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CA对FXR的作用及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张捷;张超峰;龚庆豪;查小应;王小军;朱松明

关键词:结肠癌, DCA, FXR, 生物学行为
摘要: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DCA)对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的作用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噻唑兰比色分析(MTT)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CA对人结肠癌上皮细胞(Caco-2)增值率和FXR、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及黏蛋白2信使RNA(MUC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DCA浓度10 umol/L时在6h、12h、24h、48 h及72 h不同时间点Caco-2细胞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浓度下72 h时Caco-2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10 umol/L组FXR为(2.02±0.33)%,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Cdx2及MUC2表达水平分别(3.97±0.67)%及(3.76±0.48)%,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A能促进Caco-2细胞增殖,DCA影响结肠癌患者细胞增殖率可能是通过影响FXR及其对Cdx2等因子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置双腔管主动引流联合VSD负压引流治高位肛周脓肿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置双腔管主动引流联合VSD负压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4月到2015年8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00名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0名、选用传统切开高位挂线技术,观察组患者50名,选用置双腔管主动引流联合VSD负压引流技术.观察两组患者伤口长度、换药疼痛积分、愈合时间、失禁评分、治疗后复发高位肛周脓肿、肛瘘几率以及六月后治疗效果比较情况.结果 经不同处置后,观察组伤口长度为(3.14±0.84)cm、换药疼痛积分为(16.38±3.42)分、愈合时间为(21.20±5.20)d、失禁评分为(0.05±0.23)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发现观察组仅有3例再次复发肛周脓肿、肛瘘,对照组达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15.32±4.10)d及(3508.26±572.62)元,远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六月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达49例,仅1例无效,相比对照组,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高位肛周脓肿,采用置双腔管主动引流联合VSD负压引流,相比传统切开高位挂线技术,可以明显缩小伤口,减少换药时的痛苦及伤口愈合时间,而且显著减低术后复发情况,同时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质量.

    作者:罗戈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症状及认知能力的改善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便秘患者症状及认知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在2014年6月1日起至2015年6月1日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且伴有便秘及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将该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改善便秘的系统干预及个性化恢复认知功能干预.护理干预两个疗程,每个疗程7d,且疗程间间隔3d.观察并记录护理干预前后便秘症状,并量化为便秘症状评分,评定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及Barthel生活指数.结果 干预前,两组排便次数均符合便秘诊断的要求,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从干预前患者的1周1次或2次的排便均明显提高到干预后的3到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排便次数为5~7次占18.33%,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分别为(11.08±2.03)分及(11.11±1.95)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评分均比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评定所有患者MMSE及BI评分,观察组为(24.88±4.27)分及(43.81±22.8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发现两组患者MMSE及BI评分均得到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评分分别为(28.79±4.35)分及(90.68±15.64)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脑卒中后便秘的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上便秘的症状,且可恢复认知功能,很好的辅助了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

    作者:罗艳燕;何燕;邓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辅助化疗对手术根治性结直肠癌组织RSK4蛋白表达及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

    目的 探析新辅助化疗对手术根治性结直肠癌组织RSK4蛋白表达及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7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根治手术,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新辅助组(n=32)与单纯根治组(n=4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直肠癌组织RSK4蛋白表达情况、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新辅助组治疗有效率为84.3%(27/32),高于单纯根治组60.0%(2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时的直肠癌组织RSK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辅助组RSK4蛋白表达水平术后高于该组入院时及单纯根治组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组术后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及检出淋巴结平均直径均低于单纯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组共9例(28.1%)出现毒副反应,单纯根治组为11例(24.4%),以Ⅰ、Ⅱ度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利于强化手术根治性结直肠癌组织疗效并增加RSK4蛋白表达,抑制肿瘤进展,对中晚期患者有较大积极意义.但其也会引起术后淋巴结检出的减少,日后临床需制定新的淋巴结数量标准,而不宜继续将淋巴结数目超过12枚作为手术切除彻底性评估指标.

    作者:胡聪;杨君;廖坤;林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术用于阴道后壁膨出伴便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术在治疗阴道后壁膨出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术治疗阴道后壁膨出的50例患者,查找记录患者的病情资料,手术记录以及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对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术对于治疗阴道后壁膨出伴便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7.2±3.3)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1) mL,住院时间为(4.7±0.8)d.术后患者均无阴道前壁膨出,无出血和尿潴留现象,2例患者直肠指诊检查显示直肠前突处紧张,但未向阴道突出;5例患者出现肛门会阴处疼痛,1~2周消失.随访6~18个月结果显示,未发现患者出现并发症和复发现象.结论 阴道后壁网片修补术治疗阴道后壁膨出伴便秘具有良好的效果,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侯瑞青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临床管理对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析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临床管理对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81例结直肠癌患者展开研究,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0).在临床管理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癌因性疲乏程度[应用简明疲劳量表(BFI)评价]、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价].结果 两组干预前的疲乏程度评分、疲乏对生活影响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的两项评分均降低,同时观察组干预后的疲乏程度评分、疲乏对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癌因性疲乏得到更大幅度缓解.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知识、自护技能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经干预后自护能力更强.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临床管理在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其癌因性疲乏并促进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

    作者:祝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比较美沙拉嗪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给予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按美沙拉嗪给药方式不同分为M1组(美沙拉嗪口服)、M2组(美沙拉嗪灌肠或肛塞)、M3(美沙拉嗪口服+灌肠或肛塞)三组,每组均32例,均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全身支持治疗时间及出院后1周疾病活动指数(DAI),治疗后1个月分析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同时比较两组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生化指标,并分析两组并发症发作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M3组住院时间(15.4±2.8)d、全身支持治疗时间(5.3±1.2)d与M1、M2组比较显著较短(P<0.05),M3组DAI指数(1.3±0.8)显著低于M1、M2组(P<0.05);M3组TNF-α(0.1±0.1) μg/mL、CRP (6.2±2.8) mg/L、IL-1 (0.5±0.3) ng/ml、ESR (23.3±1.4) mm/h、PLT(2.0±0.1)x105/mm3与M1、M2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M1、M2、M3组并发症发生率12.5%、18.7%、2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2、M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9.4%、1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易受给药方式影响,其中口服+灌肠或肛塞治疗为佳给药方案,且不会增加单独口服给药或灌肠与肛塞给药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邱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辅助放化疗中放疗周期控制对直肠癌手术患者保肛率及远期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中放疗周期控制对直肠癌手术患者保肛率及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手术的直肠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化疗药物卡培他滨850 mg/m2,2次/d,放疗日服用;根据放疗周期分为两组,短程放疗组(39例)三维适形放疗30 Gy(3 Gy/次·d-1,5d/周),持续2周;长程放疗组(48例)三维适形放疗CTV44 Gy/22次+GTV16Gy/3次(2 Gy/次·d-1,5 d/周),持续5周;放疗后均休息6周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化疗6~8个周期.对比两组放化疗疗效、术后保肛率、T分期降期率、病理完全反应率、放射损伤.术后6个月发放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评分生活质量;术后每间隔6个月门诊随访1次,共随访3年,比较两组复发率、转移率、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放化疗效果、皮肤放射反应发生率、膀胱放射反应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1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程放疗组保肛率、T分期降期率、病理完全反应率分别为64.10%、48.72%、5.13%明显低于长程放疗组91.67%、77.08%、20.83% (P <0.05);短程放疗组消化道放射反应发生率为12.82%显著低于长程放疗组31.25%(P <0.05).短程放疗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短程放疗相比,长程放疗在保肛率、病理完全反应率、肿瘤T分期降期率上更具优势;但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无差异.

    作者:罗燕;徐崇明;张用;段丽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预后相关因素中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1年生存率为41%,2年生存率12%,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T分期(P=0.049)、N分期(P=0.028)、有无手术(P=0.011)、有无全身化疗(P=0.001)、结直肠癌肺部转移灶个数(P=0.027)与1年总体生存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P=0.039)、是否行全身化疗(P=0.005)、结直肠癌N分期(P=0.014)与1年总体生存率相关.结论 结直肠癌肺转移生存率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及全身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结直肠癌分期中N分期越早提示预后越好.

    作者:黄伟;张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益生菌辅助干预对结肠炎常规治疗疗效及远期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干预对结肠炎常规治疗疗效及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结肠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益生菌制剂,均治疗1个月.治疗结束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比较两组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活性,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4.3%(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 (25.26±4.18) ng/L、IL-6 (34.21 ±1.38) ng/L、CRP (10.10±2.06) ng/L及VEGF(6.27土0.20)n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R-2阳性率43.6%、NK-κB活性35.9%及6个月复发率5.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4%、7.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益生菌辅助干预可提高常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降低远期复发率,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尹小五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应用腹部无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应用腹部无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肛肠外科和肿瘤科收治的7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保肛根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腹部无切口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临床疗效,并重点比较二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疼痛评分等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二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上较为接近(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0.7±8.3) mL、切口长度(5.7±1.6)cm、肛门排气时间(2.1±0.4)d、住院天数(13.8±2.8)d分别较对照组(92.3±7.2) mL、(14.2±3.4) cm、(3.4±0.3)d、(16.2±3.1)少(P<0.05).VA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8h(3.2±1.1)分、术后36 h (2.8±1.3)分较对照组(4.1±1.4)分、(3.6±1.2)分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12.82%较对照组33.33%低(P<0.05).随访1年观察组肿瘤复发率3.13%较对照组8.82%低,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无切口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不但具有同开腹保肛根治术相同的手术效果,而且还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微创、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风险等优点,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李泽平;袁成浩;陈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伴发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伴发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了解其发生规律,探讨其早期诊断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为结直肠癌伴发结直肠息肉的29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结直肠癌伴发息肉者发生率为18.36%(294/1601).其中,单发息肉162例(55.1%),多发息肉132例(44.9%),含多部位24例.息肉直径≥1 cm为195例,1 cm与2 cm为57例,≥2 cm为42例.腺瘤性息肉285例(管状腺瘤16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4例,绒毛状腺瘤31例),增生性息肉9例.息肉位于升结肠48例,横结肠57例,降结肠51例,乙状结肠117例,直肠111例.结论 结直肠癌伴发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较高,多数息肉为腺瘤性息肉,并且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应在术前或术中明确是否伴发有息肉,并予以相应处理,术后加强随访,以达到早期预防结直肠癌及减少复发的目的.

    作者:陆绍龙;陈锋;叶德杰;凌通;唐卫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男性早期直肠癌患者疗效及远期存活质量的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男性早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及远期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96例男性早期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开腹组(n=48)和腹腔镜组(n=48)两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差异;3年随访,记录其术前、术后12个月、术后36个月等时间段国际性功能指数问卷评分变化情况,分析其术后勃起障碍率、射精障碍率、排尿功能障碍率、复发率及3年存活率差异.结果 ①腹腔镜组除了平均术程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外,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国际性功能指数问卷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腹腔镜组降幅小于开腹组(P<0.05);术后36个月时,开腹组国际性功能指数问卷评分虽较术后12个月时显著提升,但仍显著低于术前评分(P<0.05);腹腔镜组术后36个月时评分同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为期3年的随访中,腹腔镜组勃起障碍率、射精障碍率及排尿功能障碍率分别为25.0%、20.8%和31.3%,均显著低于开腹组的54.2%、50.0%和62.5%(P<0.05);两组患者在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腹腔镜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应用于男性早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对其性功能、排尿功能的不良影响轻微,可有效提升其远期生存率及存活质量.

    作者:刘俊杰;梁伟雄;蒋邦好;何嘉琳;蔡育志;关玉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结直肠腔内超声对肠结构的显像效果及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结直肠腔内超声(TRUS)对肠结构的显像效果,分析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24例经胃镜、结肠镜初步诊断高度怀疑为结直肠病变患者,均伴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症状.进一步采用直肠腔内超声(TRUS)仔细观察病变肠壁的结构显示图像,通过分析病变肠段的影像图行结直肠病变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TRUS探查能较好的显示肠壁结构,正常肠段由内到外依次显示为黏膜上皮层(高回声)、黏膜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固有肌层(低回声)和浆膜层(高回声),24例可疑结直肠病变患者中明确诊断存在阳性病灶83.33%(20/24),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TRUS探查诊断结果准确率为85.00%(17/20),其中结肠病灶部:3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2例早期克罗恩病、1例淋巴瘤,正确诊断71.43%(5/7),与手术病理结果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直肠病灶部:5例息肉病变、3例脂肪瘤、1例溃疡、2例间质瘤、2例淋巴瘤,正确诊断率92.31%(12/13),与手术病理结果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可疑结直肠病变患者行TRUS探查可较为准确地观察肠腔内结构,根据病灶显像特征可较好地诊断息肉、间质瘤等病变类型.

    作者:王亚军;李春辉;崔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术中行辅助性造口对吻合口漏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术中行辅助性造口对吻合口漏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行低位直肠癌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术中未实施辅助性造口,观察组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行辅助性造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男女性别发生比例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3.75%、0.00%)均低于对照组(15.00%、5.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未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住院时间和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2.13±4.27)d、(37.16±6.21)d均少于对照组(15.28±4.13)d、(52.38土8.9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行辅助性造口能够有效的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同时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在直肠癌手术中行辅助性造口.

    作者:王敏;杨勇;李冲;胡雄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剖宫产术后初期进食对肠道功能恢复及预防便秘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初期进食对肠道功能恢复及预防便秘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剖宫产的90名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进食;对照组给予常规进食.记录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术后便秘及呕吐发生情况、术后对医院满意度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日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11.11%与31.11%,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医院的满意率分别为93.33%与75.5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后初期进食对剖宫产产妇的肠道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术后初期进食可减少剖宫产产妇便秘的发生率,降低产妇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及产妇对医院的满意度.

    作者:冯群燕;张惠珍;张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瘤体下缘距肛门不同距离对直肠癌双吻合术后吻合口漏预防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瘤体下缘距肛门不同距离对直肠癌双吻合术后吻合口漏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肛肠外科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根据患者瘤体下缘与肛门口距离不同分为对照组(距离<7 cm)和观察组(距离≥7 cm)各36例,选取对象时尽量确保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由同组手术人员对两组患者行双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基本指标,观察两组保肛率、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肛门排便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较对照组低,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观察组保肛率分别为91.67%、94.44%,保肛效果较好且二者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于术后5~10 d内出现吻合口漏症状,其中观察组吻合口漏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通过扩肛、清洗引流后逐步愈合;观察组术后3个月肛门排便功能(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5例,Ⅳ级1例,Ⅴ级0例)优于对照组(Ⅰ级9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3例,Ⅴ级0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吻合口漏是直肠癌双吻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瘤体下缘与肛门的距离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重要因素,当二者距离较近(<7cm)时,提示发生的吻合口漏风险较大,应引起临床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何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DCA对FXR的作用及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脱氧胆酸(DCA)对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的作用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噻唑兰比色分析(MTT)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DCA对人结肠癌上皮细胞(Caco-2)增值率和FXR、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及黏蛋白2信使RNA(MUC2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DCA浓度10 umol/L时在6h、12h、24h、48 h及72 h不同时间点Caco-2细胞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浓度下72 h时Caco-2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10 umol/L组FXR为(2.02±0.33)%,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Cdx2及MUC2表达水平分别(3.97±0.67)%及(3.76±0.48)%,均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A能促进Caco-2细胞增殖,DCA影响结肠癌患者细胞增殖率可能是通过影响FXR及其对Cdx2等因子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张捷;张超峰;龚庆豪;查小应;王小军;朱松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及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及免疫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及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48例.比对其围术期指标差异,记录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分析预后结果.结果 ①两组除平均术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9±0.6)d、切口拆线时间(6.5±1.6)d、总住院时间(8.9±1.8)d等围术期指标均显著低于开腹组(3.9±0.5)d、(13.3±2.0)d、(15.3±2.1)d,P<0.05;②术后3d,两组IL-6、CRP、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腹腔镜组检测水平低于开腹组(51.4±4.5) pg/L、(49.5±5.5) mg/L、(66.3±5.5) ng/LVS (70.5±4.2) pg/L、(72.2±5.8) mg/L、(84.2±5.3) ng/L,P<0.05;CD3+、CD4+、CD8+等免疫指标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腹腔镜组检测结果高于开腹组(48.2±5.0)%、(51.1±4.9)%、(27.9±2.5)%VS(35.5±4.4)%、(33.1±4.8)%、(17.5±2.6)%,P<0.05;③两组患者保肛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近期生存率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应用于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其保肛成功率,对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有利.

    作者:王涛;张建法;吕西良;彭登峰;李赛华;张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及情绪的改善

    目的 研究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及情绪的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直肠癌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营养状况改善情况、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较短(P<0.05);术后观察组体重(60.69±8.62) Kg、体质指数(22.06±2.25)Kg/m2、白蛋白(38.76±2.39)g/L、前白蛋白(189.58±23.54) mg/L、转铁蛋白(221.56±45.66) mg/dL较对照组(56.35±8.36)Kg、(21.01±2.03) Kg/m2、(37.45±2.18) g/L、(173.69土31.26)mg/L、(192.39±40.68) mg/dL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SDS(42.36±4.42)分、SAS(47.28±5.78)分评分较对照组(49.58±5.68)分、(51.53±5.28)分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2%较对照组29.41%显著较低(P<0.05).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给予围术期营养支持护理,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恢复更迅速,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雷娟;金红梅;刘娟;黄永丽;陆琳;龙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清中肿瘤异常蛋白/异常糖链糖蛋白在直肠癌治疗前后的表达观察

    目的 观察血清中肿瘤异常蛋白/异常糖链糖蛋白(TAP)在直肠癌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并于术后3-4周开始接受辅助FOLFOX化疗.分别于入院时、化疗结束后4周以凝聚法测量患者外周血血清TAP表达水平,计算凝聚物面积与阳性率,比较治疗前患者外周血血清TAP、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于化疗结束后3个月评估患者疗效并再次测量TAP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直肠癌患者血清TAP表达阳性率高达91.79%,治疗后该比例下降至36.84%,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凝聚物面积也从(223.35±72.19) μm2下降至(102.35±31.67) μm2 (P<0.05);治疗前TAP阳性表达率为90.79%,明显高于CEA、CA19-9、AFP阳性率78.95%、59.21%、40.79%(P <0.05);治疗后直肠癌患者血清TAP的表达水平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r=-0.675,P<0.05),TAP表达水平下降可表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AP表达水平、阳性检出率均较高,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其表达水平还与预后呈现负相关性,阳性检出率优于CEA、CA19-9、AFP,可于临床推广实施.

    作者:王锋;马进取;王少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