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测血浆TM、vWF水平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

马进取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TM, vWF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表达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消化内科收治的98例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缺血性结肠炎组50例,溃疡性结肠炎组48例,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记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放射免疫吸附法及ELISA法测定并观察三组血浆TM、vWF、内皮素(ET-1)、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表达水平,同时观察相同病变部位缺备性结肠炎患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TM、vWF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血浆TM、vWF、ET-1、GMP-140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血浆TM (49.68±2.29)μg/L、vWF(198.79±8.89)%、GMP-140(22.81±1.69)ng/L水平分别均较溃疡性结肠炎组高,ET-1 (78.13土6.01)pg/mL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相同病变部位(全结肠、乙状结肠)时,缺血性结肠炎组血浆TM、vWF表达水平分别均较溃疡性结肠炎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TM、vWF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联合检测血浆TM、vWF水平能够很好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检测血浆TM、vWF水平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表达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消化内科收治的98例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缺血性结肠炎组50例,溃疡性结肠炎组48例,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记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放射免疫吸附法及ELISA法测定并观察三组血浆TM、vWF、内皮素(ET-1)、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表达水平,同时观察相同病变部位缺备性结肠炎患者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TM、vWF表达水平.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血浆TM、vWF、ET-1、GMP-140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缺血性结肠炎组患者血浆TM (49.68±2.29)μg/L、vWF(198.79±8.89)%、GMP-140(22.81±1.69)ng/L水平分别均较溃疡性结肠炎组高,ET-1 (78.13土6.01)pg/mL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相同病变部位(全结肠、乙状结肠)时,缺血性结肠炎组血浆TM、vWF表达水平分别均较溃疡性结肠炎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TM、vWF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联合检测血浆TM、vWF水平能够很好鉴别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马进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补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及其对腹泻的预防作用

    目的 研究补锌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及其对腹泻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共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锌制剂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治疗后心肌酶水平.对两组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并记录比较两组腹泻复发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6.25%,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呕吐、腹泻持续时间和脱水纠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经治疗观察组患儿心肌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2、3月腹泻复发率和三个月内重型腹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加以补锌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病情、维持患儿心肌酶水平平稳,并可以有效预防患儿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马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层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可行性及随访分析

    目的 探析腹腔镜根治术在不同年龄层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与3年存活率.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04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70~80岁,共43例)与低龄组(60~70岁,共61例).两组均结合患者意愿确定手术方式.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高龄组与低龄组中腹腔镜根治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1年、2年及3年存活率).结果 高龄组住院时间为(11.1±1.3)d,长于低龄组(10.2±1.5)d,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6%,明显高于低龄组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等手术指标及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腹腔镜根治术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6.7%;低龄组为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根治术患者1年、2年、3年存活率分别为80.3%、71.2%、65.2%,开放手术为84.2%、65.8%、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根治术具有创伤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不同年龄层患者中均有较大可行性,对高龄患者可弥补则自身不足,与开放手术相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3年存活率也相当,但部分病例不适用,掌握手术适应症前提下可行性较大.

    作者:谢宣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期进食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进食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我院收治的56例结直肠癌根治术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28例.两组患者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经口进食;观察组则给予患者早期进食,比较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费用、术后营养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58.3±12.1)h与(75.8±10.7)h,且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分别为(39783.2±3438.3)元与(47345.6±5891.2)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在术前、术后1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周,观察组的上述3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早期进食可以有效减短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有效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有利于患者预后效果的提高.

    作者:沈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不同联合术式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开腹、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分别联合改良Duhamel术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8月行开腹次全结肠切除术+改良Duhamel术(标记为开腹组)、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改良Duhamel术(标记为腹腔镜组)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便秘症状总评分.结果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284.1±26.2)VS(227.3±20.6)]min、术中出血量[(141.4±65.5)VS(340.5±100.7)]ml、术后排气时间[(4.0±0.8)VS(5.5±0.7)]d、术后1个月便秘症状总评分[(3.0±0.7)VS(5.6±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腹腔镜次全结肠切除术及其联合改良Duhamel术均能明显改善重症功能性便秘症状,开腹手术时间明显更短,而手助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优点.

    作者:王玉宏;赵飞;岳峰;董永杰;李玉梅;张贵堂;冯运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近期肛门功能变化及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近期肛门功能变化及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保肛根治术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均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原则,观察组采用结肠肛管吻合术,对照组采用双吻合器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肠动力恢复时间,采用肛门直肠测压仪分别测量两组手术前、术后1个月肛管静息压(ARP)、肠管大收缩压(MSP)、直肠初感容量(FP)直肠顺应性(RC),经随访和复诊了解两组术后1年肛肠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动力恢复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ARP、MSP、FP、RC值分别为(21.56±2.68) mmHg、(119.33±15.49) mmHg、(20.86±4.75)mL、(2.68±0.37) mL/mmH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9.28±2.35) mmHg、(112.34± 13.47) mmHg、(17.33±4.19) mL、(1.97±0.21) mL/mmHg(P<0.05);观察组术后1年时肛肠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07%,显著高于对照组46.43% (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为3.57%,较对照组12.50%明显降低(P<0.05).结论 以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有效保留患者肛肠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周明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坦索罗辛联合抗生素干预对肛门术后早期尿潴留及下尿路感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坦索罗辛联合抗生素干预用于肛门手术后早期尿潴留及下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于我院进行肛门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均给予肛门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于术后3h开始服用盐酸坦索罗辛胶囊.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的情况.对于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行导尿管插入,且观察组继续服用盐酸坦索罗辛,两组患者均于3d后拔出导尿管,观察拔出后自行排尿成功率.对于插入导尿管后存在下尿路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干预,并测定干预前后其尿白细胞水平和尿菌培养计数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3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2.5%)(P<0.05).拔出导尿管后,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的成功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2.00%)(P,<0.05).存在下尿路感染的患者在抗生素干预后其尿白细胞水平(0.96±0.38、30.59±14.91个/μL)和尿菌培养计数(3257.9±878.4/μL)较干预前(2.49±0.51,111.03±22.32个/μL,10962.5±2653.1/μL)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于肛门术后患者采用坦索罗辛联合抗生素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缓解插入导尿管而导致的下尿路感染,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手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波;宋永胜;张超;司青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酸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盆腔炎合并结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盐酸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盆腔炎合并结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7例盆腔炎合并结直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甲硝唑和黄藤素治疗、蒙脱石保留灌肠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14 d,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及血浆浓度均明显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高切全血粘度(5.33±0.52) mPa.s、低切全血粘度(11.77±1.39) mPa.s及血浆浓度(1.63±0.22) mPa.s均显著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痛症状积分(1.10±0.76)分、里急后重症状积分(0.87±0.12)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盐酸左氧氟沙星辅助治疗盆腔炎合并结直肠炎疗效显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有积极的影响,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可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冯艳;薛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4%甲醛溶液用于宫颈癌患者伴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4%甲醛溶液用于治疗宫颈癌患者伴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官颈癌伴发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130例.随机将其分为甲醛治疗组和对症治疗组,每组各为65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治疗方案治疗宫颈癌.甲醛治疗组在放射性直肠炎病变区域,用浸有4%甲醛溶液的纱布覆盖5 min后取出,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肠道周围,每半月1次,共使用2月.对照治疗组则采取传统局部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方法,1次/d,共1周.记录患者的下腹痛、肛门坠胀感等临床表现是否有好转,检测隐血试验,在结肠镜下观察直肠黏膜病变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甲醛治疗组痊愈占44.62%、显效43.08%、好转6.15%,总体有效率高达93.85%,高于对照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不良反应情况,甲醛治疗组发生肛周不适、肛周疼痛、阴道瘘及肛管深部溃疡各占15.38%、7.69%、3.08%及1.54%,总体发生率为27.69%,对照组患者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2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宫颈癌伴发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于基础控制宫颈癌发展的同时,使用4%甲醛溶液辅助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推荐广泛使用.

    作者:师晓艳;雷侠;冯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肥大性肛乳头结扎术治疗肛乳头肥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肥大性肛乳头结扎术在肛乳头肥大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肛乳头肥大患者82例为例,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结扎术,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2d与1周时的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的复发率与新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2d与术后1周的疼痛评分为(52.4±11.1)分、(66.4±5.8)分,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为(7.4±1.3)d、短于对照组,上述两指标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14.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新生率分别为5.0%、2.5%,与对照组2.5%、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大性肛乳头结扎术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与传统切除术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术前调强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病理学缓解率及并发症观察

    目的 探析术前调强适形放疗对局部晚期直肠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93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新辅助放疗组(52例)与手术组(41例).新辅助放疗组于术前予以调强适形放疗,之后予以手术,手术组直接行根治术.比较两组临床完全缓解率(cC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2年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0S)、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KPS评分.结果 新辅助放疗组cCR、pCR、DFS、OS分别为15.4%(8/52)、9.6%(5/52)、88.5%(46/52)、98.1%(51/52),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近、远期疗效均更佳.新辅助放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 (6/52),明显低于手术组29.3%(12/41),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KPS评分的差异(P>0.05),治疗后新辅助放疗组KPS评分升高至(88.3±4.3)分,高于手术组(83.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调强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利于破坏肿瘤氧供、缩小瘤体,可大幅提高病理学缓解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远期疗效提高.

    作者:陈玉兰;卫绍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术前B超检查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观察

    目的 研究术前B超检查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接诊的肛瘘患者74例,术前进行三维腔内超声检查,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直接切开组和挂线切开组.记录患者的肛瘘类型,内口到外括约肌远端的距离(EAS-IO),内口到内括约肌远端的距离(IAS-IO),经括约肌肛瘘患者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长度(肌肉远端到瘘管穿过肌肉部位的距离),瘘管累及括约肌的百分比(瘘管累及肌肉占肌肉总长度的百分比).结果 (1)三维腔内超声对于肛瘘分型的诊断正确率均高于90%.(2)肛瘘切开挂线组的EAS-IO及IAS-IO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肛瘘切开挂线组经括约肌肛瘘患者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长度及其所累及括约肌的百分比均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B超检查能精确定位内口、瘘管累及括约肌的长度及累及程度,有利于选择较安全的手术方法,减少术后复发症,对肛痿手术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薇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术黄芪汤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的观察

    目的 研究白术黄芪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 纳入我院76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美沙拉嗪维持治疗,观察组另给予白术黄芪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及黏膜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疗程、治疗2疗程三个时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介素-8(IL-8)水平,同时监测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综合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黏膜检查结果正常率为47.4%,与对照组(2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F-α、IL-8、CRP较前一时点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TNF-α、CRP组内各时点较前一时点显著降低(P<0.05),IL-8呈降低趋势,不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TNF-α、IL-8、CRP治疗1、2疗程后炎性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术黄芪汤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增效作用,可增强炎性因子的调控,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优势.

    作者:原扬;梁春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时均使用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1.5 mg/Kg,瑞芬太尼0.2μ/(Kg·min)和维库溴铵0.03 mg/Kg进行麻醉诱导,术中分别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h)、8 mg/(Kg·h).患者在手术前均行颈内静脉穿刺,于麻醉前(T0)、切皮后60 min(T1)、120 min(T2)、进入PACU 30 min(T3)后抽取中心静脉血各10 mL检测T0、T1、T2、T3时间点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并对结果进行组内、组间分析.结果 A组内比较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在T1、T2、T3时均比T0有明显下降(P<0.05);B组内比较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在T2、T3时均比T0有明显下降(P<0.05),而全血中切黏度T3比T0有明显下降(P<0.05);A组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B组(P<0.05);而全血红细胞变形指数不管组内比较还是组间比较,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手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4 mg/(Kg·h)可以有效的降低术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可以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的风险.

    作者:王丽娜;唐骏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在肠套叠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及其与X线平片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析超声与X线平片在肠套叠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收治经临床确诊的肠套叠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及X线平片检查.以手术、空气灌肠、住院及随访结果为基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62例患者中,手术、空气灌肠、住院及随访结果确诊138例(儿童124例、成人14例),其中右上腹62例、右下腹57例、右侧腹12例、左上腹5例、中上腹2例.超声诊断133例、漏诊5例,准确率为96.4%(133/138);X线平片共诊断80例、漏诊58例,准确率为58.0%(80/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在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可实时观察与重复检查等优点,相对于X线平片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可作为肠套叠尤其是婴幼儿患者诊断及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何燕莲;徐小兰;余岳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后致炎因子表达分析及心理护理的干预作用

    目的 研究直肠癌术后致炎因子表达分析及心理护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至2014年收治的11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主要措施包括术前心理干预、环境护理与术后心理疏导.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手术前1d、术后1d、3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蛋白含量,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患者的术后心理状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TNF-α、IL-6、CRP的含量均明显上升(P<0.05),但观察组术后1d、3d各致炎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躯体、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肠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8.37±2.27)d、3.39%、(2.90士0.69)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46±4.51)d、15.25%、(3.58±1.34)d(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其致炎因子表达水平,相应减少机体应激损伤,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是一种有价值的临床干预手段.

    作者:顾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桥式修补联合手术治疗阴道后壁膨出对患者肛功能及复发的改善

    目的 探讨桥式修补联合手术对阴道后壁膨出患者肛功能及复发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阴道后壁膨出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阴道后壁膨出修补术,观察组采取阴道旁修补术联合自体组织桥式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肛功能,并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表(I-QOL)分析预后情况,记录并发症与复发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直肠力排压(15.27±1.56) mmHg、肛管松弛率(5.79±2.0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管力排剩余压(55.46±1.32) mmHg、I-QOL评分(89.47±2.54)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6.1%低于对照组18.2%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0%、6.1%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桥式修补联合手术可有效改善阴道后壁膨出患者肛功能、生活质量,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群燕;李睿;师晓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用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抗炎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辅助用对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应激、抗炎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80例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常规诱导麻醉后,给予右美托咪定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静吸复合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T1)、建立气腹时(T2)、建立气腹后30 min (T3)及手术结束时(T4)应激反应、抗炎及镇痛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术中T1、T2、T3及T4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糖及皮质醇等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术中T2、T3及T4时HR、MAP、血糖及皮质醇各指标显著高于T1和观察组各时间点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T1、T2、T3及T4时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各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T2、T3及T4时IL-6、TNF-α、CRP及WBC显著高于T1及观察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T1、T2、T3及T4时视觉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能协助减轻患者应激反应,获得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马华山;刘金山;李田华;董传珍;陈立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吻合器痔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痔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分析吻合器痔环切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重度痔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重度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行吻合器痔环切术,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疼药次数、术后疼痛评分(VA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65±4.61) min、术中出血量(21.68±2.16) mL、刨面愈合时间(7.65±2.18)d、住院时间(4.86±1.64)d、术后使用止疼药次数(1.83±0.68)次,较对照组(32.17±3.64) min、(44.98±2.38) mL、(14.41±3.08)d、(12.70±2.39)d、(2.84±0.94)次显著较少(P<0.05),观察组VAS评分(2.84±0.75)分较对照组(6.08±1.35)分显著较少(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较对照组(37.78%)显著较低(P<0.05).结论 实施吻合器痔环切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创面愈合快,疼痛评分更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6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EUS征象分析及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6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内镜超声(EUS)征象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6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及同期来我院就诊的25例直肠其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观察组,25例直肠其它黏膜下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两组EUS诊断结果及EUS特征比较.结果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经EUS检查发现临床表现主要有:便秘,排便次数增加,黏液脓血便,下腹部隐痛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内镜超声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敏感性为96.15% (25/26),特异性80.00%(20/25),阳性预测值83.33%(25/30),阴性预测值95.24%(20/21),准确度为89.98%,约登指数为0.75.患者EUS特征比较发现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区灰度值较直肠其它黏膜病变病灶区显著大(P<0.05).结论 通过EUS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与直肠其它黏膜病变的诊断,两者病理结构差异较大,EUS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会丰;冯义朝;马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