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脑功能保健仪治疗焦虑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邓珍红;施穗琴

关键词:脑功能保健仪, 焦虑症, 护理体会
摘要:BW-308型脑功能保健仪治疗焦虑症是引进国外新脑电成果,用电脑模拟人体在不同生理活动下的脑电变化,配合行为和音乐疗法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精神、心理及康复医学领域.我中心门诊自2005年8月至2006年5月应用脑功能保健仪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后获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稀释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血液稀释(hemodilution,HD)是使血管内血容量中细胞成分相对或绝对减少,从而达到节约用血的技术方法之一.围手术期血液稀释主要有3种形式:①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aemic haemodilution,ANHD);②急性高(超)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aemic hemodilution,AHHD);③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n-normovolaemic hemodilution,ANIHD).血液稀释可明显减少手术失血和输血量,对于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缓解血源紧张有着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液保护的越发重视,血液稀释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常用血液稀释技术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彭永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198例回顾性分析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且病因复杂,与其他年龄组相比,临床表现不典型,程度重,治疗难度大.本文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及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秦天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治疗毒蜂蛰伤的护理

    目的 为提高毒蜂蛰伤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根据病人的情况尽早给予血液透析,加强血透中及血透后的护理,并对局部伤口进行处理,同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全身治疗:如运用激素、抗过敏、抗感染、保肝护肾、营养心肌、利尿、碱化尿液,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等.结果 痊愈25例,病情好转5例,死亡5例.血肌酐由治前(886±130.8)μmol/L降为治后的(269±50.2)μmol/L(P<0.01).结论 迅速建立血管通路,早期进行血液透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韦利菊;马爱莉;黄桂芬;覃兰宁;罗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浅议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的管理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大量运用于临床,使临床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并在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医院两个效益的提高有重大作用.如何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修,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提高设备完好率,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作者:肖世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几种白细胞介素与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1],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2].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明,在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等炎症标志物的浓度明显升高[3].人类及动物体外实验表明AS斑块中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多种炎症递质表现[4~6].

    作者: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间皮素的研究进展

    间皮素是一种分子量为40 kDa的细胞表面糖蛋白,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也可表达于正常胸膜、心包和腹膜的间皮细胞中,因而不是肿瘤特异性蛋白.一些间皮素阳性肿瘤患者的血中可以检测到少量间皮素,测定血中的间皮素可能有助于这些患者的诊断[1].间皮素基因编码一种69 kDa的前体蛋白,经加工形成一个40 kDa的膜结合蛋白(即间皮素)和一个31 kDa称之为巨核细胞促进因子(MPF)的脱落片断并释放出细胞外,间皮素能被单克隆抗体(Mab)k1识别.间皮素的生物学功能尚未明确,但由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有限而在某些肿瘤组织高度表达,有望用于肿瘤的特异性治疗.有证据显示间皮素是一种免疫原性蛋白质,可用于制作抗肿瘤疫苗.

    作者:覃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临床诊疗和内镜检查工作.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从人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确定它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关以来,已经20多年了.有关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Hp已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及胃相关性淋巴瘤的元凶之一[1,2].在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已达40%~60%.掌握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

    作者:廖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百色市2004~2006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百色市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情况,为今后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百色市2004~2006年乙肝疫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6年百色市共报告乙肝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74.37/10万,病死率为0.72‰.发病无明显季节性,集中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农民、学生为主.结论 百色市乙肝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做好儿童常规乙肝疫苗接种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青壮年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作者:郑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顽固性心衰所致低氧血症84例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APV)治疗顽固性心衰(RHF)所致低氧血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各种原因发生RHF所致低氧血症的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使用NAPV治疗2 h后,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射血分数(EF)的变化.结果 使用NAPV治疗2 h后PaO2较治疗前显著增高,RR及HR显著降低, EF显著增高.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RHF的低氧血症和心功能,可作为其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黄祥永;颜建辉;黄大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胰腺癌的关系

    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s,NTs)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而且在不同的肿瘤中作用也不相同,主要取决与肿瘤细胞的类型.近年研究发现,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在肿瘤发生、进展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NTs和它们的受体与癌基因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近年来NTs及其受体与晚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章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方法 从加强全院职工的素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等5个方面论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改变不良行为的作用.结果 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医院感染制度,能改变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使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一致,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及不良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 随机开放对照试验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坎地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各36例,经5天导入期,进入8周治疗期.坎地沙坦4 mg,1次/d,依那普利10 mg,1次/d.2周后如血压下降未达到<140/90 mmHg则剂量加倍,3周后仍未达到<140/90 mmHg,则每日加服双氢克尿噻25 mg.结果 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坎地沙坦有效率88.8%,依那普利有效率86.1%,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不良作用是咳嗽,坎地沙坦组1例(2.8%),依那普利组8例(22.2%),前者低于后者.结论 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获满意结果 ,且安全性好,坎地沙坦耐受性优于依那普利.

    作者:黄其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治疗促进患肢康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上下肢肌力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滕艳玲;韦翠萍;刘凤;赵明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据WHO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的高发区,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约为1.2亿人.HBsAg携带率达9.75%,慢性乙肝病人达3 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变,每年仅1%~2%会自清除HBsAg,1%~5%可演变为肝癌[1],对人们健康危害极大.所以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2].近年来国内外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药物治疗已有了很大进展,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防止慢性化发展等综合治疗.在其治疗原则上,国内外肝病学界已达成共识,认为抗病毒治疗是其中主要、根本的治疗措施[3].现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朱宇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血管炎

    血管炎是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与血管炎的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血管炎的关系.

    作者:许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Survivin、Caspase-3与消化道肿瘤

    现代肿瘤学观点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过快,且与凋亡细胞数目减少有关系.生存素(Survivin)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但选择性地表达于包括消化系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中,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双重作用.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类蛋白水解酶,是凋亡执行的重要效应分子,广泛表达于正常人体组织及多种肿瘤组织中.Survivin与Caspase-3与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预后密切相关,已成为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和治疗靶点.现就Survivin、Caspase-3的结构功能与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文芬;吕小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拟中药补肾涤痰化瘀汤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临床观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VD)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或与脑血管病变有关的痴呆.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欧美统计患病率约15%~20%.美国75~79岁女性患病率约16.2%,意大利80岁以上男性为16.3%,英国16.3%[1].我国VD患病率逐年增高,调查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3.96%,约有30%卒中患者可出现智能减退[2].笔者自2000年6月起采用中药内服,以补肾涤痰化瘀为治疗原则,治疗血管性痴呆6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作者:利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灭鼠药中毒33例临床救治体会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共救治33例灭鼠药中毒患者,现将救治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3例中毒患者男性7例,女性26例;年龄7~59岁;其中自杀服药23例,误服含鼠药成分的食物中毒10例;中毒至来院时间≤30 min者21例,30~60 min内者6例,时间不详6例.27例治愈,6例死亡.

    作者:蒲芳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清心肌酶测定在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及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酶学动力学法和酶学速率法测定肺心病急性期46例、缓解期患者48例的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观察心肌酶在两组中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并观察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结果 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无心肌梗死发生;急性期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且3例发生心肌梗死,占6.52%,其中2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有心功能不全,但无胸痛发生.正常对照组48例,心肌酶正常,且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以急性发作期明显,易并发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表现为主.

    作者:马向荣;周占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心房颤动治疗现状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AF)是心房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心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0%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无明确病因.房颤病人由于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易诱发或加重心衰.同时房颤易导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引起血栓栓塞,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但至今仍无彻底根治方法.因此房颤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简要介绍房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劳若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