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目的:观察负载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活化TCR基因转染记忆性T细胞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耐药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1例EGFR-TKI耐药性晚期NSCLC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联合治疗组21例,化疗前两天抽取患者外周血液进行DC活化T细胞增殖,化疗后14 d静脉回输该细胞,以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d1。每3周重复1次。化疗组20例,以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d1;顺铂75 mg/m2,静脉滴注,d1。每3周重复1次。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液中CD3+、CD4+、CD8+、CD4+/CD8+、CD95+和CD122+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约0.05)。联合治疗组和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0.00%(P>0.0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9%和60.00%(P<0.05)。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联合治疗组为7.1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的3.7个月(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KPS评分改善率为85.71%,高于化疗组45.0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和疲乏的发生率分别为46.6%、52.4%和23.8%,明显低于化疗组的75.0%、90.0%和65.0%(P<0.05)。结论负载抗原DC活化TCR基因转染记忆性T细胞联合培美曲塞、顺铂治疗EGFR-TKI耐药性晚期NSCLC的疗效较好,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减低化疗毒副反应,安全性较好。
作者:江冠铭;袁领勤;贾筠;林顺欢;蔡彦敏;刘淳;吴依芬;王在国;黄树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肿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习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该学科知识量大、更新快、内容繁杂、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较被动和学习兴趣不大等问题,通过引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检验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作者:陈艳华;陈铃;江宗蔚;陆一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和紫杉醇分别联合顺铂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SCLC患者72例,均为经一线EP方案化疗后肿瘤进展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伊立替康联合顺铂二线治疗(IP组)与紫杉醇联合顺铂二线治疗(TP组),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 IP组和TP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52.8%(19/36)和44.4%(16/36),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1%(31/36)和80.6%(29/36),分别比较两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跃0.05);IP组和TP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6.1%、27.8%和27.8%、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9个月(P均跃0.05);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跃0.05)。结论伊立替康和紫杉醇分别联合顺铂二线治疗SCLC的疗效相当,两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近似。
作者:鞠文翠;王牧民;罗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慢病毒系统介导的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中的过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PCR扩增LKB1克隆质粒获得全长cDNA,将LKB1 cDNA链接到慢病毒载体pWPI,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LKB1/pWPI。通过与包装质粒pCMV-Dr8.74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包装成功后的病毒液感染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以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HEC-1A细胞中LKB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扩增LKB1全长cDNA和构建LKB1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KB1/pWPI。转染包装293T细胞后能产生慢病毒颗粒并能有效感染靶细胞HEC-1A。转染后HEC-1A-LKB1-pWPI细胞中LKB1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亲本细胞和空白对照细胞(P约0.01)。结论成功构建携带LKB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病毒后能有效地感染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为进一步探讨LKB1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效应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乔乔;宋玥;龙颖;张洁清;宋红林;赵冰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容易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感染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PICC的并发症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劳永聪(综述);江锦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简称绒癌)是能通过化疗治愈的首个妇科实体肿瘤,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仍有20%的患者化疗后发生耐药达不到治愈的效果。化疗耐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包括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由于肿瘤细胞的遗传性和生化特性的变化较为复杂,化疗造成的初损伤到癌细胞耐药之间存在复杂的调控系统,是多基因、多信号通路和多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同的个体产生耐药的机制不同,绒癌患者耐药后再进行个体化治疗是佳的治疗模式。
作者:赵静;向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治疗前瘤灶、复发瘤及放疗后非复发瘤的MR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差异,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鼻咽癌及其复发瘤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ADC诊断阈值对鼻咽癌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鼻咽癌治疗前患者(初诊组)103例、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复发组)39例和放疗后非复发患者(非复发组)51例,分别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序列(b=0、800 mm2/s)扫描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ADC值的差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对3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鼻咽癌初诊组和复发组的ADC诊断阈值,分别计算其诊断鼻咽癌治疗前瘤灶、放疗后鼻咽部复发瘤和放疗后非复发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约登指数,比较二者ADC诊断阈值的诊断效能。结果非复发组与初诊组、复发组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约0.05);复发组与初诊组患者AD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采用常规MRI检查诊断鼻咽癌复发瘤时,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和74.5%;取0.851×10-3 mm2/s作为初诊组的ADC诊断阈值时,其对治疗前瘤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8.0%、94.9%和0.929,对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76.9%、98.0%和0.749;取0.887×10-3 mm2/s作为复发组ADC诊断阈值时,其对复发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2%、94.1%和0.813。采用Z检验对3种检查法诊断鼻咽癌复发瘤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显示其中MR DWI复发组ADC诊断阈值对鼻咽癌复发瘤的诊断效能高(Z=2.044,P=0.041)。结论 DWI有助于鼻咽癌及其复发瘤的检出及诊断,且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通过鼻咽癌复发组获得的ADC诊断阈值较通过鼻咽癌初诊组获得的ADC诊断阈值对复发瘤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王琛;苏丹柯;刘丽东;谢东;刘宇;刘思远;黄伟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RX2和AKR1B10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9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正常对照组(30只),用DEN/CCl4/乙醇诱发小鼠肝癌。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和第20周5个时点处死小鼠,观察其肝脏病理组织的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的第4周见肝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肝脏呈炎症病变;第8周见肝组织炎症病变加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第12周见肝组织呈不典型增生;第16周有典型假小叶形成;第20周可见典型的小鼠肝癌病理改变。②化学诱癌的第4周至第20周实验组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两者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至第20周肝癌形成时,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前各时间点(P<0.05)。③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 mRNA和AKR1B10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5)。结论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和AKR1B10的高表达是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的早期事件,PRX2和AKR1B10可能在化学诱发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和促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雪;谢裕安;杨帆;骆敏;赵文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刊严格遵守国家标准GB 3358-93《统计学术语》的有关规定。为此,请作者书写统计学符号时注意以下要求: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不用大写x,也不用Mean或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 ,不用SD;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不用SE;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v;⑨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⑩概率用英文大写P;以上符号x、s、sx、t、F、χ2、r、v、n、P均为斜体。请作者注意遵照执行。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传统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和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肿瘤内科美国综合肿瘤网络中心(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实践指南(简称NCCN指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采用LBL和CBL对56名肿瘤学研究生进行NCCN指南教学,通过试卷考核及调查问卷,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CBL组学生的基础理论成绩和临床应用成绩均优于LBL组(P=0.02,P=0.03),学生对CBL评价更高(P<0.05)。结论 CBL在肿瘤内科NCCN指南教学中的效果优于LBL。
作者:赵文华;周韶璋;宋向群;曾爱屏;于起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多种遗传学因素与环境致病因素均可导致HCC的发生,并有地域的差异性。例如在日本及欧美国家,70%以上的HCC发生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和高摄入酒精有关;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大约80%以上的HCC与该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高感染率以及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高暴露密切相关。
作者:齐鲁楠(摘译);向邦德(审校);Chen YY;Chen ZH;Bai T;Xiang BD;Qin X;Xiao KY;Peng MH;Liu ZM;Liu TW;Li S;Han ZG;Mo ZN;Santella RM;Winkler CA;O'Brien SJ;Peng T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高危人群中诊断约2 cm HCC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进行B超筛查,其中对约2 cm肝占位的77例患者86个病灶行CEUS和增强CT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ECT)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CEUS与CECT检查诊断约2 cm 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CEUS和CECT在诊断约2 cm 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1.0%、88.6%、84.9%和76.2%、90.9%、83.7%,分别比较两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对CECT检查不能确定的2个病灶显示出典型的HCC增强模式,终该2个病灶经病理诊断为HCC。结论对于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CEUS在诊断约2 cm HCC的效能上与CECT检查一致;CEUS对乙肝相关HCC高危人群的随访及部分可疑病灶的诊断较CECT检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作者:卢景宁;彭民浩;肖开银;彭涛;彭金波;杨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间质组织中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蛋白CD3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de actin,α-SMA)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鼻咽癌间质组织(鼻咽癌组)和20例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对照组)中CD34和α-SM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中CD34仅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33%(7/75),在纤维母细胞中无表达;而对照组中CD34不仅在纤维母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小血管中也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5.00%(17/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542,P<0.01)。鼻咽癌组α-SMA的阳性表达率为81.33%(61/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3, P<0.01);对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鼻咽癌患者α-SMA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α-SM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均>0.05),而与鼻咽癌临床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与鼻咽黏膜慢性炎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相比,鼻咽癌间质组织中纤维母细胞发生表型改变,表现为CD34的表达缺失和α-SMA高表达。α-SMA与鼻咽癌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党阳;莫立根;罗元;张堃;孙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侧颅底区域解剖关系繁杂,侧颅底肿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早期诊断特别是早期隐匿病灶的诊断较困难。但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和影像学诊断技术等的发展,其诊断及手术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孙毅(综述);莫立根(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FKBP12和FKBP5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H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KBP12和FKBP52在60例HCC组织、60例癌旁组织、10例肝血管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在HCC组织、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FKBP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0.0%、20.0%和40.0%,FKBP1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均约0.05)。在HCC组织、癌旁组织、肝血管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FKBP5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26.7%、40.0%和20.0%,F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均约0.05),与肝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FKBP12和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FKBP1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合并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关系(P均跃0.05),而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和血清中AFP的水平有关(P均约0.05)。FKBP5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合并肝硬化和血清中AFP的水平无明显关系(P均跃0.05),而与病理分级、乙肝病毒感染有关(P均约0.05)。结论 FKBP12和FKBP52的高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KBP12可能参与HCC癌细胞的增殖以及分化过程,并且可能与HCC患者血清中AFP水平的升高有关;FKBP52可能参与HCC的分化过程,并且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作者:李传伟;王雪迪;张智;李东东;余国堂;徐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拔管延迟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706例在全麻下实施肺癌肺叶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检查、术中和术后管理等相关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方法分析,筛选导致患者术后拔管延迟的相关因素。将706例分为正常拔管组655例和拔管延迟组5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以及拔管延迟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拔管延迟发生率为7.2%(51/706)。拔管延迟组和正常拔管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8/51)和15.6%(102/655),拔管延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延迟组和正常拔管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7.5±6.2)d和(14.1±7.3)d,拔管延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正常拔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拔管延迟有5个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1.511,P=0.046);年龄跃60岁(OR=6.568,P<0.001);单肺通气时间过长(OR=1.268, P=0.047);尿量约17 ml/h(OR=1.456,P=0.032);术前肺功能异常(OR=1.579,P=0.033)。结论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拔管延迟将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发生拔管延迟主要与患者术前肺功能较差、老年、男性患者、尿量及单肺通气时间长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相关。
作者:贺盛;潘灵辉;林飞;葛万运;戴惠军;李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探索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的生物学通路及SNP位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GSE13813芯片数据中筛选出初次术后经铂类和紫杉醇类联合化疗的73例患者,其中22例为化疗耐药,51例为化疗敏感。采用PLINK软件进行等位基因关联检验分析,对差异表达的SNP位点(P<0.05)采用WebGestalt在线工具和DAVID进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并筛选与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的共同通路。利用SciMiner工具检索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研究相关基因,并用上述方法进行通路分析以交叉验证。后对通路涉及的SNP及其连锁位点采用Snpfunc网站进行功能预计。结果敏感组和耐药组共有4978个差异表达的SNP位点。通路分析显示黏附分子、钙离子信号和ErbB 信号途径与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其中ErbB 信号在文献挖掘通路分析中得到交叉验证。11个连锁SNP可通过异常剪接、编码非同义氨基酸等方式改变基因功能,从而影响通路在上皮性卵巢癌联合化疗中的作用。结论通过基因通路富集方法找到3个与上皮性卵巢癌多药耐药相关的通路及一批可能影响通路的功能性SNP位点。检测这些位点有助于预测上皮性卵巢癌联合化疗的反应。
作者:蔡祖艾;王琪;张玮;李力;尹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本院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状况,以评估临床肿瘤学专业医师对G-CSF 使用的规范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接受化疗的恶性实体瘤和淋巴瘤住院患者进行调查,记录个人信息、化疗情况及使用G-CSF的情况,参照G-CSF使用指南,评估其使用的合理性。结果对171例化疗患者980次化疗进行调查,其中预防性使用G-CSF中,有129次使用与指南推荐相符(规范使用),有14次使用指南未推荐(使用过度)。181次有使用指征而未预防性使用(使用不足)。在治疗性使用G-CSF中,有高达428次(43.7%)的使用属于使用过度。结论目前本院绝大部分患者的G-CSF使用与指南推荐不符,临床实践与指南推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临床肿瘤学专业医师要提高对G-CSF使用规范的认识,以促进G-CSF的规范、合理使用。
作者:顾玉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程序,检索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制订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术后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无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循证护理有利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减轻术前焦虑,减少术后不适和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胡煌鹤;吴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动态检测裸鼠铂类耐药模型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在铂类耐药形成过程的变化,分析卵巢癌患者DNA-PKc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NA-PKcs mRNA的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卵巢癌患者DNA-PKcs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临床因素及DNA-PKcs的表达对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卵巢癌预后相关因素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裸鼠体内铂类耐药移植瘤DNA-PKcs的表达显著低于铂类敏感对照(P=0.003),铂类敏感细胞在获得性耐药形成过程中DNA-PKcs的表达逐渐下降,耐药细胞产生以后,DNA-PKcs基因的表达始终在较低的水平。Pearson分析表明DNA-PKcs的表达与患者对铂类药物初始治疗的反应和铂类耐药的产生呈显著负相关(P=0.0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FIGO分期越早、无术后残余病灶、对铂类初次治疗有效、铂类治疗敏感、DNA-PKcs高表达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约0.05)。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纳入影响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铂类初始治疗反应(P=0.047)和铂类耐药产生(P=0.047),铂类药物治疗完全有效和部分有效患者的DNA-PKcs表达量显著高于肿瘤无消退和肿瘤增长的两组患者(P=0.000),铂类敏感患者DNA-PKcs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铂类耐药患者(P=0.000)。结论 DNA-PKcs的表达下降与铂类耐药形成相关,可能作为判断卵巢癌铂类耐药产生的潜在标志分子。
作者:石丽君;李梦迪;李力;王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