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是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直肠远端或肛管处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阻塞、狭窄或肌肉痉挛等而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该病因为其高发病率,在近年来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治疗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王芙蓉;李德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激活淋巴细胞和未激活淋巴细胞的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的表达情况.方法:运用定量RT-PCR法检测分别代表激活淋巴细胞和未激活淋巴细胞的43枚良性结直肠疾病的炎性系膜淋巴结和31例正常自愿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hTERT的表达水平.另外,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还检测了59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正常黏膜组织的hTERT表达水平.结果:炎性系膜淋巴结的hTERT表达水平比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肿瘤组织的hTERT表达水平明显比正常组织的高(P=0.001).结论:淋巴细胞无论激活与否,hTERT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改变,与正常组织也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力人;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陈功;伍小军;卢震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1978年5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54例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临床、病理、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年总生存率为58.5%,10年总生存率为55.7%.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B症状、血清乳酸脱清酶(LDH)水平、病理免疫表型(T/B)、是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和临床分期与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免疫表型(T/B)、临床分期与预后相关.结论:病理免疫表型(T/B)和临床分期是原发性结直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差,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作者:王俊江;周志伟;万德森;陈功;卢震海;潘志忠;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瘘管切开基底缝合引流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瘘管切开基底缝合引流术,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瘘管切开引流术.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大小.结果:两组在治愈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瘢痕大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瘘管切开基底缝合引流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不仅根治了肛瘘,而且具有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防止肛门变形等优点,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较为理想的术式.
作者:牟奇蓉;谭婷婷;王晓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001年7月至2006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根治术替代传统的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1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涛;杨光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双半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两把PPH分别在直肠前、后壁齿线上3 cm处作半环,行直肠下端黏膜切除.结果:用双半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治疗15例直肠前突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双半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作者:江金祥;陈笑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46岁,已婚.肛门内坠胀时轻时重1年,剧痛且持续加重半个月,同时伴有小便不利,大便里急后重,高热无力,全身不适等症状.当地医院静滴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不效.既往有Ⅱ型糖尿病史6个月.
作者:武恩珍;昝久彬;李培;武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结肠梗阻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62例急性结肠梗阻的手术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右半结肠梗阻21例,全部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其余41例低位梗阻患者中3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4例行Miles术,3例行Hatmann术,2例行单纯造口术,1例行短路加造口术,术后低位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患者中2例出现吻合口瘘,经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梗阻时间短,肠壁水肿轻的急性左半结肠癌梗阻患者,结合术中结肠灌洗,进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的.
作者:刘民生;郑凯;徐民;陈晓岚;唐远志;程书榜;文剑锋;庄树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国普查资料显示50%成人患有痔,多数无症状.若病变迁延不断、反复发作,未及时治疗发展为重度痔,严重影响生活、工作.以往手术常采取切除病变,破坏过多的肛管上皮,术后并发症多.
作者:杨治;陆青松;张光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直肠癌是我国目前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行腹会阴肛门切除,在腹部上留下永久性的人工肛,同时术后由于排便功能,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改变,常常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精神上及生活的困难和苦恼,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直肠癌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采用改良Bacon直肠癌根治术[1],手术过程中保留了完整的肛门结构,保存良好的排便功能.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5例直肠癌患者施行改良Bacon直肠癌根治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方壮娜;陈冬莲;李力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粪便隐血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规律,进而评判粪便隐血试验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2例结直肠癌患者粪便隐血试验与肉眼血便、癌胚抗原(CEA)、肿瘤部位、病理分型、肿瘤分期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82例患者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为85.9%;肉眼血便阳性率为45.8%;CEA检出率为40.6%;右半结肠癌粪便阳性率为89.6%,左半结肠癌阳性率为83.8%;Ducks A、B期(Ⅰ组)粪便阳性率为80.4%,Ducks C、D期(Ⅱ组)阳性率为91.2%.结论:粪便隐血试验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仍然是结直肠癌筛检的重要手段,且阳性率优于CEA;粪便隐血试验的阳性与否与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期及病理分型无关.
作者:李万浪;巫佳明;刘桂;钟其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伴发2型糖尿病的比例,以及2型糖尿病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72例住院结直肠癌患者的空腹血糖,计算2型糖尿病患病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及年龄、性别、BMI等因素与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用Cox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等因素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83%,标准化患病率为3.99%,与全国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RR=3.543(P=0.035).2型糖尿病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P=0.060).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伴有2型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较容易发生各种部位的感染;本研究未发现2型糖尿病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生存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孔令亨;万德森;潘志忠;周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住右半结肠肿瘤患者110例,均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采用强生公司CDH管状吻合器吻合.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强;顾小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FQ-PCR)方法,检测了72例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及周围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表达的阳性率72%(52/72)高于周围静脉血43%(31/72)(P<0.001),结直肠癌DukesC、D期门静脉血CK20mRNA高于A、B期(P<0.001).结论:门静脉血CK20mRNA表达的检测比周围静脉血检测更准确、敏感,是判断体内隐性播散和愈后的可靠方法.
作者:刘民生;黄志恒;杨锋;郑凯;徐民;何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例1:女,38岁.排便不畅伴便条沟痕2个月,门诊以直肠前壁异物嵌顿2005年9月21日收住入院.指检直肠前壁指尖可隐约探及异物,经电子肠镜检查,见直肠前壁距肛门缘7 cm处有一根1 cm长金属丝于直肠壁内穿出肠腔,基底肠壁轻度炎症水肿.
作者:赵兴明;倪庆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专科简介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腹科是该院重点科室之一,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目前共有医师15人,其中主任医师和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和副教授3名,讲师、主治医师7名.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54岁,肛周肿痛12 d,加重伴发热、肛门坠胀、排便困难3 d入院.查体:T:39.2℃,P110次/min,截石位肛周红肿明显,以右侧为甚,触痛,肤温较高,无明显波动感,肛口稍变形,向左侧偏移,指检见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自肛内流出,扪及6~10点位直肠内巨大包块,触痛明显,有波动感,加压时见有脓液溢出,肛门括约功能差.
作者:张亚峰;田贵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院于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因肛管直肠异物致肛管直肠局部损伤的患者共3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顺和;姚健;牛苏剑;穆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龄结肠癌患者有增多的趋势, 高龄结肠癌穿孔作为其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有增多的趋势.1996年5月至2005年1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70岁以上高龄结肠癌穿孔13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金元;许庆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直肠外翻切除,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8例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切除,经肛门外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并于肠腔内放一支撑管.术后观察并发症、排便功能、局部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术后无1例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3例(10.7%),术后1个月均能预知和控制排便,术后半年每日排便1~3次26例,有2例偶有粪便外溢.术后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26%、29.3%,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3%、52.22%.结论:直肠外翻切除,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可行的.
作者:隋永领;邵峰;崔兆清;杨道贵;于俊秀;张彦波;魏法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