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科治疗进展

韦善学

关键词:静脉曲张, 肝硬化, 套扎术, 介入治疗
摘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脉高压症的主要表现,60%门脉高压症由肝硬化引起,大约70%的肝硬化患者出现门脉高压、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其中约1/3会出现静脉破裂出血,而首次静脉出血(FVB)其死亡率高达1/3,约有50%~80%的患者会发生再出血,再出血死亡率更高,可达30%~7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肝硬化(LC)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如何预防肝硬化患者首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降低再出血率,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1],本文就该病症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 将56例尿毒症顽固性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使用改良Duo氏瘙痒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周、4周、8周皮肤瘙痒积分,以及血PTH、β2-MG的变化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明显好转,Duo积分显著降低,完全缓解率为53.6%(15/28),部分缓解率为28.5%(8/28),总有效率82.1%(23/28);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为14.3%(4/28),部分缓解率为25.0%(7/28),总有效率39.3%(1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能有效治疗尿毒症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

    作者:潘习彰;郑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教学体会

    临床教学大肠镜检查的方法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双人操作法,另一种是单人操作法.双人操作法需要护士配合送镜,检查过程中带给患者较大痛苦,穿孔等并发症较多.而结肠镜单人操作法不需要双人送镜,节约人力资源,术者能更自如、灵活、协调的操作内镜,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及减少穿孔等并发症几率,使术者内镜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等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肠镜单人操作法能更加近距离准确地观察病变,其优越性得到普遍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结肠镜操作的主流趋势[1].笔者近年来在内镜室带教,成功指导数名医师熟练进行肠镜检查操作,现将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及双人操作法向单人操作法转型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大家进行交流.

    作者:于冰;吕小平;唐星火;韦荣芬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进行动态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32.86%,其中78.26%的脑心综合征患者呈进展性卒中发病,脑叶梗死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P<0.01),有意识障碍患者100%发病.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0.74%.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常合并继发性心脏损害,故对临床表现为脑心综合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要从各个环节尽早针对性干预卒中的进展,为早期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李素梅;王建良;陈帅;范变玲;白玉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重叠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高发区之一,约有1.25亿人口为HBV的慢性感染者.1999年庄辉等[1]对我国11个城市1 819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研究发现,其中HBV感染率为24.8%,HEV感染率为8.6%.近年的大量研究报告显示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指标的观察等方面,重叠感染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苏宁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某有色企业厂矿接尘工人心肺功能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某有色企业厂矿接尘工人心肺功能状况及不同接尘工龄尘工人的肺功能状况.方法 对不同接尘工龄的2067名粉尘作业人员的血压、心电图及肺功能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1)接尘作业工人(观察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无接尘史的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对照组);(2)接尘15年以上工人与对照组比较,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0)、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50%肺活量时的大呼气流量与25%肺活量时大呼气流量的比值(V50/V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尘15年以下工人与对照组比较,仅MMEF、V50/V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尘工人心血管及肺功能有损伤,其中接触粉尘对肺功能的小气道指标影响更明显.

    作者:司祖铭;孙德兴;李磊;张庭翠;边雨田;达春和;马五一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危害性大的病种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缺血而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其发病特点起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预后差;所以配合医生做有效的紧急救治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崔学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临床教学中提高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

    目的 医患沟通是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不可避免的,本文阐述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提高实习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对策.

    作者:朱春晖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500例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检查结果,为男性不育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500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并分析.结果 50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精液检查指标全部正常121例,占24.2%,精液检查中发现有一项或几项异常379例,占75.8%,其中精子活力降低362例,占72.4%;精子计数异常86例,占 17.2%;精子形态异常79例,占15.8%;精液量异常61例,占12.2%;pH值异常56例,占11.2%;无精子症23例,占4.6%;精液不液化18例,占3.6%.结论 精液异常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因子,在基层医院应开展精液常规检查.

    作者:赵劲松;钟玲玲;高绪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9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采用氨茶碱+酮替芬+肃肺解痉汤治疗,西药组用氨茶碱+酮替芬治疗,疗程均为1月,治疗后随访1年.结果 与西药组比较,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控制率高,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比单纯西药有优势.

    作者:李延伟;高福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80例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调查与药敏分析

    目的 观察与分析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80例老年呼吸道感染者,同时对所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以及给予相应治疗措施,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占33.75%,革兰氏阴性菌占66.25%,且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则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敏感.结论 加强对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调查以及给予综合性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作者:班健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设想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的优胜劣汰迫使医院通过加强管理实现良性循环.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医院知识管理,才能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网站建设是医院知识管理系统的外在体现,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23家三级甲等医院网站信息构建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分析,对医院知识系统构建提出建议、设想.

    作者:王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丹参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150 mg,1次/d,疗程1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丹参冻干粉针8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月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尿素氮、血肌酐、空腹血糖、尿蛋白排泄率.结果 两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尿素氮、血肌酐、空腹血糖、尿蛋白排泄率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冻干粉针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在降低血压、血脂及HbA1c的同时,又可改善早期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显著降低24 h UMA的排出,减少尿蛋白,减轻肾损害,延缓其发展为终末期肾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蔡慧;顾宗明;张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例,在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同时,再给予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疗程48周,跟踪12周.对照组31例仅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结果 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时78.8%腹胀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跟踪12周,只有11.5%出现反复,而对照组有73.9%出现病情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恩替卡韦组治疗48周时84.4%ALT复常,仅10.7%出现ALT再次升高,与对照组76.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疗程48周时,恩替卡韦组HBeAg转阴率42.4%、HBV-DNA转阴率78.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

    作者:陈尚军;陈梦汀;欧阳成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艾滋病病区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在我院艾滋病发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脆弱的心理、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责任心、病区设施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是导致上述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AIDS患者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及完善病区设施的管理,保证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作者:谢彩英;杜丽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浅谈护士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是对护理工作者的客观要求,也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当前的医患关系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医务人员不仅要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艰巨重任,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许多压力,如何正确面对职业环境和肩负的职业使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护士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谈点自己的看法.

    作者:甘春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20例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情况.方法 从2009年5月~2010年5月抽取120 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抗菌药物适应证、品种选择、用药剂量和途径、用药时间、给药间隔、联合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共48例占40.0%,其中,无明确指征使用抗菌药物5例占4.2%,品种的选择不合理4例占3.3%,给药剂量不合理8例占6.7%,给药次数不合理2例占1.7%,给药途径不合理2例占1.7%,疗程不合理13例占10.8%,联合用药不合理5例占4.2%,药物不良反应6例占5.0%,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例2.5%.结论 医院仍存在相当比例的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医生和药师的共同努力,确保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雷宇;万瑞融;朱子辉;曾尙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伏立康唑治疗白血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例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 以伏立康唑治疗8例诊断为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白血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8例患者中,显效6例,总有效率75.0%,治疗有效中有4例治愈;进步1例;无效1例.用药期间2例出现皮疹,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 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作者:许力;林金盈;阳文捷;李永敢;魏华萍;李学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尘肺合并肺曲霉病2例的护理体会

    肺曲霉病又称肺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感染或吸入曲霉属抗原所引起的一组急、慢性肺部疾病,包括过敏反应性的曲霉病、寄生性曲霉病、侵袭性曲霉病.肺部曲霉病绝大多数为继发感染,原发者极为罕见.该真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尘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加之临床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侵入性诊疗操作,极易发生真菌感染.2008年我科收治尘肺合并肺曲霉病2例,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小林;卢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日期单双,分为对照组(单日入院)和干预组(双日入院)两组,对照组执行神经系统一般护理常规,在患者出现便意,但有排便困难时,给予开塞露20 ml纳肛帮助排便;干预组除了执行神经系统护理常规外,在患者入院时即给予心理干预、排便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人为干预、出院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便秘.结果 干预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韦明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蛤蚧肽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目的 观察蛤蚧肽对S180和Hepa1-6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及其对小鼠移植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以S180和Hepa1-6荷瘤小鼠为模型,研究蛤蚧肽及其联合环磷酰胺(CTX)对肿瘤的治疗效果,采用MTS法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杀瘤活性、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并称瘤重,计算抑瘤率.结果 单纯蛤蚧肽灌胃400 mg·kg-1·d-1,连续12 d,可显著提升S180荷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杀瘤活性及Hepa1-6荷瘤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5),蛤蚧肽治疗后S180及Hepa1-6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NK细胞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与CTX联合应用时,蛤蚧肽能使受CTX抑制的上述免疫指标得到改善,并能显著提高抑瘤率.结论 蛤蚧肽对肿瘤及化疗药物造成的免疫功能抑制有调节作用,并可通过此途径达到协同化疗药物抗肿瘤效果.

    作者:席玮;谢裕安;杨帆;李蕾;罗小玲;匡志鹏;吴继宁;黎远东;苏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