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乔乔;宋玥;龙颖;张洁清;宋红林;赵冰冰
目的:分析FKBP12和FKBP5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KBP12和FKBP52在60例HCC组织、60例癌旁组织、10例肝血管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HCC组织、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FKBP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0.0%、20.0%和40.0%,FKBP1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均约0.05)。在HCC组织、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FKBP5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26.7%、40.0%和20.0%,F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均约0.05),与肝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FKBP12和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FKBP1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合并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关系(P均跃0.05),而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血清中AFP的水平有关(P均约0.05)。F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合并肝硬化和血清中AFP的水平无明显关系(P均跃0.05),而与病理分级、乙肝病毒感染有关(P均约0.05)。结论 FKBP12和FKBP52的高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KBP12可能参与HCC癌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过程,并且可能与HCC患者血清中AFP水平的升高有关;FKBP52可能参与HCC的分化过程,并且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李传伟;王雪迪;张智;李东东;余国堂;徐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RX2和AKR1B10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9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正常对照组(30只),用DEN/CCl4/乙醇诱发小鼠肝癌。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和第20周5个时点处死小鼠,观察其肝脏病理组织的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的第4周见肝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肝脏呈炎症病变;第8周见肝组织炎症病变加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第12周见肝组织呈不典型增生;第16周有典型假小叶形成;第20周可见典型的小鼠肝癌病理改变。②化学诱癌的第4周至第20周实验组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两者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至第20周肝癌形成时,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前各时间点(P<0.05)。③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 mRNA和AKR1B10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5)。结论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和AKR1B10的高表达是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的早期事件,PRX2和AKR1B10可能在化学诱发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和促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雪;谢裕安;杨帆;骆敏;赵文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妇科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监测病情及评估预后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子宫内膜癌常用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rbonate antigen125,CA125)及新的肿瘤标志物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慧儒;王焕妮(综述);莫凌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手术、放化疗作为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虽有一定疗效,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的方法,对放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总结中医药疗法在癌症放化疗不良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钱钱;杨丽娜(综述);宋洪涛(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作者:齐鲁楠(摘译);向邦德(审校);Chen YY;Chen ZH;Bai T;Xiang BD;Qin X;Xiao KY;Peng MH;Liu ZM;Liu TW;Li S;Han ZG;Mo ZN;Santella RM;Winkler CA;O'Brien SJ;Peng T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劳永聪(综述);江锦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侧颅底区域解剖关系繁杂,侧颅底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早期诊断特别是早期隐匿病灶的诊断较困难。但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和影像学诊断技术等的发展,其诊断及手术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孙毅(综述);莫立根(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卵巢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以免疫治疗为主的生物治疗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卵巢癌的方法。肿瘤睾丸抗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或治疗靶标,是当前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多项研究表明,肿瘤睾丸抗原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综述目前在卵巢癌中研究较为广泛的3种肿瘤睾丸抗原(cancer testis antigen,CTA)NY-ESO-1、精子蛋白17(sperm protein 17,Sp17)和精子相关抗原9(sperm associated antigen 9,SPAG9)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敬红;昌晓红;崔恒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治疗前瘤灶、复发瘤及放疗后非复发瘤的MR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差异,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鼻咽癌及其复发瘤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ADC诊断阈值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鼻咽癌治疗前患者(初诊组)103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复发组)39例和放疗后非复发患者(非复发组)51例,分别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序列(b=0、800 mm2/s)扫描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ADC值的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对3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鼻咽癌初诊组和复发组的ADC诊断阈值,分别计算其诊断鼻咽癌治疗前瘤灶、放疗后鼻咽部复发瘤和放疗后非复发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约登指数,比较二者ADC诊断阈值的诊断效能。结果非复发组与初诊组、复发组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约0.05);复发组与初诊组患者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采用常规MRI检查诊断鼻咽癌复发瘤时,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和74.5%;取0.851×10-3 mm2/s作为初诊组的ADC诊断阈值时,其对治疗前瘤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8.0%、94.9%和0.929,对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76.9%、98.0%和0.749;取0.887×10-3 mm2/s作为复发组ADC诊断阈值时,其对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2%、94.1%和0.813。采用Z检验对3种检查法诊断鼻咽癌复发瘤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显示其中MR DWI复发组ADC诊断阈值对鼻咽癌复发瘤的诊断效能高(Z=2.044,P=0.041)。结论 DWI有助于鼻咽癌及其复发瘤的检出及诊断,且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通过鼻咽癌复发组获得的ADC诊断阈值较通过鼻咽癌初诊组获得的ADC诊断阈值对复发瘤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王琛;苏丹柯;刘丽东;谢东;刘宇;刘思远;黄伟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科技文稿中出现许多外文字符,它们有的是正体,有的是斜体。正体和斜体外文字符各有其特定含义和用法,切不可混淆使用,现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则,把生物医学文稿中须写成斜体的外文字符归纳为以下几类。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和紫杉醇分别联合顺铂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SCLC患者72例,均为经一线EP方案化疗后肿瘤进展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IP组)与紫杉醇联合顺铂二线治疗(TP组),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IP组和TP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2.8%(19/36)和44.4%(16/36),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1%(31/36)和80.6%(29/36),分别比较两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跃0.05);IP组和TP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6.1%、27.8%和27.8%、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9个月(P均跃0.05);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跃0.05)。结论伊立替康和紫杉醇分别联合顺铂二线治疗SCLC的疗效相当,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近似。
作者:鞠文翠;王牧民;罗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高危人群中诊断约2 cm HCC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进行B超筛查,其中对约2 cm肝占位的77例患者86个病灶行CEUS和增强CT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E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CEUS与CECT检查诊断约2 cm 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EUS和CECT在诊断约2 cm 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0%、88.6%、84.9%和76.2%、90.9%、83.7%,分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对CECT检查不能确定的2个病灶显示出典型的HCC增强模式,终该2个病灶经病理诊断为HCC。结论对于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CEUS在诊断约2 cm HCC的效能上与CECT检查一致;CEUS对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的随访及部分可疑病灶的诊断较CECT检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卢景宁;彭民浩;肖开银;彭涛;彭金波;杨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MA)患者的代谢指标,探讨脂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68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内膜癌组)和同期61例正常子宫内膜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检测两组的血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血清胰岛素( 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子宫内膜腺癌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内膜癌组的各项血脂指标、FINS和HOMA-I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约0.05);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FINS、HOMA-IR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体质指数、腰围、TG、FINS和HOMA-IR与EMA的发生密切相关。FINS、TG升高和存在HOMA-IR可作为子宫内膜腺癌的预测因子。
作者:陈海燕;谢承宏;宋红林;张洁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材料(资料或对象)与方法让读者在同等条件下可重复出该结果,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特征。其撰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紧扣主题;②科学、真实;③典型、新颖;榆符合伦理学原则。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治疗得到较快发展,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复发率仍然较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被认为与HCC发生、发展及复发的关系密切,可能参与第二次致癌过程。目前抗病毒治疗在HCC的治疗中已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志刚;黄超源(综述);连芳;赵荫农;邬国斌(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病毒系统介导的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中的过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PCR扩增LKB1克隆质粒获得全长cDNA,将LKB1 cDNA链接到慢病毒载体pWPI,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LKB1/pWPI。通过与包装质粒pCMV-Dr8.74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包装成功后的病毒液感染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以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EC-1A细胞中LKB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扩增LKB1全长cDNA和构建LKB1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KB1/pWPI。转染包装293T细胞后能产生慢病毒颗粒并能有效感染靶细胞HEC-1A。转染后HEC-1A-LKB1-pWPI细胞中LKB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亲本细胞和空白对照细胞(P约0.01)。结论成功构建携带LKB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病毒后能有效地感染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为进一步探讨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效应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乔乔;宋玥;龙颖;张洁清;宋红林;赵冰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动态检测裸鼠铂类耐药模型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在铂类耐药形成过程的变化,分析卵巢癌患者DNA-PKc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NA-PKcs mRNA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卵巢癌患者DNA-PKcs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临床因素及DNA-PKcs的表达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卵巢癌预后相关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裸鼠体内铂类耐药移植瘤DNA-PKcs的表达显著低于铂类敏感对照(P=0.003),铂类敏感细胞在获得性耐药形成过程中DNA-PKcs的表达逐渐下降,耐药细胞产生以后,DNA-PKcs基因的表达始终在较低的水平。Pearson分析表明DNA-PKcs的表达与患者对铂类药物初始治疗的反应和铂类耐药的产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FIGO分期越早、无术后残余病灶、对铂类初次治疗有效、铂类治疗敏感、DNA-PKcs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约0.05)。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纳入影响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铂类初始治疗反应(P=0.047)和铂类耐药产生(P=0.047),铂类药物治疗完全有效和部分有效患者的DNA-PKcs表达量显著高于肿瘤无消退和肿瘤增长的两组患者(P=0.000),铂类敏感患者DNA-PKcs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铂类耐药患者(P=0.000)。结论 DNA-PKcs的表达下降与铂类耐药形成相关,可能作为判断卵巢癌铂类耐药产生的潜在标志分子。
作者:石丽君;李梦迪;李力;王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放疗、化疗。试验组患者采用BSD2000热疗与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率以及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17/30)。对两组患者进行6~12个月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和50.0%(15/30),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毒副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SD2000热疗联合放疗、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近期疗效,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扩大病例观察。
作者:温本;谢美强;郑文滔;苏华臣;刘楚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制订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无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循证护理有利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减轻术前焦虑,减少术后不适和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胡煌鹤;吴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上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开展,将腹腔镜手术系统应用于临床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莫显伟;阳扬;赖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