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扁桃体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韦善文;孟立新;谭柳春;李建

关键词: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扁桃体部分切除术, 扁桃体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扁桃体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A组58例行扁桃体部分切除术+腺样体刮除术,B组76例行扁桃体完全切除术+腺样体刮除术,分别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恢复程度,术后并发出血,术后一周多导睡眠监测.结果: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均优于B组(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一周多导睡眠监测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扁桃体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应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共82例,胎盘均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止血带阻断子宫血流配合宫腔填塞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止血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感染率、子宫切除率、分娩结局等.结果: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率、子宫切除率、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能显著降低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此法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控制中央性前置胎盘术中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钟琳琳;唐卉;王素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的意义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的意义.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检测RA患者和对照组的CIMT和FMD.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血沉等与CIMT和FMD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的CIMT为(0.88±0.16) mm高于对照组的(0.72±0.13) mm(P <0.01);RA组的FMD为(6.52±3.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T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 =0.326,P<0.05).CIMT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506,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FMD将有助于发现RA患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蔡昱;朱尚勇;刘耀利;黄志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与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计划生育病区2008年5月至2013年8月剖宫产瘢痕妊娠手术治疗的2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每组病例中又根据超声测量妊娠包块大径线大小分为包块≤4 cm与包块>4 cm两亚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妊娠包块大小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无差异(P>0.05);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无差异,手术出血、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有差异,经腹腔镜手术出血更少(P<0.05),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更短(P<0.05).结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时经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

    作者:植枝福;覃桂荣;赵芳芳;钟莉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剂量131I治疗轻型甲亢的疗效观察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国际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甲状腺Ⅱ度以上肿大的甲亢患者,具有治疗简便、快速、治愈率高和复发率低等特点[1-4].而对于病情较轻、甲状腺不大或只有Ⅰ度肿大甲亢患者的治疗,多数医生倾向于内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以避免行131I治疗而造成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但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且疗程较长,也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对230例轻型甲亢患者给予小剂量131I治疗95例,抗甲状腺药物治疗135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邓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适于Panhandle PCR模板的贵阳腐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目的:探索适合作为锅柄聚合酶链反应(Panhandle PCR)模板的贵阳腐霉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氯化苄法、微波法、改良的SDS法提取贵阳腐霉基因组DNA,利用核酸蛋白检测仪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其纯度和浓度,并比较其作为Panhandle PCR模版的扩增效果.结果:氯化苄法、微波法、改良的SDS法均能提取到贵阳腐霉基因组DNA,氯化苄法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及含量较高.而且氯化苄法提取的基因组DNA扩增的条带专一,特异性强.结论:氯化苄法提取的贵阳腐霉基因组DNA适合作为Panhandle PCR的模板.

    作者:于声;段斯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PFNA钉与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PFNA钉与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分别采用PFNA钉(PFNA钉组)和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组)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43例,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病例手术及住院期间无死亡;43例患者均获得10~36个月术后随访,平均27.9个月.和锁定钢板组比较,PFNA钉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长度短,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负重时间早和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标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钉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优于锁定钢板,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作者:李晓;谭海涛;陆俭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颈癌术前PC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前P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颈癌Ib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确诊后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先予2个疗程PC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2周行宫颈癌根治术.比较观察组化疗前后宫颈癌肿块大小变化、两组术后切缘癌浸润及淋巴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肿块缩小的临床有效率达93.1%(27/29),对照组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30.76%,淋巴结转移率38.46%,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PC方案是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群欢;黄燕;蒋宋薇;黄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危重型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危重型患儿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重型、82例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筛选、然后用Logisti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经Logistic分析,颈抵抗、心率、血压、呼吸频率、随机血糖、剩余碱、血小板7个因素为手足口病重型患儿向危重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曲线下面积为0.975,灵敏度89.02%,特异度93.62%,一致率92.76%.结论:手足口病危重型模型可定量评估手足口病患儿进展为危重型的风险.

    作者:杜兴媛;王鹰;李艳;樊省廉;何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5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对52例DCM患者给予规范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对6MWT及UCG进行分析.结果: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后6MWT大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01),6MWT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01),LVEF值及FS值较治疗前增高(P<0.01及P<0.05),LVEDD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者规范化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明显改善,但DCM患者的大心脏不能缩小或逆转.

    作者:米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假劣男性性增强剂致严重低血糖36例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以低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男性性增强剂(壮阳药)中毒的急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综合分析我院急诊科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此类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36例均表现不同程度低血糖症状,包括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恶心,甚至惊厥、昏迷等,部分患者伴心悸、血压下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所有病例否认糖尿病病史及服用过降糖药,但都承认近期服用“壮阳药”,残留药物均检出不同浓度的“格列本脲”及“昔多芬”.其中死亡的1例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余35例经纠正低血糖、对症处理后治愈,无后遗症.结论:男性性增强剂多掺有降糖药物格列本脲.成年男性不明原因的昏厥除了积极排除心脑血管意外,应及时筛查血糖水平以早期诊治假冒“壮阳药”所致的低血糖.

    作者:刘华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脂肪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属于长链(有18~22个碳原子)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5个不饱和双键)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6个不饱和双键).PUFAs主要包括ω-3和ω-6两个系列,在分子结构中,距羧基远端的双键在倒数第三称为ω-3或n 3PUFAs.ω-3PUFAs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或深海鱼类,如沙丁鱼、青鱼和鲑鱼等.

    作者:廖佩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CT、MRI及TRUS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比较

    目的:探讨CT、MRI及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TRUS)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CT、MRI及TRUS 3种检查术前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完全符合的准确率.根据临床需要,进而将病理分期为T1和T2期的患者术前检查分期为T1或T2,病理分期为T3和T4期的患者术前检查分期为T3或T4均认定是准确的,定义为基本符合,统计3种检查基本符合的准确率.对3种检查完全和基本符合的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CT对T4期诊断的完全符合准确率为58.62%,与MRI及TRUS无明显差异;MRI术前T分期完全、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61.21%、79.39%,对T3~4期的准确率高于T1~2期;TRUS术前T分期完全、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64.06%、92.19%,对T3~4期基本符合的准确率高于T1~2期;TRUS基本符合的准确率显著高于MRI; MRI及TRUS对T1期诊断完全符合的比例均较低.结论:MRI及TRUS在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新辅助放疗时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3种检查均不能提供可靠的T分期诊断来确定是否可行局部切除术.

    作者:张小龙;高枫;唐卫中;刘小健;梁君林;黄仲奎;黄健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直接测定方法及其评价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一组不均一的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其漂浮密度(d)为1.006~1.063 kg/L.LDL中胆固醇酯、磷脂、蛋白质、甘油三酯(TG)和未酯化胆固醇含量分别约为38%、22%、21%、11%和8%.应用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可将LDL分为3种或更多亚组分.直径较小(<26 nm)密度较大(1.04~1.06 kg/L)的颗粒称为小而密LDL(small,dense LDL)或称B型LDL;直径较大(> 27 nm)密度较小(1.02~1.03 kg/L)的颗粒称为大而轻LDL (large,buoyant LDL)或A型LDL;介于两者之间的亚组分称中间型LDL[1,2].准确测定血清LDL-C值为临床血脂代谢紊乱等疾病风险的评估及监测具有重要意义[3].

    作者:杨德寨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rs3771333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

    目的:分析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Holliday Junction Recognition Protein,HJURP) rs3771333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检测rs3771333的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与146例HCC患者的TNM分期、癌栓形成等指征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亚组间匹配的混杂因素如性别等5个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在146例肝癌患者中,HJURP rs3771333位点的AA、AC和CC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9.2% (101/146)、29.5%(43/146)和1.3%(2/146).在使用性别等因素校正后,AC基因型在原发灶T1组中的频率高于T2~T4组中的频率(36.4% vs 23.8%),AC基因型在原发灶数目<3个组中的频率高于≥3个组中的频率(34.0% vs 1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JURP rs3771333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临床特征可能无相关性,该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疾病演变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作者:黄文锋;谢伟敏;王洪学;陆永奎;廖小莉;周文献;翟芸;周钢桥;张红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MSCT多期增强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UESL)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表现与手术病理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肝脏UESL6例的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3~54岁.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形态学表现及强化方式,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4例病灶单发,3例位于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右叶及左内叶;2例为多发病灶,1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右叶及左外叶.1例肿块肝内生长,包膜完整;其余5例不同程度向周围浸润性生长.CT平扫呈囊实性低密度肿块,2例伴出血呈混杂密度,1例灶周见钙化结节.动态增强多期扫描,静脉期强化达峰值3例;平衡期强化达峰值3例,瘤内可见多发病理血管,坏死区始终未见明显强化.镜下病理显示肿瘤组织主要由原始胚胎性间叶细胞组成,组织成分多样且各成分比例不等,有3例横纹肌母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较多,另3例以血管瘤样及成纤维细胞多见,部分区域可见致密多核瘤巨细胞.结论:UESL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有较高的一致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黎宁钦;黄仲奎;廖锦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由日本川崎富作先生于1967年首次报道,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KD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在未经治疗的KD病例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或虽规范治疗仍有部分KD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瘤.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iant coronary aneurysm,GCA)预后更差,血管炎介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可长期存在数月至数年,常常不能消退,导致血栓发生率及心肌缺血发生率更高[1,2].

    作者:苏丹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室间隔缺损血清标志物SPARC的验证研究

    目的:验证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是否为室间隔缺损(y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收集性别、年龄、民族频数匹配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各20例,应用Western blot和ELISA对各组血清样本中SPARC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PARC均在4组血清中表达,但VSD组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VSD组患者血清中SPARC浓度为(198.03±87.26) ng/L,ASD组为(137.02±83.89) ng/L,TOF组为(140.61±79.98) ng/L,健康对照组为(91.30±55.50) ng/L,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VSD组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两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RC在VSD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VSD潜在的血清标志物,可为VSD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作者:黄慧;仇小强;何武金;黄东萍;张永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广西82例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行临床病理分析,寻找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增加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通过自行定制的膜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电话访问的调查方法,调查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肾穿并诊断为膜性肾病但特发性年龄<40岁的患者,并记录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辅助检查.将所有资料数值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l9.0、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82例患者中,男性43例(占52.4%),女性39例(占47.6%),男女比为1.1∶1.发病存在季节性高峰,高峰时区3月上旬至9月下旬.(2)82例主要集中在学生及从事接触有毒物质、有害物质工作的人员.学生以高中生为主.(3)临床表现上,82例中有93.9%的患者以水肿为首发症状,且24 h尿蛋白定量<3.5 g/24 h常见.63.4%的患者同时伴有镜下血尿.46.3%的患者起病时已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肾脏病理特征:以Ⅰ期和Ⅱ期膜性肾病多见.结论:(1)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有集中趋势,存在季节性高峰,高峰时区为3月上旬至9月下旬.(2)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员及高中学生是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的主要人群,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及精神因素可能是其主要致病原因.(3)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上以水肿及非肾病范围尿蛋白常见,镜下血尿的发生率较高,病理类型分期以Ⅰ期及Ⅱ期多见.

    作者:王明军;丁瑞恒;伍巧源;王成玉;宋雅珊;张影华;黎伟;莫晓露;廖蕴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心不停跳体外循环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CPB)对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C组(心停跳CPB组),B组(心不停跳CPB组),每组20例.B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行二尖瓣置换术,C组为传统心脏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分别于麻醉诱导完成(T0)、手术结束(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α1微球蛋白(α1MG)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T2时点C组BUN升高,B组α1-MG升高,T3、T4时点两组BUN、SCr、α1-MG升高,T5时点两组BUN升高,B组α1-MG升高(P<0.05或P<0.01);与C组比较,各时点BUN、SCr、α1-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N、SCr、α1MG在术后逐渐升高,于T3、T4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结论:心不停跳心内直视术CPB与心停跳心内直视术CPB相比,未增加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肾功能的损害.

    作者:陈燕桦;梁东科;张炳东;洪梅;谢园园;刘国锋;覃洋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细菌生物膜与导管相关感染

    由于老年化人口和植入生物医学材料的日益增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也越来越多口].很多植入性治疗医疗用品,不仅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引起感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植入性治疗所用的生物材料很容易引起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黏附,这些微生物黏附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和被膜多聚物,使微生物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即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BF)[2].BF容易在各种植入导管,如气管插管、大静脉插管、透析导管、导尿管及其它各种导管上形成[3,4].

    作者:闫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