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PH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疗效分析

曾晓峰;雍伟;牛维益;黄进

关键词:直肠黏膜内脱垂, PPH, 传统手术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PPH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方面的近、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分别采用PPH和传统手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共计160例,随访6个月到4年不等.结果:160例患者均痊愈,无严重的近、远期并发症发生.而且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结论:PPH在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方面和传统手术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治进展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o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NPCC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1].

    作者:杨柏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PH手术相关问题探讨

    PPH是1998年Longo首次提出,手术原理是通过切除直肠壶腹与肛管之间的环状直肠黏膜脱垂带,同时阻断动静脉吻合的终末支,既减少了黏膜下的血流量及黏膜脱垂,又上提了肛垫,从而使痔核回缩至直肠内并逐渐萎缩,恢复正常的肛管直肠结构.被认为是针对较重度痔病的一种全新手术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定意外,笔者就所见意外提供给同仁以共同提高.

    作者:钱海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肛垫悬吊内外分治保留齿线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附80例报告)

    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棘手,虽术式繁多,但疗程长,并发症多,患者经济负担重.为大限度地减少对肛管解剖结构破坏,保护肛门生理功能,缩短治愈时间,我科自2003年3月开始,采用肛垫悬吊内外分治保留齿线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正辉;马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PH、分段结扎及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功能评定

    目的:评价PPH、分段结扎及环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功能损伤情况.方法:将546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3组:PPH组、分段结扎组及环切组,并对患者术后肛门感觉、闭合及控便功能进行测试,以四级评分标准积分.结果:PPH组在感觉、闭合、控便三个方面与其它两组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手术时对肛垫损伤较小的术式,肛门功能损伤也较小.

    作者:王胜文;张晓冬;马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步阶梯法治疗肛门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单纯肛门瘙痒症是目前肛肠科常见的一种具有多种发病因素的独立的肛周皮肤病,具有迂延不愈,难治性的特点,我们自2003年来,采用三步阶梯法治疗肛门瘙痒症7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侯晶;黄熠;许慧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手术配合局部外用药治疗慢性肛门湿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手术配合术后曲咪新加复方鱼肝油软膏混合膏局部换药治疗慢性肛门湿疹的疗效.方法:将93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组(46例),治疗组采用手术配合术后曲咪新加复方鱼肝油软膏混合膏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亚甲蓝局部封闭配合术后皮炎平局部换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长短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短期有效率为93.61%,疗效优于对照组71.74%(P<0.01);治疗组远期有效率为89.36%,优于对照组60.87%(P<0.01).结论:本法治疗慢性顽固性肛门湿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陈文平;张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齿形结扎加断桥缝合术治疗Ⅲ度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齿形结扎加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齿形结扎加断桥缝合术,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对照.观察两组愈合时间、创面水肿、肛管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病程明显缩短,并发症少.结论:齿形结扎加断桥缝合术可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少军;高红娣;刘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镜润滑胶浆在结肠镜检查中肠道祛泡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胃镜润滑胶浆在结肠镜检查中的肠道祛泡效果.方法:将入选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胃镜润滑胶浆,观察两组间的肠道祛泡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肠道祛泡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润滑胶浆的结肠祛泡效果好,且经济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饶正伟;冯轶;冯刚;黄芝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进展

    自1990年10月美国医生PatrickLeahy进行世界上首例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后,腹腔镜逐渐被运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当中.1993年英国医生GuiUon等报道了59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初步经验,并证明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

    作者:宋荣辉;赵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2006年行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32例.观察手术过程、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大便排出等情况.术后门诊随访.结果:32例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出血多1例为50 mL,无术后继发性出血,术后35.5(24~48)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平均住院7.3(6~8)d.无吻合口漏病例,所有患儿每日排便2~6次,无大便失禁或污粪.结论: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损伤小、胃肠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值得进一步探索、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冀华;梁伟成;邓建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之一,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就诊,迁延至成人者少见.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症状常不典型,易出现误诊,治疗过程亦有特殊之处.我院于1993~2003年间共收治15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患者,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符合先天性巨结肠症.本文对此组患者的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

    作者:张小龙;唐宗江;陈利生;刘小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良分段剥扎注射加肛管皮桥悬吊法治疗环状混合痔18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改良分段剥扎注射加肛管皮桥悬吊法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对180例环状混合痔作改良分段剥扎注射加肛管皮桥悬吊法(治疗组)与152例传统外剥内扎法(对照组)疗效结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术后肛缘光滑率、疼痛率、水肿率及平均治愈时间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术式较传统外剥内扎术用于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有较大优势.

    作者:王顺和;牛苏剑;穆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经肛门入路Soave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附9例报告)

    目的:总结经肛门入路Soave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经肛门入路Soave方式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9例.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无大便失禁、肛门狭窄及复发等并发症.结论:经肛门入路Soave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应用时应掌握其适应证.

    作者:李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术前放化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保肛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放化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保肛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位直肠癌病例非随机同期临床分组,A组接受术前放化疗, B组术前行单纯化疗,C组术前未行放疗以及化疗.3组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同样的营养支持治疗.统计各组的保肛率.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3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第7天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NK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例均行直肠癌根治术.A组保肛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无明显变化;3组病例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K细胞活性也无明显变化;3组病例术后与治疗前、治疗后相比, NK细胞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病例之间的比较,各项免疫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放化疗治疗低位直肠癌能明显改善症状、促进肿瘤的病理改变、提高保肛率,而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可行的新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唐宗江;郭云;唐卫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胃癌、结直肠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结直肠癌发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2例胃癌、45例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为86.7%,明显高于癌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44.4%.高、中、低分化腺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率分别为60.0%、45.5%、21.4%,存在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6%、100%,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hMLH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组织分化、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胃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郭旭;于登峰;王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附256例报告)

    目的:评价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256例低位直肠癌行管扎式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漏1例,吻合口狭窄16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96.7%,术后5年肿瘤局部复发13.1%,5年存活率为71.9%.结论:该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减少了吻合口漏的发生,适用于各级医院开展.

    作者:孙学军;吕春华;黄凤瑞;褚海波;韩刚;李银良;徐永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骶前巨大错构瘤1例

    骶前肿瘤是发生在骶骨和直肠间隙的肿瘤,也称直肠后肿瘤.其组织结构复杂,肿瘤类型多,但临床上发生率较低,根据美国mayo clinic记录,住院病人中为1/4 000.欧美方面统计先天性引起的囊肿和脊索瘤多见,而错构瘤并不多见.我院于2006年8月收治1例骶前巨大错构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黄国林;潘振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症结肠Ⅰ期手术28例体会

    我院于1995~2006年共收治急症结肠手术患者34例,其中一期手术28例、效果良好,无死亡病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2例、女6例,年龄6~72岁,均为结肠急症,未经结肠准备.其中车祸伤11例,刀刺伤2例,肠镜检查致穿孔2例,癌性梗阻急症手术12例,癌性梗阻合并回盲部穿孔2例.损伤部位:升结肠4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2例.癌性梗阻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横结肠切除4例,左半结肠切除4例.

    作者:伍家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麻醉选择在预防PPH术中迷走神经反射的意义

    目的:探讨麻醉选择在预防PPH手术中因牵拉直肠中下段黏膜而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5例行PPH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组(47例),治疗组采用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腰俞穴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是否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出现任何一种症状为无效,否则为有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92%,疗效优于对照组12.77%(P<0.01).结论:中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有效预防PPH手术中及术后迷走神经反射,使PPH真正成为微创手术.

    作者:赵紫玲;陈文平;王兴华;张波;李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开塞露在乙状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应用

    目的:比较开塞露纳肛法与传统灌肠法在乙状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将需要行乙状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随机分组,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清洁效果、伦理学、所需时间、所花费用及并发症作比较.结果:开塞露组与灌肠组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清洁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伦理学、所需时间、所花费用及并发症等方面优于灌肠组.结论:在乙状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开塞露纳肛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琪;李启刚;罗宏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