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WI对肝脏肿瘤的临床分析

刘金有;汤立华;范高洁;乔晓春

关键词: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肝脏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0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 s/mm2和1000 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65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12±0.23)×10-3 mm2/s、(1.51±0.43)×10-3 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43±0.68)× 10-3 mm2/s、(1.99±0.78)×102 mm2/s;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分子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神经丛阻滞在慢性腹痛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腹痛在临床上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折磨,腹部的良性和恶性疾病都能引起慢性腹痛,在治疗这些腹部内脏引起的疼痛方面,腹腔神经丛阻滞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和诊断技术.目前,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引起的慢性疼痛经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明显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药物的镇痛效果.早腹腔神经丛阻滞是通过触诊皮肤和骨性解剖标志来确定穿刺点,如今,介入医师可以利用各种影像技术来辅助定位.在这些影像引导技术的选择上,不同的介入医师会依据各自的专长来选择.本文将从腹腔神经丛阻滞的适应证、阻滞技术、阻滞剂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该技术在慢性腹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杨晓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及降低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48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I+DTI,用纤维束示踪方法重建出锥体束,明确肿瘤和锥体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锥体束设计手术入路,按纤维束受肿瘤侵袭程度指导手术切除肿瘤范围,术后评估神经功能状况.同时选取同期30例基底节区胶质瘤未行DTI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了解两者两组全切率及术后4周KPS评分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29例,次全切13例,部分切除6例,镜下全切率60.4%,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KPS评分为77.67±19.09分;DTI组KPS评分为87.29±14.84分,两组KPS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DTI检查对指导手术切除基底节区胶质瘤有重要临床意义,起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作用,但无提高肿瘤全切率.

    作者:周德祥;林晓风;詹升全;周东;唐凯;王鹏;郭文龙;秦琨;李炎稳;毛承亮;郑聪颖;彭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VEGF、Ang-2与PET/CT SUVmax值在孤立性肺肿块的表现及相关性

    目的 探讨VEGF、Ang-2与PET/CT SUVmax值在孤立性肺肿块的表现及相关性,旨在为孤立性肺肿块性质判定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6月连续性孤立性肺肿块患者89例,根据病理分成良性组、恶性组,术前用PET/CT测定病灶SUVmax值,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灶VEGF、Ang-2表达,比较良、恶性组间VEGF、Ang-2、SUVmax值,绘制ROC曲线找出三者诊断肺肿块良恶性的佳截点,并对VEGF、Ang-2与SUVmax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恶性组中的VEGF、Ang-2、SUVmax值均大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89.0,Ang-2=81.5,SUVmax值=2.85时,诊断孤立性肺肿块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75%、82.8%、92.2%,特异性分别为80.0%、76.0%、64.0%;(3)良性组中VEGF(r=0.534,P=0.006)、Ang-2(r=0.558,P=0.004)与SUVmax值具有相关性;恶性组中VEGF(r=0.575,P=0.000)、Ang-2(r=0.598,p=0.000)与SUVmax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Ang-2与SUVmax值在肺恶性肿瘤表达高于良性,且存在相关,对肺肿瘤良恶性质判断及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梁月明;李敏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28例报告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从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固定的结节状肿物,手术切除不完全易局部复发.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梭形细胞排列成典型的车辐状或席纹状.免疫组化所有病例Vimentin及CD34均阳性,S-100均阴性.其中2例局部伴高级别肉瘤转化,转化区域CD34表达减弱或不均匀.结论 CD34有助于DFSP与其他皮肤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当CD34表达减弱时需注意观察是否局部伴高级别肉瘤转化.

    作者:翁洁玲;欧阳小明;郝卓芳;黄世章;廖德贵;梅开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运用品管圈提高导管双重固定的使用率

    目的 通过尝试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推行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护理质量,创造优质服务.方法 2008年5月起护理部开展护理分级管理进行品管圈活动的推行工作,以科室为单位组圈.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6个月为1个品管圈活动周期,护理部通过开展开题报告,进行总结和成果推广.结果 全年在护理人员中共开展20个品管圈项目.我科于2008年6月开始运用QCC的方法来解决了各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护理质量.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护理人员中开展是可行的,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能提高护士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进科室护理人员的融洽关系,从而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作者:李芳;谢林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国大型公立医院门诊流程优化的现状及对策

    门诊作为医院提供服务的第一窗口,其流程的通畅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医院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型公立医院的门诊流程存在“三长一短”、患者诊疗满意度低等问题,如何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诊疗服务,是医院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我国门诊流程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作者:文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目的 分析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10年实施的28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疗效、并发症分析.结果 30例术后产生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6%.其中分流管堵塞17例(腹腔端堵塞12例,脑室端堵塞4例,分流阀堵塞1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伤口感染3例.腹腔囊肿1例,肠穿孔2例,直肠内移位1例.脑室端脱出1例,硬膜下积液1例.结论 小儿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是安全、有效的,需掌握手术技巧,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

    作者:邓高燕;张焯荣;郑永钦;刘斐;胡超;邓丽珊;曾悦;王间维;邓志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阿片受体及其药物与乳腺癌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患者常用的麻醉镇痛药,但有许多研究提示阿片受体及其药物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本文对阿片类药物对乳腺癌和阿片受体对乳腺癌以及μ阿片受体多态性A118G与乳腺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周成茂;刘震;阮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丘脑病变与认知障碍研究方法进展

    丘脑病变后认知障碍为当前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热点,不同部位丘脑病变引起的认知改变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争议中.本文对丘脑病变后认知障碍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试图归纳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之部分原因.

    作者:陈志伟;李月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营养学课程学习对大学生营养知信行及体质量指数的影响作用

    目的 了解皖北地区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现状,探讨高校设置营养学课程对大学生K-A-P及BMI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皖北地区2所普通本科学校及一所高职院校的899名在校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1人(46.83%),女性478人(53.17%);专科生451人,其中学过营养学课程的205人,未学习过的246;本科生448人,学过营养学课程的214人,未学习过的234人.对调查对象进行K-A-P问卷调查,从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层面对营养K-A-P得分情况及BMI进行分析.结果 没有系统学习过营养学的学生,营养知识得分较低,只有15.21%达及格水平;营养态度方面,及格率较高(91.88%);营养行为方面表现较差,76.87%处于不合格状态;BMI正常比例为75.83%.接受营养学课程学习的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合格及良好的比例分别达到97.85%、100%及58.71%;BMI正常比例达到82.82%,几项指标与未学过营养学的学生相比均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在营养行为方面,尽管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尚有41.29%的学生处于不合格状态.结论 高校通过设置营养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文红;周纯先;束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引导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目的 观察并探讨B超引导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择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的腹膜透析置管方法,观察置管后患者腹膜透析导管的漂管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仅有1例发生导管移位,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结论 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相比,B超引导定位确认腹膜透析导管末端位置方法能有效减少导管的漂管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李燕林;黄琳;李锦山;庞捷;林芬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经典型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也是21-羟化酶缺失症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部分患者临床表现隐匿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目前对非经典型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研究已上升到了分子水平,可直接进行基因缺陷诊断,对其治疗除传统外科手术外,激素疗法等也有了新的突破.

    作者:邬洪梁;邵志兵;冯丹;祝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与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与顺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的优劣.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历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MSO)年会文献汇编及北美临床试验注册网.评价指标为总体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FPS)、客观缓解率(ORR)及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纳入32篇文献,共3994位患者参与(奥沙利铂组1992例,顺铂组2002例).采用含奥沙利铂方案的总生存期(HR=0.90,95%CI 0.81~0.99)、无进展生存期(HR=0.89,95%CI 0.81~0.98)、有效率(OR=1.33,95%CI 1.17~1.51)明显优于顺铂组.白人亚组和亚洲人种亚组均受益于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OR=1.55,95%CI 1.05~2.01).严重不良反应方面奥沙利铂方案较少发生的贫血(OR=0.49,95%CI 0.38~0.62)、白细胞减少(OR=0.37,95%CI 0.27~0.51)、中性粒细胞减少(OR=0.49,95%CI 0.40~0.59)等骨髓抑制,易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OR=0.37,95%CI 0.21~0.61)和周围神经病变(OR=7.16,95%CI 4.06~1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顺铂方案相比,奥沙利铂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与预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可被推荐和替代顺铂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未来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提供更多信息进一步探讨不同因素对两种方案的影响.

    作者:肖伟;莫志辉;陈丽萍;肖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 分析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2011年3月~2014年10月共行后路三维矫形术治疗52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0例,女32例;年龄13~18岁,平均16.5岁;5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统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86.67°±10.31°(74.32°~96.51°),手术时间为200.59±38.12min,术中出血量838.10±197.90 mL,术后1周冠状面主胸弯畸形矫正率为(72.07±10.80)%,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1.37°±10.31°(11.32°~31.38°);终末随访平均丢失21.37°±10.31°(11.32°~31.3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37±1.25 cm,矫正率为(50.07±9.80)%,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1±1.05 cm,丢失率为(8.07±3.11)%.4例中1例因侧凸进展而采用延长融合范围治疗;1例因近端交界后凸加剧而需向近端延长融合范围;1例感染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1例假关节形成患者采用更换断裂内固定及局部植骨治疗.结论 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但存在相关并发症.

    作者:张树芳;陈荣春;钟红发;游辉;郭朝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在早期视网膜病变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CRA血流参数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临床已确诊糖尿病、但经眼底检查未见视网膜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进行CR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先根据血糖水平控制良好与否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血糖控制不良患者,B组为血糖控制良好患者.然后将A组患者通过各种措施使血糖水平在4个月内均控制良好者重组为C组.结果 A组CR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B组更明显;C组CRA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CRA血流动力学改变先于临床病理改变;CRA血流参数与血糖水平有密切相关;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逆的功能性改变.

    作者:陈少兰;林汉楚;刘凤齐;冯何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髌股关节不稳定的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髌股关节不稳定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多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本文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对于该病的保守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作者:司在武;林石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CT影像学相关性.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并记录CT征象,对CT影像中许莫氏结节、髓核病变情况、经骨突出情况、髓核突出大小、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经测评,128例患者中,轻度43例,中度60例,重度25例;髓核情况、髓核密度、额状位和水平面髓核突出程度、神经受压程度与硬膜囊方式,与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的轻重,经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囊前后径越大,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越严重,矢状径越小,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越严重.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CT影像的某些指标存在一定关系,这些指标能很好评价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发展趋势,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吴维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ST段拾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碎裂QRS波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 对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塞患者(NSTEMI),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碎裂QRS(fQRS)波与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评价72名NSTEMI患者,对患者RDW与总胆固醇(T℃)、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fQRS导联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年龄,冠状动脉狭窄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统计学分析.结果 LVEF与RDW、fQRS导联数显著相关性(r=-0.285,P<0.05;r=-0.263,P<0.05);冠状动脉狭窄数与RDW显著相关性(r=0.299,P<0.05),而与fQRS导联数非常显著相关(r=0.375,P<0.01);年龄与RDW、fQRS导联数、冠状动脉狭窄数有非常显著相关性(r=0.602,0.355,0.493;P<0.01);血脂水平与RDW、fQRS导联数、LVEF、冠状动脉狭窄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在NSTEMI患者中RDW、fQRS数与LVEF、冠状动脉狭窄数显著相关.对于NSTEMI患者预后的近期评估,LVEF、冠状动脉狭窄数、RDW、fQRS导联数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指标.

    作者:梁祺琳;马颖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迭代重建技术在低辐射剂量胸部检杳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在低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胸部CT平扫的门诊或住院病人66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A组)运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生成图像,低剂量组采用低剂量扫描后分别采用FBP(B组)和迭代重建技术(C组)生成图像.对三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重建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A、C组噪声值明显低于B组,而CNR、SNR则高于B组(P<0.05).A、C两组图像质量均能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观察者间具有较好一致性,而B组CT图片在图像总体质量方面评分明显较低,与A、C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迭代重建技术运用于低辐射剂量胸部CT检查中安全可靠,能够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作者:钟周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的经验总结

    目的 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结构异常患者的治疗技术,总结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86例排除了鼻腔鼻窦新生物而确诊为鼻腔结构异常的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即:个性化的“鼻内镜下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治术、鼻腔结构调整(鼻中甲内移固定和减容、鼻下甲骨折移位和减容)、中鼻道鼻窦开放术,同时联合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并进行临床总结;同时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时的鼻阻力测量评分、鼻堵塞VAS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和鼻窦CT检查评分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86例患者的手术进程顺利,双侧鼻腔异常结构的矫正满意、通气容积扩大、通气的对称性恢复;全部病例中中隔粘骨膜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均未出现鼻中隔脓血肿、中隔对穿孔、鼻梁塌陷、空鼻不适等手7术并发症;患者总鼻阻力值由术前的0.643±0.142 KPa/L.S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278±0.154 KPa/L.S(P<0.05);主观鼻腔通气程度(VAS)评分由术前的6.696±1.532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3.378±1.371(P<0.05);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由术前的0.81±0.69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52±0.69(P<0.05);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由术前的11.02±1.34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4.37±1.05(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对扩展鼻腔鼻窦有效通气容积、有效降低鼻腔通气阻力、减轻或缓解上气道阻塞是安全实用、经济有效的.

    作者:方均平;孔勇刚;肖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分子影像学杂志

分子影像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