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艳芳
目的 分析CT结肠造影技术在结肠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接受CT结肠造影技术的8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病理为金标准,分析CT结肠造影检查对结肠占位性病变病种及结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均都达到CT结肠造影检查要求,其中Ⅰ级有57例,Ⅱ级有27例,Ⅲ级仅有4例,对肠道准备情况总体满意度为95.45%,无不良反应病例.CT结肠造影结果中,43例诊断为结肠癌(含14例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17例拟诊为炎性息肉,17例拟诊为腺瘤,7例拟诊为转移癌,4例拟诊为淋巴瘤.病理检查结肠癌共43例,炎性息肉20例,腺瘤15例,转移癌6例,淋巴瘤4例,以此为金标准,CT分期符合率为96.59% (85/88),经一致性检验,K=0.917,P=0.000.CT结肠造影检查2例炎性息肉被误诊为腺瘤,1例炎性息肉误诊为转移癌,误诊率为3.41%.CT结肠造影结果中,A期10例、B期4例、C1期20例、C2期4例和D期5期.病理Dukes分期中A期8例、B期8例、C1期18例、C2期4例和D期5期,以病理分期为金标准,CT检查符合率为90.70% (39/43),经一致性检验,K=0.874,P=0.000.CT结肠造影检查有2例B期误诊为A期,2例B期误诊为C1期,误诊率为9.30%.结论 CT结肠造影技术实用简便、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有利于辅助临床结肠占位疾病诊断.
作者:段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结肠肛管吻合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用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直肠癌全切+结肠肛管吻合术,n=38)及对照组(行直肠癌全切+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n=41).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肛门功能.结果 术前两组ARP、M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RP、MSP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3月、12月对照组的ARP及MSP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月ARP及MS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优良率分别达47.37%、10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超低位结直肠吻合术相比,结肠肛管吻合术能更好地保留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近远期肛门功能.
作者:白东林;李沁;黄客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与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n=40)和对照组(行瘘管切除术,n=40),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及术后疼痛状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9.11±1.71) min及(3.71±0.16)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h、24 h及48 h时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瘘管切除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疗效确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许忠杭;鲁桂明;徐祥华;周祝兰;朱剑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超声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混合痔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84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行DG-HAL,对照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压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7.42±5.10) min、术中出血量为(6.01±2.24) mL,均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分别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肛门直肠压力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两组组内直肠静息压(RRP)、肛管大收缩压(A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ARP)、肛管高压带长度(HPZ)较术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G-HAL治疗混合痔对患者肛门功能的改善效果与PPH相当,前者更利于患者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黄东平;黄建伟;陆文强;孙竹峰;葛骖;周庚仁;陈曦;高书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七氟烷与丙泊酚分别联合芬太尼麻醉对结直肠癌术患者免疫功能、麻醉恢复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行结直肠癌术的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七氟烷+芬太尼,n=40)和乙组(丙泊酚+芬太尼,n=37).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4+/CD8+)与NK细胞水平、麻醉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2h至术后24 h每一时点的CD3+百分比均较麻醉前30 min下降(P<0.05),乙组术后24 h的CD3+百分比较手术结束时显著上升且高于甲组(P<0.05).两组术中2h至术后24 h每一时点的CD4+百分比及CD4+/CD8+均较麻醉前30 min下降,乙组每一时点均显著高于甲组(P<0.05),乙组术后24 h的CD4+百分比较手术结束时显著上升(P<0.05).乙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甲组(P<0.05);两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不良发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七氟烷相比,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麻醉方案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有更积极的影响,麻醉恢复质量更优,安全性更高.
作者:李兴旺;明万权;向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分析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接受mFOLFOX6联合贝伐单抗及单纯mFOLFOX6治疗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7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35例.A组采取mFOLFOX6化疗联合贝伐单抗,B组单纯采取mFOLFOX6化疗,采用超声定量分析检测两组临床疗效及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E)、流入相曲线下面积(AUC)、平均渡越时间(mTT)等超声定量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有效率为77.14%,B组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与“无效”患者RT、AUC、mTT的变化百分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患者的PE变化百分数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量分析检测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取mFOLFOX6联合贝伐单抗与单纯mFOLFOX6化疗的疗效相当,mFOLFOX6联合贝伐化疗患者的PE变化幅度明显.
作者:方建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三黄汤坐浴和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对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中医痔瘘科门诊收治的15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予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辅以中药三黄汤坐浴,对照组辅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分别对坐浴治疗后第3、7、10 d对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术后第3、7、10 d患者的疼痛、渗出、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5.42±1.21)d,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明确不良反应病例,对照组出现1例局部轻度瘙痒,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相比,三黄汤坐浴更利于改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愈合情况,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多模式镇痛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术8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疼痛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多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术后6h、12h、24 h、48 h的VAS疼痛评分,术前6h、术后12h、术后24 h的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均随时间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h、48 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56±0.61)分、(2.71±0.49)分、(2.03±0.32)分、(1.35±0.2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6h的IL-6、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h、24 h的IL-6、CRP水平均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2h、24 h的IL-6水平分别为(42.12±6.03) pg/mL及(34.55±5.03) pg/mL,CRP水平分别为(35.61±4.38) mg/L及(22.82±3.79) mg/L,分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24±0.65) d、(1.89±0.59)d、(6.03±0.86)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6,P=0.456).结论 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采取多模式镇痛的镇痛作用佳,可减轻术后应激程度、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李莎莎;刘爱秀;曹淑梅;杨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系统排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便秘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9例.常规组采取卒中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排便训练.比较两组便秘发生率、干预前后Wexner便秘评分与直肠肛管压力.结果 干预组便秘发生率为10.23%,显著低于常规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1周、2周、4周后的Wexner便秘评分分别为(13.05±2.25)分、(11.42±2.00)分、(9.61±1.34)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4周后的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大耐受阈值分别为(27.49±3.74) mL、(75.61±6.98) mL、(114.25±12.22) mL,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与常规组干预后同一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系统排便训练可降低患者Wexner便秘评分与直肠肛管压力,促进排便,利于减少便秘发生.
作者:杨艳;黄海荣;夏琰;徐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老年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与开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根治术,n=40),对照组(行开腹手术,n=30).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5年,取术后1年、3年、5年为时点观察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住院期间,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及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5%、5%及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5%及67.57%,对照组分别为96.67%、89.66%及61.5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3年及5年复发率分别为2.5%、5.41%及12%,对照组分别为6.9%、11.54%及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结肠癌患者可显著降低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两种方案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相当.
作者:陈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小檗碱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或持续期感染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两组均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补液治疗及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口服小檗碱.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大便常规及血常规相关指标、住院时间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增高率及大便常规脓细胞阳性率、红细胞阳性率、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32±0.96)d,显著少于对照组(8.94±1.2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6.12%、4.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檗碱与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成人感染性腹泻较左氧氟沙星单独治疗的疗效更优,安全性较好.
作者:林日暇;林昌锋;徐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及单纯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LIFT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肛门功能情况(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面积、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切开挂线术相比,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总体疗效更优,利于保留肛门括约肌自控功能.
作者:蒋进广;方磊;王猛;陈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比较开环式微创痔吻合术(TST术)与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术)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脱垂性痔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TST组和M-M组(每组各75例),分别采用TST术和M-M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有效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T研T组手术时间(32.11±1.52) min和术中出血量(11.44±3.36) mL明显少于M-M组(41.00±3.61 min,55.64±5.38 mL)(P< 0.05);TST组术后水肿、出血、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8.00%)明显低于M-M组(24.00%)(P<0.05);TST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33%)显著高于M-M组(84.00%)(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的M-M术,TST治疗脱垂性痔病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胜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治疗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5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78)和研究组(n=78).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腹手术对比,腹腔镜用于结肠癌治疗的手术相关情况更优,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体验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康海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纳洛酮对无痛肠镜检查麻醉苏醒质量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行无痛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芬太尼0.01 mg/kg,丙泊酚2 mg/kg进行麻醉.检查结束时高剂量组静脉推注纳洛酮14 μg/kg,低剂量组静脉推注纳洛酮7μg/kg.比较两组患者检查后清醒时间、拔除导管时间、离开PACU时间、以及复苏期间各时间点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检查后疼痛评分、情绪评分以及疼痛出现时间和并发症情况(呼吸抑制、恶心与呕吐).结果 检查后,高剂量组患者苏醒时间、拔除导管时间以及离开PACU时间和低剂量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苏醒时、拔管时以及拔管后10 min的MAP以及HR均低于高剂量组患者MAP和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绪评分以及出现疼痛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高剂量纳络酮相比,低剂量纳洛酮在无痛肠镜检查的促醒效果相当,且能够减少患者的呼吸抑制、恶心和呕吐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MAP和HR,增强其安全性.
作者:金东风;莫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粪便菌群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70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70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C组和D组,各35例)与50例健康体检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美沙拉嗪治疗.比较健康体检者与活动期及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菌落数,A组与B组、C组与D组治疗前后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菌落数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活动期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大肠埃希菌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0.05);活动期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低于缓解期患者,大肠埃希菌高于缓解期患者(均P< 0.05).治疗后B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均高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D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均高于治疗前及C组治疗后(均P< 0.05).B组总有效率为82.86%,高于A组的42.86%;D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C组的40.00%(均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目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双歧杆菌活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利于获取更优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乙状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状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n=40)与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n=4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切除近远端肠管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术中切除远端肠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切除近端肠管长度为(10.25±0.85) cm,对照组为(12.65±2.08)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吻合口漏病例,对照组出现吻合口漏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肠梗阻、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状结肠癌患者而言,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更有效保障近端肠管血运,减少吻合口漏发生.
作者:刘裕棠;曾庆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观察直肠癌患者血流动力特征对术前T分期的指导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52例为观察组,经肠镜检查证实为直肠单发肿瘤后以超声明确肿瘤侵犯层次,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统计超声检查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并分析超声下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诊断完全符合率42.3% (22/52),T3~T4期基本符合率占92.1%,显著高于T1~T2期57.1%(P<0.05);观察组各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随病理分期增加而下降,PSV、EDV随病理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RI、PI与病理分期呈负相关,PSV、EDV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超声观察直肠癌患者血流动力特征可为直肠癌术前分期提供参考价值较高的辅助诊断依据.
作者:戴秀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大肠癌作为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其中以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显著,但多数患者被发现已属中晚期,随着实验室及内窥镜检查、影像技术、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检验技术的进步,使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更为便捷、准确.特别是内镜技术治疗的引入、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手术方式的确立、新型化疗和靶向药物的问世以及新辅助治疗理念的发展,使得直肠癌诊治领域的进展日新月异[2].结肠癌目前主张治疗应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化疗、靶向治疗、基因治疗等.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疗效,现将近年来大肠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胡盛;于恩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与胶圈套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院收治的60例Ⅲ度混合痔初次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行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结加胶圈套扎术,n=30)和对照组(行胶圈套扎术,n=30),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肛管大收缩压(AMCP),术后恢复及肛门B超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RP、RRP、AMCP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RP、RRP、AMCP均显著降低,且术后治疗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各项评分分别为出血(1.07±0.03)分、水肿(0.77 ±0.08)分、尿潴留(1.13±0.04)分、创面愈合(1.10±0.0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6月肛门B超检查,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见肛周隆起包块,血流信号沿肛周静脉正常走行;对照组患者中有6例见肛周隆起包块,且包块内有条形回声团块,血流信号沿团块周边走行.结论 与胶圈结扎术相比,经肛门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总体疗效更优,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归玉琼;郑德;林晖;孙健;张宸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