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8年,我科采用外切内扎治疗陈旧性肛裂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3年33例,3年以上17例.临床表现以便时刀割样疼痛伴出血为主.后正中位36例,前正中位16例,其他部位8例,并发肛乳头肥大28例,前哨痔49例,内痔6例.
作者:陈飞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后天性巨结肠(acguired giant colon disease)极为罕见,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误治,1999年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肿瘤转移是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肝脏是人体内大的实质性脏器,血液供应丰富,是很多恶性肿瘤继发转移的常见部位.约50%~70%的胃肠道肿瘤发生肝转移.临床资料表明大肠癌患者在确诊原发肿瘤时,约16%~25%同时发现继发性肝癌,大多灵敏是在原发灶切除后2年内出现肝转移,有些转移灶可在原发肿瘤被去除(或其它方法治疗)后5~10年出现.
作者:崔凤东;吴孟超;喻德洪;磨伊正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为改进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减少术后复发、避免术后二次闭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16~57岁)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低位直肠根治切除、吻合器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获随访的19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排便功能评分即达优良,12个月后达全优标准,12例男性患者无性功能障碍,全部病例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器吻合是一种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该法减少了术后复发,避免了术后二次闭瘘,性功能及排便功能优良.
作者:冯勇;陈春生;苏琪;刘恩卿;杨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经腹肛拖出切除术后排便功能恢复的程度和生存率.方法:对接受此项手术的44例病人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其它保肛手术效果对比.结果:肿瘤下缘距离齿状线的平均长度为4.1 cm,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4.5%,72.7%的病人认为肛门功能恢复达到正常.平均随访47个月,盆底和直肠肿瘤复发率11.8%.结论:虽经腹肛拖出切除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正常率低于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但复发率低,比前切除术更适宜于中下段直肠癌的保肛治疗.
作者:陆立;刘景坤;刘永成;李铁;毕景明;郝志强;谭振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m23和c-erbB-2及p53等抑癌基因的表达同大肠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研究了nm23和c-erbB-2及p53蛋白在48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同大肠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nm23表达阳性60.5%,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c-erbB-2表达阳性50%,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p53表达阳性者,与肿瘤浸润程度,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nm23蛋白的表达同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呈负相关性,c-erbB-2蛋白等表达同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呈正相关性,大肠癌淋巴结转移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作者:石建伟;丁尔迅;王强;付志仁;陈学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科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混合痔采用了保留齿线式外切内扎法,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遗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一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肿瘤,既往报告的癌家族多属于本病[1,2].国内已有对HNPCC家系的临床研究报告,但还没有关于本病基因突变的研究报告[3].我们报告调查的1个HNPPC家系,总结其肿瘤发生特点,并首次报告中国大陆HNPCC的hMLH1基因突变.
作者:王振军;许玉风;万远廉;黄莛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明确敷痔散与金黄散的疗效评估,揭示敷痔散的药理作用.方法:随机化,单盲,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运用敷痔散外敷治疗嵌顿痔101例,同时设对照组97例,采用金黄散(膏)外敷治疗.观察1周.对痔核缩小,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查三大常规,心电图,生化十项,皮肤刺激性,观察用药安全性.用急性炎症,增殖性炎症,疼痛,溃疡等模型和兔空肠平滑肌等试验观察药物效应.用LD50,皮肤过敏试验,破损皮肤刺激试验,观察药物毒性.结果:临床治疗后第3~7天痔核缩小,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未见心、肝、肾损害及其它毒性副作用,无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敷痔散有镇痛,抗炎,止血解痉抑菌等作用,效果优于金黄散.毒性极低,无皮肤过敏及刺激性,外用安全.结论:敷痔散具抗炎、止痛、敛疮止血,消肿解痉,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治疗嵌顿痔能直达病所,拨毒截变之功显著.用药安全.
作者:梁劲军;庆方;潘競锵;李博萍;吴维城;肖桂玲;莫愚;郭锡泉;林焕坪;曾圻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从80年代中期肛肠学界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对功能性便秘研究与治疗的热潮,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治疗研究肛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但实践过程中其效果并不十满意,使我们认识到单靠某几个手术来解决功能性便秘是不可能的,随后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本类疾病的治疗研究处于一低潮,实践证明还是要靠搞清其发病原因与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其治疗才能有所遵循.
作者:张胜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合并直肠内脱所致便秘是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近年来,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肛肠外科学者的重视.若单纯采取保守疗法,靠服用缓泻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而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仍用常规的经尾骶下切口作耻骨直肠肌松解术,手术复杂、创伤面大、易感染、复发率高等不足.笔者自1995年10月起,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取耻骨直肠肌挂线勒开松解术和直肠内脱消痔灵阶梯式注射上提固定术,共治疗本病6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生先;孙宏普;韩宏伟;刘当玉;韩青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显性直肠黏膜脱垂,多发生于小儿,由于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而直肠在骶骨内未形成弯曲度,当受腹腔压力及其它诱因时,如季节性腹泻、慢性炎症刺激等,直肠缺少骶骨有效的支持,极易下移脱垂,这样经常反复,发生直肠黏膜感染,严重水肿、充血、表面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嵌顿,坏死.几年来,我们通过临床反复实践,验证,消痔灵2点注射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疗程短,见效快,值的推广应用.
作者:何东宏;高文举;关泉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保肛与非保肛术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保留自主神经术(ANP)的局部复发率(LRR)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172例直肠癌分两组(Dixon组123例与Miles组50例),按Heald及Havenga法行TME及ANP.结果:①Dixon组与Miles组的总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8%(6/123)与18.0(9/50),P<0.05;Dixon组内从A期至D期的LRR分别为0%(0/25),2.9%(1/34)、7.7%(4/25)及8.3%(1/7),其百分率趋势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②1997年以前Miles组的LRR为36.8%(7/19),显著高于1997年以后Miles组的6.5%(2/31),P<0.05;前者与Dixon组的LRR4.8%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后者与Dixon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ME加ANP是降低两类直肠癌根治术后LRR重要因素.
作者:池畔;林惠铭;陈燕昌;陈大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结果.一旦确诊,就必须及早进行外科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马蹄形肛周脓肿多发于后位.因肛管后间隙脓肿,同时向两侧坐骨直肠间隙漫延;或因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经肛管后间隙绕到另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而成.以往手术治疗多采用先切开排脓引流,待脓腔缩小,形成管腔(肛瘘)后,再行二次手术.自1982年以来,我院采用一次性切开挂线法治疗后位马蹄形脓肿,一次手术成功,既缩短了治愈时间,又减轻患者二次手术之痛苦和经济负担,疗效满意.现总绍如下.
作者:李春雨;聂敏;田振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与阴道切除在降低女性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3例女性DukesB-C期低位直肠癌病例,其中22例按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含阴道全部或后壁切除),21例按传统直肠癌根治术(未切除阴道).结果:TME组22例术后2年内局部复发率为4.55%(1/22),阴道后壁肌层癌组织检出率50%(11/22),直肠系膜有癌率63.64%(14/22).传统组21例术后2年内局部复发率为23.67%(5/21),直肠系膜有癌率38.10%(8/21).结论:TME加阴道切除能降低女性Dukes B-C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
作者:沈达明;张益军;朱捷;黄春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巨大混合痔手术切除难度大,开放性手术术后创面大,愈合时间长,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998年7月至2000年12月,我科采用外剥内扎加Ⅰ期缝合治疗巨大混合痔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军席;郭澎;张维平;颜廷忠;房志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