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被移动尸体上提取检验嫌疑人DNA的方法探讨

伊海;李呈核

关键词:法医物证学, 移动尸体, DNA检验
摘要:在凶杀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为了掩饰犯罪行为而隐藏尸体.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 [1]可分析出犯罪分子移动尸体的方式、动作,从而对嫌疑人接触尸体的部位进行检验,得到嫌疑人的DNA.笔者在工作中遇到2起凶杀案件,均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分析出移动尸体的动作,从而检验出嫌疑人的DNA.
中国法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二代测序的混合检材精细化分型研究

    目的 基于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混合检材精细化STR分型,并评估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性侵案件中3例混合检材及其比对样本,采用M48磁珠提取纯化试剂盒提取样本DNA,使用ForenSeqTMDNA Signature Prep试剂盒制备文库,MiSeq FGx平台进行测序,ForenSeqTMUniversal Analysis v1.2.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STR序列多态分型与长度多态分型进行比较.结果 对3例混合检材STR分型进行拆分,在D3S1358、D13S317与D9S1122基因座发现存在同一长度多态等位基因包含两个个体的序列多态等位基因的情况.结论 二代测序技术可对混合检材进行精细鉴别,为混合分型数据拆分提供更多线索和依据.

    作者:饶旼;赵鹏;张驰;武波;孙启凡;庞敬博;季安全;王乐;聂胜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性交致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死亡1例

    1 简要案情尹某,女,41岁.某日下午6时,在与同村宋某性交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死亡.尸表检验左、右季肋区各见11cm×5cm、7cm×5cm片状皮肤青紫,切开见皮下出血,深达肌层,体表未见其他损伤.尸体解剖脑组织轻度肿胀,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右侧为重,左颞顶部、右额颞部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部蛛网膜池、脚间窝和双侧小脑扁桃体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积血.脑底动脉环未见异常.肝右叶膈面见9.5cm长冠状走行浅表挫裂创,腹腔积血约300mL.

    作者:刘育洛;黄雯;黄伟胜;罗桑旦增;周亦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30个中低突变Y-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的建立

    目的 建立30个中低突变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六色荧光标记技术,选择 30个中低突变率、中高多态性的Y-STR基因座自行设计引物,进行复合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检测该体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和耐受性,并观察其在混合检材的分型情况.结果 采用本体系,分型结果准确稳定、特异性好、耐受性强,灵敏度达0.0625ng,混合检材在1:4的比例下,可获准确分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30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分型结果良好,对于中国人群的法医Y-STR数据库建设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微微;郝宏蕾;王怀锋;刘冰;梅兴林;周翔;苏艳佳;任文彦;傅燕芳;郑小婷;吕德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owerPlex?21体系基因座等位基因丢失2例

    1 案例资料1.1 样本来源全部样本来源于2013年~2015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受理的亲子鉴定案例,共6 70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EDTA抗凝血2mL、头发、羊水等用于鉴定分析.

    作者:兰菲菲;陈延冰;丁红珂;梁杰;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饿死1例分析

    1 案例资料某年7月25日,营口市某刑警大队接到报案称:张某饿死于家中.民警到达派出所后了解到:死者张某33岁,精神不正常,无独自生活能力,常年被圈养于家中.尸表检验女性尸体,身长162cm.发育正常,极度消瘦.头面部及胸腹部尸绿形成.尸斑浅淡,分布于肩背部、臀部及四肢背侧,压之不褪色.尸僵全部缓解.头皮表面未见异常.双眼球睑结膜苍白,未见出血点,角膜轻度混浊,双瞳孔等大正圆,左、右直径均为0.7cm.鼻骨居中,未触及骨折.双侧乳房基本消失,胸廓肋骨印迹明显,腹部凹陷、舟状腹,胸腹部皮肤表面未见异常.外阴萎缩,阴毛稀疏.双上肢前臂上段内侧皮肤青紫变色,大小3.5cm×1.5cm.左前臂上段外侧皮肤青紫变色,大小5cm×2cm.左手掌拇指侧皮肤青紫变色,大小4cm×1.5cm.左手拇指皮肤青紫变色,大小2.5cm×1.5cm.右手掌拇指侧皮肤青紫变色,大小5cm×1.5cm.双手指端青紫色.骶尾部及肛门周围压疮形成,大小12cm×10cm,局部溃烂.左小腿上段前侧皮肤紫黑色,大小7cm×6cm.左小腿中段前外侧陈旧性青紫变色,大小16cm×7cm.右小腿膝关节下、小腿前侧多处皮肤青紫变色,大一处大小为3.5cm×3.5cm.右小腿上段外侧片状皮肤青紫变色,大小3.5cm×1.5cm.四肢未见骨折.切开左小腿中段前外侧可见在皮肤暗紫红变色区相应部位皮下脂肪片状出血.(图1)

    作者:曹志鹏;官大威;李如波;田美慧;薛嘉嘉;肖莹;贾宇晴;王天琦;朱宝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人体内血醇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饮酒后人体内血醇浓度(BA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立 BAC代谢的数学模型.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内标曲线法测量酒后人体内的BAC,利用SPSS20.0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女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9.54mg/100mL/h,男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12.19mg/100mL/h,女性消除速率小于男性,并且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中等相关,与体重强相关,与年龄无关.通过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BAC,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60mg/100mL,其次利用决策树分析数据,其MAE为9.99mg/100mL.结论 饮酒后人体内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体重有关,通过时间、饮酒量、性别、体重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推断BAC.

    作者:金君;戴家佳;杜彦斌;张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宁波甬江水域夏冬季节溺死兔内脏硅藻16SrDNA的鉴定

    目的 采用PCR法检测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宁波甬江水域溺死家兔内脏组织中硅藻16SrDNA,评估其在夏季7月和冬季12月溺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分别选取30只大白兔,总计6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溺死组(n=10)、死后入水组(n=10)、空气栓塞组(n=10).各组分别提取心、肝、肺、肾组织,应用PCR技术检测上述兔内脏硅藻16SrDNA.结果 与死后入水组比较,夏季7月兔溺死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而冬季12月溺死组仅心、肺组织中检见硅藻16SrDNA,与死后入水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夏季7月溺死兔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明显高于冬季季12月溺死兔组(P<0.05);夏季7月和冬季12月空气栓塞组心、肝、肺、肾组织中硅藻16SrDNA均未检出.结论 宁波甬江水域夏季溺死兔中硅藻16SrDNA检出率高,PCR技术可用于溺死诊断;而冬季硅藻16SrDNA检出率低,运用该技术诊断溺死应慎重.

    作者:傅润熹;应捷;邢景军;蒋雯雯;林荣;余荣军;庞宏兵;韦登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联合应用常染色体、X染色体亲权鉴定完全性葡萄胎1例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16年4月8日,甘肃某县马某在家门口将章某诱骗至其家中强奸.一月后,章某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前往妇幼保健院治疗,经医院确诊为完全性葡萄胎,行葡萄胎清宫术治愈后出院,清宫产物送实验室进行DNA亲缘分析检验.

    作者:陶晓岚;刘贤海;雷亮;聂笑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于特征轮廓线的三维颅骨配准方法

    目的 针对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和分辨率上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颅骨配准方法.方法 首先,提取三维颅骨模型的眼眶、鼻框、颞骨、上颌骨以及下颌骨等轮廓线;然后,根据轮廓线的长度以及轮廓间的短距离判断轮廓线的类型,并建立两个待配准颅骨在轮廓线上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颅骨的粗配准;后,通过添加权值的方式来改进迭代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并采用该改进的ICP算法实现颅骨的细配准,从而达到两个颅骨精确配准的目的.结果 通过将一个未知颅骨与颅骨数据库中的300个颅骨的配准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可以实现三维颅骨模型的精确配准,并在细配准阶段取得了较高的配准精度和收敛速度.结论 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是一种快速、高精度的三维颅骨模型配准方法.

    作者:赵夫群;耿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分段富集法在2例接触DNA检验中的应用及分析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案例1 2016年1月初,一乡镇金店被犯罪嫌疑人蒙面抢劫,抢走贵重金项链几十条后砸门逃脱.犯罪嫌疑人携带的一根链条锁被金店保安抢夺后遗留在现场.案例2 2016年4月初,司机盛某失踪.一周后发现盛某被犯罪嫌疑人用自带的钢丝绳勒颈后倒立于一荒废窨井下.

    作者:高林林;常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抗人SMCY抗原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SMCY抗原的方法.方法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双抗体夹心检测法,在金标垫上包被胶体金标记的SMCY兔多抗,制成胶体金试纸条,用于检测12份猪、牛、狗、鸡和小鼠等动物血清以及50份人血清.结果 制作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人和常见动物血清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能够区分男女血清.结论 该方法可尝试用于鉴别男女血清,并具有一定种属特异性,其为法医学快速鉴别人类样本性别提供了研究方向.

    作者:安志远;周怀谷;王建霞;冯晓燕;赵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致死性心脏压塞38例法医病理学分析

    目的 探讨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要点.方法 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完成的38例心脏压塞致死案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致死性心脏压塞好发于男性(71.1%),平均年龄44岁;直接死因血性积液34例,非血性4例;根本死因以疾病多见(73.7%),主要为夹层动脉瘤、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75%;涉及医疗行为30例(78.9%),26例无医疗过错(86.7%);疾病致死案件涉及伤病关系15例(39.5%).结论 掌握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路径是准确完成该类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基本要求.

    作者:龚道银;陈雪凌;曹甲甲;曹玥;陈鲜;马跃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从被移动尸体上提取检验嫌疑人DNA的方法探讨

    在凶杀案件中,犯罪分子往往为了掩饰犯罪行为而隐藏尸体.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 [1]可分析出犯罪分子移动尸体的方式、动作,从而对嫌疑人接触尸体的部位进行检验,得到嫌疑人的DNA.笔者在工作中遇到2起凶杀案件,均通过尸体的体位状态分析出移动尸体的动作,从而检验出嫌疑人的DNA.

    作者:伊海;李呈核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ircRNA应用于体液斑鉴定的技术可行性研究

    目的 利用circRNA检测技术,探索circRNA分子应用于体液斑迹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三种体液斑迹样本,以Qiagen RNeasy Micro试剂盒提取总RNA,经RNase R消化后得到circRNA,进行逆转录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 结果 制备的体液斑迹样本均可检测到circRNA分子,提示circRNA普遍存在于法医常见体液斑迹中,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结论 circRNA的检测可与现有DNA检测技术兼容,利用其组织特异性,可成为体液斑迹鉴定的新标记,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赵禾苗;林清峦;陈静;李万水;王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下肢关节活动度评定原则

    本文对《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有关下肢致残残损评定原则进行研究.介绍了GEPI下肢评定中活动度评定的理念,并对活动度检查和评定过程进行了说明.为完善我国的伤残评定体系提供借鉴.

    作者:杨天潼;于丽丽;项剑;向思阳;狄胜利;郭兆明;王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疗损害鉴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7年底发布的《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司法解释规定了新的鉴定规则:确定了医疗损害专门性问题鉴定的概念及内容,取鉴定申请替代患方举证能力的不足,规定了新的鉴定人资格要求,明确了医疗过错判定的要求;明确了因果关系分级要求;明确了医疗损害鉴定的程序要求等.但仍然保留了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模式.新的规定给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鉴定人资格、专家辅助人意见可以成为定案依据的规定,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法医开展医疗损害鉴定.笔者由此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医疗鉴定要回归科学性、公益性、规范性;②医疗损害鉴定回归同行评议是必然趋势;③应当建立统一的临床医学鉴定专家库;④应当研究医疗损害鉴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作者:刘鑫;马千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死后伤软组织出血成因分析

    1 案例资料案例1 某年6月7日,垃圾场作业工发现运来的垃圾中混有赤祼女尸一具.尸体检验情况:颈部数处新月形或小片状表面剥脱、皮下出血,生活反应明显,右颈部肌肉小片状出血.尸体全身广泛表皮剥脱,生活反应不明显.左右后肋多发骨折,左侧胸壁广泛出血、淤血(图1),未见血凝块,右侧胸壁肋骨骨折处内侧局部小片状出血,外侧出血不明显(考虑原始左侧卧位).胸廓出血部位组织学检验未见血栓形成.死者系被他人掐颈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死者胸部无外伤,分析认为肋骨骨折与胸壁出血系死后7小时尸体被装运,垃圾车挤压、运输时形成.破案证实,案犯于6月6日20时掐死死者,抛尸于垃圾房.

    作者:胡云星;汤捷衡;林文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利用体视数码显微镜观察分离型舌骨1例

    1 案例资料1.1 案例来源韩某,男,59岁,尸体被发现浮于重庆某区水塘内,高度腐败,解剖中发现左侧舌骨大角与舌骨体连接处不连续、可活动,疑似骨折.因高度腐败颈部皮肤及肌肉等软组织难以认定是否有损伤、出血.经硅藻等检验分析死因为溺死.

    作者:牛鑫;杨鹏飞;王志丽;向禄先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生物检材中乌头碱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生物检材(血液、尿液、胃内容物)乌头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方法 样品采用乙腈沉淀处理.色谱柱为UPLC C18(2.1mm×5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柱温40℃.采用ESI离子源,MRM模式检测.结果 乌头碱在血液0.5~500ng/mL,尿液1~10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乌头碱方法回收率在91.3%~110.2%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2.8%~83.5%之间;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4%.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生物检材中乌头碱.

    作者:张园;陈波;张美玲;赵海芹;林琳;林丹;王贤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多种判定方法在半同胞姐妹关系鉴定中的综合应用

    目的 探讨综合运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半同胞姐妹关系的鉴定.方法 对案例中的甲、甲母、乙和乙母分别使用PowerPlex21试剂盒、AGCU Expressmarker 21+1试剂盒、Microreader 23sp-B试剂盒和AGCU X-19 STR试剂盒进行STR分型,根据STR分型结果分别利用ITO方法、判别函数法和IBS法进行半同胞关系鉴定.同时结合X-STR结果,进而综合判定是否为同父异母半同胞姐妹亲缘关系.结果 本案例中通过ITO 方法计算,HSI均在1.36×102~2.09×105之间,支持甲和乙为半同胞关系,判别函数同样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IBS法的结果也对此结果进行了验证.结论 对于同父异母的半同胞关系鉴定,综合应用多种判定方法分析可获得较为可靠的鉴定意见.

    作者:武红艳;张林;王克杰;樊爱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办:中国法医学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