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割挂线在高位肛瘘使用中的不足与定向挂线的提出

周青;王艳花;陈玉根

关键词:切割, 挂线, 高位肛瘘, 肛门括约肌, 原发病灶, 肉芽组织, 切开引流, 瘘管, 肛腺, 肛门功能, 肛瘘手术, 感染, 解剖学, 肛隐窝, 愈合, 问题, 损伤, 伤口, 切除, 临床
摘要:肛瘘手术是彻底清除感染的原发病灶,即感染的肛隐窝、肛腺导管及肛腺,将瘘管全部切开引流,必要时可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肉芽组织同时切除,敞开伤口使其自基底向上逐渐愈合.从根治的角度来说,这在临床上不难做到,但从肛瘘的解剖学特性来讲,却存在着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而致肛门功能受损的问题.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手术51例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科51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平均出血80mL,术后肠道功能平均恢复时间48 h,平均住院9 d;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6个月,切口及Trocar处未见肿瘤种植转移.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并发症少、康复快,是治疗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宋枫;高峰;杨增强;徐明;赵勇;石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伴粪石性肠梗阻1例

    1 病例患者男,30岁.因反复腹胀、便秘30年,加重十余天于2011年2月9日入我院.患者生后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困难,在外院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因技术原因未予治疗.30年来间歇性腹胀和便秘,平均每15~20 d借助口服泻药或灌肠排便.近十多天来,患者排便减少,腹胀明显,院外灌肠仅少量稀烂粪便排出,腹胀加剧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先天性巨结肠收治.

    作者:余泽炎;欧阳君;张森;郭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附1例报告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它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为神经嵴衍生的较原始的肿瘤,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呈侵袭性生长,广泛脑脊液播散,术前难以确诊,预后极差.由Hart等于1973年首次报道.

    作者:安辉;刘金龙;杨向东;张琦;巫加;龚文敬;屈景辉;彭刚;袁巧;钱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瘘手术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因肛门周围间隙感染或由于疾病、损伤、异物等病理因素形成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又称为肛管直肠瘘.因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anal fistula,fistula-in-ano).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肛瘘的主要方法之一[1].目前国内外肛瘘的手术方法主要分为括约肌切断手术和括约肌保存手术两大类.现将肛瘘的术式进展及临床选择策略综述如下.

    作者:陈文平;毛宽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适度扩肛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吻合口漏的发生

    目的 探讨适度扩肛对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 将375例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3例)和扩肛组(192例),扩肛组术后48 h开始扩肛,对照组术后未扩肛,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情况.结果 对 照组186例发生吻合口漏11例,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1%;扩肛组189例发生吻合口漏3例,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56%.两组相比,扩肛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6.结论 适度扩肛对预防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高峰;徐明;宋枫;张发宏;刘晋黎;赵勇;郁俊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ox-2、VEGF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ox-2、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检测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9例正常肠组织Cox-2及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Cox-2及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6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VEGF表达率分别为83.3%和85.0%,显著高于正常肠组织表达;Cox-2和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ox-2、VEGF的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Cox-2、VEGF可作为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郭云;唐卫中;张森;陈利生;刘小健;张小龙;甘嘉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青年与老年患者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比较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患者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比较青年组40例与老年组160例结直肠癌患者性别、并存病、家族史、临床表现、病程、首诊情况、病灶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Dukes分期、疾病预后情况等差异.结果 与老年患者比较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并存病少、疼痛及出血肠梗阻比例高、有家族史比例高、病程长、首诊确诊比例少、好发于左半结肠、组织学类型恶性程度高、Dukes分期C-D期为主、手术治疗比例高(P<0.05);两组性别构成及3年存活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年结直肠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提高对本病认识和警惕性,重视结直肠癌的防治达到早诊断目的.对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及时行根治性手术是有效的手段.

    作者:刘滢;樊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PPH术后继发性出血分析与处理

    目的 探讨PPH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处理.方法 496例PPH手术发生术后继发性出血11例,对出血的原因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原因与便秘、前列腺增生、剧烈活动及过早性生活等有关.出血时间为术后第4d至第9d不等,9例用凡士林纱条卷在灌肠袋管呈圆柱状压迫止血24~32 h.后来未见再次出血,2例吻合口缝合患者其中1例再次发生出血,予以压迫止血处理后未再见出血.结论 PPH术后尽量避免继发性出血的各种因素,一旦发现继发性出血就应该立刻在腰麻或局麻下对出血点进行及时的探查及处理.

    作者:潘晓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磁共振成像在深部肛周脓肿临床诊治初探

    目的 探讨MRI在深部肛周脓肿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0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临床拟诊为深部肛周脓肿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在MRI影像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意义.结果 1例骶前囊肿,2例肛周深部蜂窝组织炎,35例肛周深部脓肿,均一次性治愈.结论 在MRI影像指导下治疗肛周深部脓肿,具有定性、定位准确,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护肛门精细功能等优点.

    作者:韩爱民;汤善国;朱家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

    目的 总结结直肠癌围手术期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经验.方法 50例结直肠癌围患者手术期均进行有效正确的病情评估,给予积极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全身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5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通过预防性的护理措施,住院18~35 d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肺部感染症状发生.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营养支持,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丽;冉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5例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诊治的5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平均住院日24.75 d.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是肛周危、急、重性疾病之一,早期诊断、有效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需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测、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及科学换药.

    作者:陈文平;冯海龙;沈云天;毛宽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特发性结肠破裂16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特发性结肠破裂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9年16例经手术治疗的特发性结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诊断5例,术中探查诊断11例.治愈10例,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4例,死于感染性中毒性休克、多器宫功能衰竭.结论 特发性结肠破裂的术前多难以明确诊断、并发症发生率高,对患者早诊断、早手术、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改善自发性结肠破裂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韦永成;李景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合理应用电刀防治腹部切口并发症探讨

    目的 探讨合理应用电刀在防治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6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开腹手术时,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观察其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436例,术后其中32例(7.34%)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少许,接近Ⅰ期愈合;24例(5.50%)切口感染,加强换药渐自行愈合;14例(3.21%)切口感染裂开,Ⅱ期缝合.结论 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是减少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兆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前分期研究进展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不同分期的直肠癌治疗方案截然不同,如早期患者可行局部切除术,而晚期患者往往先采取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因此,准确的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提高5年生存率[1].

    作者:赵亮;王颢;傅传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急性环状嵌顿痔术后复方丹参注射液肛周注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肛周注射在急性环状嵌顿痔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同期收治的急性环状嵌顿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采用和不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肛周注射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组术后疼痛程度、水肿程度、切口瘢痕形成率均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环状嵌顿痔术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肛周注射能有效地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水肿及切口瘢痕形成.

    作者:郭茂华;袁月姣;周锦都;张保田;王心吉;熊勇;黄新全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捷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对5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60例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织、152例结直肠癌中Galectin-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癌中,Galectin-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分期越晚、组织分化越差,Galectin-3蛋白表达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lectin-3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粟连秀;张兆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及综合治疗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国内结肠癌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除早期结肠癌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治愈外,对进展期癌来说,即使是根治手术,有40%~60%[1]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复发和转移.因此,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综合治疗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作者:余泽炎;刘家旋;陈利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526例结直肠癌术后主要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钦州市钦南区东场卫生院外科及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2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吻合口漏42例,骶前出血2例,造口回缩2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周围皮炎1例,肠梗阻2例,应激性溃疡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23例.结论 预防并发症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黄伟国;覃小雄;黄恒艺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Delorme术式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Delorme术式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2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采用Delorme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零死亡率,复发率为7.69%(2/26).80%(16/20)肛门失禁患者肛门控便能力提升(大肛管静息压、大肛管自主收缩压、大耐受容积明显增加).平均住院时间7 d(6~10 d).术后无疼痛16例(61.5%),中度7例(26.9%),高度3例(11.5%).手术满意度高18例(69.2%),中5例(19.2%),低3例(11.5%).结论 Delorme术式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有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手术满意度高、肛门控便能力提升等特点.

    作者:余剑波;陈妹英;张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复合亚甲蓝制剂在痔术后疼痛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复合亚甲蓝制剂在痔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使用复合亚甲蓝制剂,对照组使用常规长效止痛剂进行局部封闭,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后止痛效果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合亚甲蓝制剂用于肛肠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闻永;李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