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建
目的 观察小檗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或持续期感染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两组均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补液治疗及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口服小檗碱.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便常规及血常规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增高率及大便常规脓细胞阳性率、红细胞阳性率、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32±0.96)d,显著少于对照组(8.94±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6.12%、4.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檗碱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成人感染性腹泻较左氧氟沙星单独治疗的疗效更优,安全性较好.
作者:林日暇;林昌锋;徐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老年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与开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术,n=40),对照组(行开腹手术,n=30).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取术后1年、3年、5年为时点观察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期间,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及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5%及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5%及67.57%,对照组分别为96.67%、89.66%及61.5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3年及5年复发率分别为2.5%、5.41%及12%,对照组分别为6.9%、11.54%及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结肠癌患者可显著降低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两种方案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相当.
作者:陈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基于NRS2002(成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后的营养支持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本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NRS2002评分小于3分),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营养支持治疗和仅输注糖电解质溶液.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花费.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35±6.46)h、平均住院日为(7.32±3.1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为(3.55±1.27)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NRS2002营养评分小于3分的患者予以营养支持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
作者:张玉清;赵海蓉;朱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所收治63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予传统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n=32)和研究组(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n=3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KPS评分).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预防性造口率为15.63%,研究组无预防性造口病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无吻合口漏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KPS评分升至(88.18±5.3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相比,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术式并未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清扫淋巴结数目相当,可减少预防性造口率及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更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朱家明;韩爱民;郭云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结肠肛管吻合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用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直肠癌全切+结肠肛管吻合术,n=38)及对照组(行直肠癌全切+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n=4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肛门功能.结果 术前两组ARP、M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RP、MSP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3月、12月对照组的ARP及MSP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优良率分别达47.37%、1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相比,结肠肛管吻合术能更好地保留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
作者:白东林;李沁;黄客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分别联合芬太尼麻醉对结直肠癌术患者免疫功能、麻醉恢复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行结直肠癌术的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七氟烷+芬太尼,n=40)和乙组(丙泊酚+芬太尼,n=37).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4+/CD8+)与NK细胞水平、麻醉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2h至术后24 h每一时点的CD3+百分比均较麻醉前30 min下降(P<0.05),乙组术后24 h的CD3+百分比较手术结束时显著上升且高于甲组(P<0.05).两组术中2h至术后24 h每一时点的CD4+百分比及CD4+/CD8+均较麻醉前30 min下降,乙组每一时点均显著高于甲组(P<0.05),乙组术后24 h的CD4+百分比较手术结束时显著上升(P<0.05).乙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不良发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七氟烷相比,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麻醉方案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有更积极的影响,麻醉恢复质量更优,安全性更高.
作者:李兴旺;明万权;向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多模式镇痛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术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疼痛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术后6h、12h、24 h、48 h的VAS疼痛评分,术前6h、术后12h、术后24 h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均随时间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h、48 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56±0.61)分、(2.71±0.49)分、(2.03±0.32)分、(1.35±0.2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6h的IL-6、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h、24 h的IL-6、CRP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2h、24 h的IL-6水平分别为(42.12±6.03) pg/mL及(34.55±5.03) pg/mL,CRP水平分别为(35.61±4.38) mg/L及(22.82±3.79) mg/L,分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4±0.65) d、(1.89±0.59)d、(6.03±0.8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6,P=0.456).结论 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取多模式镇痛的镇痛作用佳,可减轻术后应激程度、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李莎莎;刘爱秀;曹淑梅;杨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分段切除整形术联合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疗环形混合痔术后恢复、疼痛及肛门功能的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环形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分段切除伴肛门整形术结合PPH治疗,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注射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术后12h、1周及首次排便肛门疼痛情况以及术后半年肛门功能、肛门平整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及首次排便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1周肛门疼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半年肛门功能正常率为99.20%、肛门平整度Ⅰ度为97.60%,分别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9.60%及8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段切除伴肛门整形术结合PPH治疗环形混合痔的总体疗效优于外剥内扎注射术,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孙小君;王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析小切口切扩引流术与A型肉毒素注射对肛裂患者肛门外形及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150例肛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切扩引流术与A型肉毒素注射,传统组采用肛管内括约肌切断+肛裂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口相关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为(5.76±1.04)d,切口愈合面积为(2.08±0.19) cm2,疼痛评分为(1.98±0.64)分,均分别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84.00%、总体有效率为98.67%,传统组的痊愈率占68.00%、总体有效率为90.67%,两组痊愈率及总体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12.00%,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肛管内括约肌切断+肛裂切除术相比,小切口切扩引流术与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肛裂的疗效更优,利于保护肛门功能,安全性良好.
作者:项征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希望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78)和对照组(n=72),两组均予常规的临床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观察组加之以希望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于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l)评分.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SDS、SAS评分较入院时显著降低,HHI评分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评分在出入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DS、SAS及H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H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希望理论的心理干预利于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作者:曹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CT低剂量、低张水灌肠扫描在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普通CT扫描(甲方法)以及CT低剂量、低张水灌肠扫描(乙方法).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直肠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种方法诊断N0-3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直肠癌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方法对不同大小淋巴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剂量CT相比,CT低剂量、低张水灌肠扫描在评估直肠癌术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基本相当,可降低患者所受到的辐射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廖建英;黎芬;蒙锐;李诗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粪便菌群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7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70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C组和D组,各35例)与50例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美沙拉嗪治疗.比较健康体检者与活动期及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菌落数,A组与B组、C组与D组治疗前后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活动期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0.05);活动期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低于缓解期患者,大肠埃希菌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 0.05).治疗后B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均高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D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均高于治疗前及C组治疗后(均P< 0.05).B组总有效率为82.86%,高于A组的42.86%;D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C组的40.00%(均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目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双歧杆菌活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利于获取更优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及单纯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LIFT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肛门功能情况(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面积、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切开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总体疗效更优,利于保留肛门括约肌自控功能.
作者:蒋进广;方磊;王猛;陈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PH联合外剥内扎及皮瓣搭桥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肛肠科行手术治疗的207例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式不同分为PPH联合组(予PPH联合外剥内扎及皮瓣搭桥术,n=121)及对照组(予外剥内扎及皮瓣搭桥术,n=86).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治愈时间、治疗效果、术后疼痛情况、水肿情况、皮赘残留情况.结果 PPH联合组手术时间(27.76±13.55) min、平均住院时间(12.05±4.43)d及治愈时间(20.84±13.83)d分别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H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52%,显著高于对照组(7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H联合组术后疼痛、水肿、皮赘残留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联合外剥内扎及皮瓣搭桥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以提高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石全世;李亚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调控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特定富含AT碱基DNA序列结合蛋白2(SATB2)中重要转录后调节分子(miR-NAs)在结直肠癌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本院7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观察组,其中42例已发生远处转移(转移组),30例为原发性未转移患者(未转移组),另纳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miRNA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患者间miR-31、miR-92、miR-182及miR-205表达水平.结果 转移组miR-31和miR-182分别为(2.38±0.63)和(1.78±0.23),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P<0.05),miR-92和miR-205分别为(15.5±1.02)和(0.52±0.04),显著低于未转移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SATB2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H=42.769,P=-0.05).miR-31和miR-182检测结果与SATB2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0.9782,-0.9711),miR-92和miR-205检测结果与SATB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9369,0.955).结论 miR-31和miR-182在结直肠癌中负性调控SATB2表达,miR-92和miR-205能促进SATB2表达,影响肿瘤增殖转移过程.
作者:王桂琦;谷敬锋;高英超;王园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n=40)和对照组(行瘘管切除术,n=40),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术后疼痛状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9.11±1.71) min及(3.71±0.16)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 h及48 h时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瘘管切除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疗效确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许忠杭;鲁桂明;徐祥华;周祝兰;朱剑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与胶圈套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院收治的60例Ⅲ度混合痔初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行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结加胶圈套扎术,n=30)和对照组(行胶圈套扎术,n=30),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大收缩压(AMCP),术后恢复及肛门B超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RP、RRP、AMCP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RP、RRP、AMCP均显著降低,且术后治疗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各项评分分别为出血(1.07±0.03)分、水肿(0.77 ±0.08)分、尿潴留(1.13±0.04)分、创面愈合(1.10±0.0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6月肛门B超检查,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见肛周隆起包块,血流信号沿肛周静脉正常走行;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见肛周隆起包块,且包块内有条形回声团块,血流信号沿团块周边走行.结论 与胶圈结扎术相比,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总体疗效更优,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归玉琼;郑德;林晖;孙健;张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三黄汤坐浴和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对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中医痔瘘科门诊收治的15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辅以中药三黄汤坐浴,对照组辅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分别对坐浴治疗后第3、7、10 d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3、7、10 d患者的疼痛、渗出、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5.42±1.21)d,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确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出现1例局部轻度瘙痒,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相比,三黄汤坐浴更利于改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愈合情况,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七氟醚及丙泊酚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七氟醚组(术中予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n=34)及丙泊酚组(术中对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n=34).取患者动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5 min(T1)、麻醉深度值降到50时(T2)、手术开始后15 min (T3)、手术结束(T4)为时间点,记录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及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代谢率(CER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等脑氧代谢指标水平.结果 两组在T2、T3、T4时的SBP、DBP、MAP、HR指标水平显著低于T1时(P<0.05);两组在不同时间点时组间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时两组SjvO2水平显著高于组内T1时(P<0.05),T2、T3时两组CERO2水平显著低于组内T1时(P<0.05),T2、T3时七氟醚组SjvO2水平显著高于丙泊酚组(P<0.05),CERO2水平显著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对先天性巨结肠术中患儿予七氟醚及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均较小,七氟醚在改善脑氧代谢方面更优.
作者:娄艳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治疗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5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78)和研究组(n=78).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对比,腹腔镜用于结肠癌治疗的手术相关情况更优,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康海立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