连续硬膜外组,Ⅲ组为骶管麻醉组,每组各40例.对3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RPH 4套扎术中,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组麻醉效果好,起效时间快,镇痛完善,肌松好,有效率高,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优于骶管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方法.

    作者:冯学良;曾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新型生物标记物-microRNA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结直肠癌(coloree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根据2014年的流行数据,由CRC引起的预计死亡例数是50 310例,新发病例为136 830例,分别占所有癌症的8%和9%[2].但因目前缺乏特异性较高的早期筛查标记物,CRC的筛查及早期诊断仍面临重大挑战,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研究显示TNM Ⅰ期CRC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CRC合并远处器官转移的TNM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约12%[3];故早诊断和早治疗对CRC患者的预后和生存非常重要,因此迫切寻求一种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吴德望;杨熊飞;张维胜;杜斌斌;王涛;王小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PPH术后并发症分析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治疗痔病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对PPH术后并发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今结合文献报道,分析PPH术后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以及处理措施.

    作者:万伟萍;刘庆圣;张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药熏洗联合高压氧促进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为观察中药熏洗联合高压氧促进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将66例肛肠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术后10 d和15d的创面面积以及术后4d创面水肿积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为(13.14±3.25)d,对照组为(17.11±5.06)d(P<0.05).2组患者术后10 d、15d的创面面积均明显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d创面水肿积分为(0.45±0.77)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1.25±1.1i)分(P<0.05).结果表明,中药熏洗联合高压氧在肛肠病术后创面愈合方面有显著疗效,不但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而且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作者:王传海;王彩蕾;惠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合并混合痔50例

    2016年1~12月,笔者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合并混合痔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18~70岁;病程3~15 d.其中肛周皮下脓肿22例,括约肌间脓肿18例,坐骨直肠窝脓肿7例,直肠黏膜下脓肿3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混合痔.

    作者:车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老年人慢性便秘发病特点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据统计,约1/3的老年人长年受便秘的困扰[1].我国老年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20.3%~40.1%,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便秘发生概率达80%[2].因此,必须重视老年人便秘.

    作者:杨洪学;武晓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应用

    为评价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将40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分为2组,每组各200例,罗哌卡因组采用0.2%罗哌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0.5%利多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比较2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组在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李海亮;李银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亚甲蓝联合利多卡因肛周注射预防混合痔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为探讨亚甲蓝联合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肛周注射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60例行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将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和注射用水配成复方混合液,注射于创面浅层及肛门括约肌.对照组在手术完毕及术后每日坐浴后将双氯芬酸钠栓1粒纳入肛内.评估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程度,统计粪嵌塞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粪嵌塞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2.5%(P<0.05).结果表明,复方盐酸利多卡因与亚甲蓝肛周注射可有效控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防止术后粪嵌塞发生.

    作者:熊玲;王传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临床观察

    为观察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将6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及患者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愈合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医用多功能挂线器治疗肛周脓肿可减少肛门周围组织的损伤,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疗效可靠.

    作者:连少雄;伍桂友;林清;张义;邹智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瘀血与肛肠疾病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停积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还可导致新的病变发生.气血瘀滞,血行不畅势必会导致局部的病变,有不少医家记载了瘀滞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黄天也;王立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齿状线标记法在PPH中的应用

    为探讨齿状线标记法在PPH中的作用,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PPH治疗,观察组采用齿状线标记法加PPH治疗,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及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出血次数、术后坠胀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外痔切口、术后出血次数、疼痛评分及肛门坠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PPH中行齿状线标记法更有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谢刚;苏其玲;罗美清;吴晓薇;罗金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益生菌与免疫球蛋白口服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对比分析

    为比较益生菌与免疫球蛋白口服辅助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将12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即益生菌组、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3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口服蒙脱石散、补液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益生菌组予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次0.5 g,每天3次;免疫球蛋白组予以免疫球蛋白口服,每次1.0 g,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对比3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点腹泻情况、菌群失调及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显示,3组患者治疗后腹泻次数均依次减少.治疗第3天开始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5、7、9天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菌群失调、细菌感染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益生菌组和免疫球蛋白组腹泻次数和菌群失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组疗程[(4.6±1.3)d]明显短于益生菌组和对照组[(5.6±1.7)d和(6.0±1.8)d](P<0.05).结果表明,辅助应用益生菌和免疫球蛋白均能有效缓解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继发感染,但益生菌不能缩短疗程,而免疫球蛋白可以.

    作者:毛中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