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宁栓加痔血胶囊治疗内痔出血96例临床观察

陈雅文;韦智经

关键词:内痔, 出血, 太宁栓加痔血胶囊,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太宁栓加痔血胶囊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78例Ⅰ、Ⅱ期内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组96例,对照Ⅰ组90例,对照Ⅱ组92例,其中治疗组用太宁栓塞肛,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痔血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对照Ⅰ组用太宁栓塞肛,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Ⅱ组口服痔血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每组均以7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的便血症状治愈显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用太宁栓加口服痔血胶囊联合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太宁栓或痔血胶囊.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结直肠癌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1990~1992年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恶性肿瘤死亡抽样调查(约占同期人口10%)结果发现,结直肠癌发病率以4%的年增长率迅速升高,目前占消化道肿瘤的第二位[1].所谓早期结直肠癌一般指Dukes A期癌,系指癌肿浸润深度达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

    作者:罗超兰;杨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刺致肛直肠瘘1例

    1 病历摘要患者,男,55岁,肛旁反复肿痛,流脓水50 d入院,既往曾有鸡骨梗咽喉病吏,查体(截石位):8点位肛缘3 cm处有一外口,外口周围未触及明显条索状物,直肠后壁6至7点位齿线上方2 cm处有一直径为0.3 cm左右硬结.局麻下,探针从外口自然探入约8 cm在硬结附近隔直肠壁可隐约触及探针头,从外口注入稀释后的亚甲兰6 mL并稍加压再次注入3 mL,观察肛门内纱布块及肠黏膜未见染色.

    作者:鄢全海;郑础兴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术前低蛋白血症对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低蛋白血症对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行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患者137例资料.结果:137例患者中有8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8%.其中,术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16例,发生吻合口漏4例,发生率为25.0%;术前非低蛋白血症患者121例,发生吻合口漏4例,发生率为3.3%,术前低蛋白血症组与术前非低蛋白血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7).结论:直肠癌低蛋白血症组患者行保肛术治疗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较无低蛋白血症组患者高,这可能与低蛋白血症对患者全身及局部肠管情况的影响以及手术打击加重低蛋白血症有关.

    作者:朱袭嘉;陈利生;何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临床观察(附11例报告)

    目的:观察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用痔上黏膜环切器对直肠黏膜环形切除3~4cm并吻合,直肠黏膜缝扎、黏膜下及直肠周围注射志消注射液.结果:本组病例治愈8例,好转3例.术后肛门及会阴部坠胀7例,下腹部疼痛1例,肛门轻度疼痛2例,术后大出血1例,尿潴留3例.平均住院7 d.随访半年至一年无复发,无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结论: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操作简单、疗效好、痛苦较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李德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期切开分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48例疗效观察

    2006年8月至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48例,采用脓肿一期切开引流术、脓肿切开加对口引流术、脓肿切开挂线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石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癌术后预防造口旁疝的简易肠造口制作方法.方法:对造口处的腹外斜肌腱膜主要作横形切开而不是十字形切开;腹膜外通道的建立是靠术者左手制作;在造口部位的缝合上不作过多层面的缝合,主要将结肠末端全层与皮肤真皮层间断缝合.结果:无1例发生造口旁疝.无1例发生造口坏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狭窄和肠梗阻等.结论: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不仅可预防miles术后造口旁疝,且制作方便.

    作者:黄平;王锋;杨小冬;高一飞;陈贤贵;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肛瘘内结石1例

    患者男,45岁,于2006年5月16日,因肛门坠胀疼痛难以忍受 15 d就诊.患者行走困难,自诉15 d前因肛门脓肿手术一次,流出部分脓液,但症状仍不能减轻,特别行走骑自行车疼痛更加明显.查:膀胱截石位9点距肛门缘5 cm,有一愈合伤口,周围约2 cm×3 cm大小隆起物,质地较硬,触痛明显,但无波动感.

    作者:唐成;唐学刚;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左下腹造口的325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85例采用左下腹经腹膜外隧道、肛直角重建可控性造口术,对照组124例采用左下腹直接经腹膜造口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造口排便情况;排便前是否有便意;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一周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排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感觉指标及自主控制排便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较传统直接经腹膜造口术有更好的控便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向东;陈诗伟;颜景颖;龚文敬;曹暂剑;张琦;巫加;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加消痔灵注射治疗重度痔疗效观察

    自1998年 PPH手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疗效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肛肠外科广泛应用.2000年传入我国,现已成为大中医院肛肠科治疗重度痔的常用术式. 但是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PPH亦存在诸多缺陷,有文献报道PPH改良术式可弥补其缺陷.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PPH加消痔灵注射和单纯采用PPH治疗重度痔各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荣;乔森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保留盆腔植物神经对老年男性患者术后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手术对老年男性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因直肠癌手术的170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PANP组(含规范的TME手术方法)和非PANP(TME规范情况不详),对两组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回顾性总结、比较.结果:PANP组性功能与排尿功能明显优于非PANP组,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而PANP组局部复发率低于非PANP组(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应重视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保护.

    作者:沈达明;袁祖荣;黄春锦;刘军;丁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低位性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及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术后局部复发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口肠腔內复发4例,盆腔复发4例,会阴部复发1例,腹壁切口复发1例.结论:预防术后局部复发的措施是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的手术原则,正确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注意术中无瘤操作以及术前辅助放疗化疗,可明显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作者:邹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在直肠黏膜内脱垂及直肠前突治疗中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PPH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IRP)及直肠黏膜突出的病例,术后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运用PPH技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23例及直肠前突出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安;张根福;凌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骶尾部多窦口型藏毛窦1例报告

    患者,男,21岁,因骶尾部反复瘙痒,疼痛,破溃流脓两年入我院治疗,体检:体形较肥胖,体毛多,骶尾部为甚,骶尾部臀裂周围可见7个窦道外口,作探针探查及造影检查发现7窦口相互交通.上述7个窦口均有浆液性及脓性分泌液,窦口周缘红肿高于皮面,皮温稍高,窦口周缘毛发较多;骶尾部压痛不明显,按压时无波动感.

    作者:黄平;施能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肛门病术后镇痛国内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几乎可见于所有的术后患者.长期以来肛门病手术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制约了手术治疗肛门疾病的推广.

    作者:赵兴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的防治(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的原因、预防和诊治.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6%(5/82),表现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胃管引流液每天超过500 mL者,结肠造瘘口无排气排便;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均发现肠腔扩张、多个液平或孤立性肠袢扩张.5例均行剖腹探查而证实,疝内容物为回肠,其中行单纯粘连松解复位2例,部分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再次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处理的关键,其重点在于预防.

    作者:刘学强;严志登;李建明;陈海生;万恒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温水灌肠治疗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高温水灌肠对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991年以来收治的大于80岁的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和行肛门病手术后发生结肠填塞症的205名患者,采用高温水(以手指能耐受为度,47℃)1000~5000 mL灌肠,至排出物清亮为止,根据结肠镜检所见肠道清洁度和患者症状消失程度评价高温水灌肠对结肠填塞症的治疗作用.结果:高温水灌肠使结肠填塞症患者肠道内积粪顺利排出,症状消失.结论:高温水灌肠对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治疗作用确切可靠.

    作者:屈景辉;龚文敬;杨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太宁栓加痔血胶囊治疗内痔出血9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太宁栓加痔血胶囊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78例Ⅰ、Ⅱ期内痔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组96例,对照Ⅰ组90例,对照Ⅱ组92例,其中治疗组用太宁栓塞肛,每次1粒,每日2次,口服痔血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对照Ⅰ组用太宁栓塞肛,每次1粒,每日2次;对照Ⅱ组口服痔血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每组均以7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Ⅰ组、对照Ⅱ组的便血症状治愈显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用太宁栓加口服痔血胶囊联合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太宁栓或痔血胶囊.

    作者:陈雅文;韦智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的第三位,在西方居第二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间发病人数增加了12万,男性增加了19.1%,女性增加了17.7%.

    作者:赵忠玮;于永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附152例报告)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52例肠梗阻的诊治经过.结果:粘连、肿瘤、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施行手术106例,死亡10例,死亡率6.58%.结论:粘连和肿瘤是引起肠梗阻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作者:汪洋;明亮;丁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直肠耻骨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将36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对照组(18例)采用后位耻直肌部分切断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程跃;郭玉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