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发
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 ,IRP)是指排便过程中近端直肠全层或黏膜层折入远端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外缘,并在粪块排出后持续存在的一种疾病.直肠内脱垂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排便困难、便不尽感、会阴或肛门坠胀、骶尾部疼痛、便血、手法帮助排便等.
作者:傅亚平;张苏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2006年行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32例.观察手术过程、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大便排出等情况.术后门诊随访.结果:32例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出血多1例为50 mL,无术后继发性出血,术后35.5(24~48)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平均住院7.3(6~8)d.无吻合口漏病例,所有患儿每日排便2~6次,无大便失禁或污粪.结论: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损伤小、胃肠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探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冀华;梁伟成;邓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硝矾洗剂治疗肛门瘙痒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硝矾洗剂(明矾、硼砂、芒硝20 g)治疗本病8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两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矾洗剂治疗肛门瘙痒有效.
作者:杨栋;郑勇;李志鹏;何红艳;段琪;贺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单纯肛门瘙痒症是目前肛肠科常见的一种具有多种发病因素的独立的肛周皮肤病,具有迂延不愈,难治性的特点,我们自2003年来,采用三步阶梯法治疗肛门瘙痒症7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侯晶;黄熠;许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根据痔的肛垫理论,探讨小切口分段外切内缝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分段外切内缝吊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36例,术后两组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40例全部治愈,术后疼痛、肛门水肿、大便失禁、肛门坠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该术式具有切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大出血、肛门失禁或狭窄等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孙学军;褚海波;韩刚;李银良;姜旭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o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NPCC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1].
作者:杨柏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麻醉选择在预防PPH手术中因牵拉直肠中下段黏膜而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5例行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组(47例),治疗组采用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出现任何一种症状为无效,否则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92%,疗效优于对照组12.77%(P<0.01).结论: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有效预防PPH手术中及术后迷走神经反射,使PPH真正成为微创手术.
作者:赵紫玲;陈文平;王兴华;张波;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PPH是1998年Longo首次提出,手术原理是通过切除直肠壶腹与肛管之间的环状直肠黏膜脱垂带,同时阻断动静脉吻合的终末支,既减少了黏膜下的血流量及黏膜脱垂,又上提了肛垫,从而使痔核回缩至直肠内并逐渐萎缩,恢复正常的肛管直肠结构.被认为是针对较重度痔病的一种全新手术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定意外,笔者就所见意外提供给同仁以共同提高.
作者:钱海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患病率在10%~15%之间.我国传统医疗针灸疗法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现检索近期文献,综述其治疗进展.
作者:孙明明;丁曙晴;丁义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齿形结扎加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齿形结扎加断桥缝合术,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对照.观察两组愈合时间、创面水肿、肛管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并发症少.结论:齿形结扎加断桥缝合术可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少军;高红娣;刘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的肿瘤,也称直肠后肿瘤.其组织结构复杂,肿瘤类型多,但临床上发生率较低,根据美国mayo clinic记录,住院病人中为1/4 000.欧美方面统计先天性引起的囊肿和脊索瘤多见,而错构瘤并不多见.我院于2006年8月收治1例骶前巨大错构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林;潘振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改良分段剥扎注射加肛管皮桥悬吊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对180例环状混合痔作改良分段剥扎注射加肛管皮桥悬吊法(治疗组)与152例传统外剥内扎法(对照组)疗效结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术后肛缘光滑率、疼痛率、水肿率及平均治愈时间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术式较传统外剥内扎术用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有较大优势.
作者:王顺和;牛苏剑;穆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256例低位直肠癌行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漏1例,吻合口狭窄16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96.7%,术后5年肿瘤局部复发13.1%,5年存活率为71.9%.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减少了吻合口漏的发生,适用于各级医院开展.
作者:孙学军;吕春华;黄凤瑞;褚海波;韩刚;李银良;徐永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评价PPH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方面的近、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分别采用PPH和传统手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共计160例,随访6个月到4年不等.结果:160例患者均痊愈,无严重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而且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PPH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方面和传统手术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
作者:曾晓峰;雍伟;牛维益;黄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0例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均在密切监测空腹血糖和尿糖的同时服药至术前,行择期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共发生各类并发症24例,无切口裂开和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和尿糖,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吴参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直肠脱垂(prolapse of roctum),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只有黏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在肛肠疾病中发病率约为2%,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早记述该病的国家.
作者:潘少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我院于1995~2006年共收治急症结肠手术患者34例,其中一期手术28例、效果良好,无死亡病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6例,年龄6~72岁,均为结肠急症,未经结肠准备.其中车祸伤11例,刀刺伤2例,肠镜检查致穿孔2例,癌性梗阻急症手术12例,癌性梗阻合并回盲部穿孔2例.损伤部位:升结肠4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2例.癌性梗阻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横结肠切除4例,左半结肠切除4例.
作者:伍家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前放化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保肛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位直肠癌病例非随机同期临床分组,A组接受术前放化疗, B组术前行单纯化疗,C组术前未行放疗以及化疗.3组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同样的营养支持治疗.统计各组的保肛率.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3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第7天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均行直肠癌根治术.A组保肛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无明显变化;3组病例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K细胞活性也无明显变化;3组病例术后与治疗前、治疗后相比, NK细胞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之间的比较,各项免疫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放化疗治疗低位直肠癌能明显改善症状、促进肿瘤的病理改变、提高保肛率,而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可行的新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唐宗江;郭云;唐卫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自1990年10月美国医生PatrickLeahy进行世界上首例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腹腔镜逐渐被运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当中.1993年英国医生GuiUon等报道了59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初步经验,并证明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
作者:宋荣辉;赵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995~2006年,我院采用一次性切开引流法治疗肛周高位脓肿1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0例,女68例;年龄15~66岁,平均37.8岁.单侧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8例,并发坐骨直肠窝脓肿14例,双侧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0例,直肠后脓肿18例,其余98例为位于肛管直肠肌环以上的坐骨直肠窝脓肿.
作者:屈跃岩;周保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