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陆冠平;廖声潮;余永佳;黄光祥

关键词:神经外科,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行开颅术后明确有颅内感染且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0例未合并颅内感染者为对照组,先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ASA评分、应用激素、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颅内植入异物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缩短脑室外引流放置时间,积极治疗术前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减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与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计划生育病区2008年5月至2013年8月剖宫产瘢痕妊娠手术治疗的2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每组病例中又根据超声测量妊娠包块大径线大小分为包块≤4 cm与包块>4 cm两亚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妊娠包块大小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无差异(P>0.05);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无差异,手术出血、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有差异,经腹腔镜手术出血更少(P<0.05),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更短(P<0.05).结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时经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

    作者:植枝福;覃桂荣;赵芳芳;钟莉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rs3771333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

    目的:分析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Holliday Junction Recognition Protein,HJURP) rs3771333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检测rs3771333的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与146例HCC患者的TNM分期、癌栓形成等指征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亚组间匹配的混杂因素如性别等5个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在146例肝癌患者中,HJURP rs3771333位点的AA、AC和CC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9.2% (101/146)、29.5%(43/146)和1.3%(2/146).在使用性别等因素校正后,AC基因型在原发灶T1组中的频率高于T2~T4组中的频率(36.4% vs 23.8%),AC基因型在原发灶数目<3个组中的频率高于≥3个组中的频率(34.0% vs 1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JURP rs3771333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临床特征可能无相关性,该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疾病演变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作者:黄文锋;谢伟敏;王洪学;陆永奎;廖小莉;周文献;翟芸;周钢桥;张红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宁养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分析

    目的:通过整理分析宁养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宁养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探讨影响肝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从而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肝癌病人的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调查及回顾性研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宁养肝癌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5.0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7个月,3个月累积生存率为(73.2±2.6)%,6个月累积生存率为(43.3±2.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是否接受过相关治疗(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出现疼痛的时间以及对病情的了解程度,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出现疼痛的时间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宁养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结论: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出现疼痛的时间和对病情的了解程度是宁养肝癌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早发现、早诊断,让患者清楚自身疾病,并积极的接受有效地手术治疗和辅助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

    作者:利莉;贺丹;谢玉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并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防治效果.方法:入选400例冠脉造影患者和20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中、大剂量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分别术前服阿托伐他汀20,40,80 mg.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变化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术后血清肌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C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较,中剂量组及大剂量组术后Scr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Cc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术后Scr水平均明显降低,术后Cc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助于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且防治效果与阿托伐他汀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王琦武;钟继明;张琼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大鼠乳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研究大鼠乳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方法.方法:取出生5~7 d左右的大鼠乳鼠的腹主动脉血管,用组织块法在含20%胎牛血清及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和肝素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和生长特征,免疫荧光方法进行血管内皮细胞Tie2相关抗原的鉴定.结果:来自于大鼠乳鼠腹主动脉的血管内皮细胞在改良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培养,能够保持增殖和传代的能力,且Tie2抗原鉴定呈阳性.结论:成功分离大鼠乳鼠腹主动脉组织并且获得体外原代培养大鼠乳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用组织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侯伟;魏红玉;罗彦彦;许淑茹;陆俊佳;畅荣妮;舒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瘤价值的随访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及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方法:分析我院156例乳腺良、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声像图特征和血流特征,比较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至2年的随访与复查.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2%(150/156);乳腺良、恶性肿瘤在肿物形态、边界、内部回声、钙化灶、后方衰减等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乳腺良、恶性肿瘤的Atller分级、血管数、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在随访期间分别在12,16个月和20个月发现3例患者原来<1 cm的良性肿块明显增至3 cm,经再次病理活检诊为癌前病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对超声诊断为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可动态观察其病情变化,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目的.

    作者:韦芳;雷蓓;连溯;李坚;何芸;李洁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宫颈癌术前PC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前P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宫颈癌Ib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确诊后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先予2个疗程PC方案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2周行宫颈癌根治术.比较观察组化疗前后宫颈癌肿块大小变化、两组术后切缘癌浸润及淋巴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后肿块缩小的临床有效率达93.1%(27/29),对照组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率30.76%,淋巴结转移率38.46%,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PC方案是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群欢;黄燕;蒋宋薇;黄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MSCT多期增强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UESL)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表现与手术病理的相关性,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肝脏UESL6例的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3~54岁.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分析肿瘤形态学表现及强化方式,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4例病灶单发,3例位于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右叶及左内叶;2例为多发病灶,1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右叶及左外叶.1例肿块肝内生长,包膜完整;其余5例不同程度向周围浸润性生长.CT平扫呈囊实性低密度肿块,2例伴出血呈混杂密度,1例灶周见钙化结节.动态增强多期扫描,静脉期强化达峰值3例;平衡期强化达峰值3例,瘤内可见多发病理血管,坏死区始终未见明显强化.镜下病理显示肿瘤组织主要由原始胚胎性间叶细胞组成,组织成分多样且各成分比例不等,有3例横纹肌母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较多,另3例以血管瘤样及成纤维细胞多见,部分区域可见致密多核瘤巨细胞.结论:UESL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有较高的一致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黎宁钦;黄仲奎;廖锦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154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因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154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探讨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2003~2012年在我院住院死亡新生儿154例临床资料,对性别、死亡日龄、出生体重、胎龄、死亡主要原因、住院天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2012年共收治新生儿8 788例.其中死亡154例,总病死率为1.75%,男女比例2.76∶1;低出生体重、低胎龄新生儿病死率较正常体重、正常胎龄新生儿高.死亡前3位的疾病为先天缺陷、早产儿及新生儿败血症;死亡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多见(57.48%),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为主.晚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以新生儿败血症为主.新生儿期后死亡常见先天畸形(消化道和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败血症及各种继发严重感染.结论:加强对产前健康及优生优育宣教,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先天畸形的风险;加强对早产儿的监护、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马钊;李眉;韦丹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细菌生物膜与导管相关感染

    由于老年化人口和植入生物医学材料的日益增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也越来越多口].很多植入性治疗医疗用品,不仅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引起感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植入性治疗所用的生物材料很容易引起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黏附,这些微生物黏附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和被膜多聚物,使微生物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即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BF)[2].BF容易在各种植入导管,如气管插管、大静脉插管、透析导管、导尿管及其它各种导管上形成[3,4].

    作者:闫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性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nerve 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L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52例宫颈癌(Ⅰb1~Ⅱa1)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实施LNSRH术式治疗,对照组20例,实施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范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膀胱、直肠、性生活恢复情况等疗效指标.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LNSRH组和LRH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目、宫旁和阴道切除范围、术中并发症、术中淋巴结转移例数及术后淋巴囊肿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病理证实切缘均无肿瘤残留;LNSRH组术后膀胱、直肠功能恢复显著好于LRH组(P<0.05),性生活功能恢复无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14.4±4.6)个月(4~24个月),无失访病例,无复发及死亡者.结论:LNSRH是安全、可行的,既不影响治愈率,又可减少术后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韦业平;邓丽;邵世清;罗凤娥;黄燕;刘俐伶;殷艳;张丽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动脉钙化模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在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中,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钙化组、GSH治疗组,每组10只.钙化组和治疗组分别皮下注射维生素D3注射液50万U/kg·d-1,连续3d,制备大鼠动脉钙化模型,且治疗组在注射维生素D3前3d开始腹腔注射GSH注射液400 mg/kg·d-1,直到处死大鼠.结果:治疗组大鼠Von Kossa染色黑染钙盐明显少于钙化组;治疗组TNF-α免疫组化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钙化组(P<0.05);治疗组OPG免疫组化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钙化组(P<0.05).结论:GSH在大鼠动脉钙化过程中,可抑制TNF α的表达,保护大鼠动脉组织,减少OPG的消耗,抑制大鼠动脉钙化的形成.

    作者:曾晓东;覃晓;王会雄;韦肖敏;卢海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8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广西82例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行临床病理分析,寻找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增加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通过自行定制的膜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电话访问的调查方法,调查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肾穿并诊断为膜性肾病但特发性年龄<40岁的患者,并记录这些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辅助检查.将所有资料数值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l9.0、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82例患者中,男性43例(占52.4%),女性39例(占47.6%),男女比为1.1∶1.发病存在季节性高峰,高峰时区3月上旬至9月下旬.(2)82例主要集中在学生及从事接触有毒物质、有害物质工作的人员.学生以高中生为主.(3)临床表现上,82例中有93.9%的患者以水肿为首发症状,且24 h尿蛋白定量<3.5 g/24 h常见.63.4%的患者同时伴有镜下血尿.46.3%的患者起病时已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肾脏病理特征:以Ⅰ期和Ⅱ期膜性肾病多见.结论:(1)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有集中趋势,存在季节性高峰,高峰时区为3月上旬至9月下旬.(2)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员及高中学生是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的主要人群,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及精神因素可能是其主要致病原因.(3)40岁以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上以水肿及非肾病范围尿蛋白常见,镜下血尿的发生率较高,病理类型分期以Ⅰ期及Ⅱ期多见.

    作者:王明军;丁瑞恒;伍巧源;王成玉;宋雅珊;张影华;黎伟;莫晓露;廖蕴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Apelin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孤独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Apelin)对肥胖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8周龄的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取其中20只予普通饲料喂养,5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制造肥胖大鼠模型.肥胖大鼠成模后,随机取肥胖大鼠30只,予左下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45 mg/kg),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注射后第4天采用罗氏血糖仪采尾血,测定血糖> 16.67 mmol/L表示已成模.然后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实验组1注射葡萄糖(1 g/kg)加Apelin-36 (200 nmol/kg),实验组2仅注射葡萄糖(1 g/kg),在注射0,5,10,30,60 min各点抽取大鼠静脉血0.5mL,测定胰岛素水平.并计算各组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AUC).结果:①肥胖糖尿病组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肥胖组大鼠的血浆胰岛素水平高于肥胖糖尿病组(P<0.01);②正常对照组、肥胖组和肥胖糖尿病组大鼠经同时注射Apelin-36和葡萄糖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均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40.0%,52.3%和38.1%.结论:Apelin可以减少肥胖糖尿病大鼠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降低肥胖糖尿病大鼠的胰岛功能.

    作者:郑晓菲;黎英荣;陈伟;潘海林;苏宏业;夏宁;肖常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联合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前后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招募43例接受联合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在联合放化疗前、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运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收集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CD4+/CD25+淋巴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CD28+/TCR+淋巴亚群明显升高(P<0.05).结论:联合放化疗可部分恢复鼻咽癌患者受抑制的免疫功能.

    作者:韩雪琼;李永强;胡晓桦;廖小莉;刘志辉;梁嵘;林燕;原春玲;黎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血小板耗竭在大鼠呼吸机诱导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血小板耗竭是否对大鼠呼吸机诱导的肺损伤存在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低压机械通气组(L组)、高压机械通气组(H组)和高压机械通气合并血小板耗竭组(P组).低压和高压机械通气参数分别为吸气压力(PIP) 1.5kPa、呼气末正压(PEEP) 0.2 kPa和PIP 3.0 kPa、PEEP 0 kPa.腹腔注射兔抗鼠血小板血清用于耗竭血小板.所有实验大鼠均检测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干/湿比(W/D)、肺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组织形态学.结果:H组大鼠相比C组氧合能力更差[PaO2(6.10±1.74) kPa与(15.12±1.23) kPa(P<0.05)],P组相对H组氧合能力有所改善[PaO2(11.08±1.44) kPa与(6.10±1.74) kPa(P<0.05)].相比C组,H组大鼠肺组织损伤明显,表现为W/D更高[4.44±0.37与2.12±0.55(P<0.05)],MDA[(3.21±0.4) nmol/g与(1.22±0.26) nmol/g(P<0.05)]和[MPO(5.45±1.14) U/g与(3.34±0.59)U/g(P<0.05)]浓度更高,而P组肺损伤显著改善[W/D 3.23±0.51与4.44±0.37(P<0.05)];MDA(2.57±0.34) nmol/L与(3.21±0.4)nmol/l(P<0.05);MPO (4.63±0.85)U/g与(5.45±1.14)U/g(P<0.05).肺组织形态学检查P组相对H组,肺水肿程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小板耗竭能够显著改善大鼠呼吸机诱导的肺损伤严重程度.

    作者:熊理贤;钟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急诊医生应用超声技术对腹部创伤的快速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腹部创伤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接诊的多发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6例由急诊医师进行床边腹部B超检查,12例由超声科医师进行床边常规腹部B超检查,并以腹部CT或手术探查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及完成B超检查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均为100%,急诊医生实施腹部B超检查缩短了初步诊断的时间.结论:急诊医师应用超声技术在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的早期初步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缩短确定性治疗的时间,可在创伤救治领域进行推广.

    作者:秦卫东;王松;沈寿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国产巴西人参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H22和S180实体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国产巴西人参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H22和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分别于右腋皮下接种肝癌H22及肉瘤S180细胞悬液后通过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巴西人参乙酸乙酯提取物,连续给药10d后处死小鼠,剥离瘤体并称重,计算抑瘤率,观察胸腺及脾脏的变化.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IL-2、IL-6及IgG水平变化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西人参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肝癌H22及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P<0.05),并能降低小鼠血清中IL-2及IL-6含量(P<0.05或P<0.01).结论:巴西人参乙酸乙酯提取物可抑制小鼠肝癌H22及肉瘤S180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小鼠体内环境中炎性因子IL-2、IL-6的含量,改变肿瘤生长微环境阻断肿瘤生长有关.

    作者:陈路;黄健;黎远东;黄其春;杨帆;蓝鸣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后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的变化.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规律透析6个月以上的尿毒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透析组(HD组)和高通量透析组(HFHD组),分别在首次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留取透析前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中SOD、MDA、CRP、IL-6、TNF-α的水平.结果:HFHD组治疗3个月后,SOD、MDA、CRP、IL-6、TNF-α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后,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均升高,MDA、CRP、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SOD、MDA、CRP、IL-6、TNF-α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SOD、MDA、CRP、IL-6、TNF-α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HD可升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OD水平,降低MDA、CRP、IL-6、TNF-α水平,进而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改善微炎症状态.

    作者:陆恩峰;何建静;李松;徐建明;周刊;张煜;肖琦;邹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不同阶段治疗效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期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以指导临床救治.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2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平均住院(9.67±5.09)d,痊愈157例,死亡7例.临床上无喉梗阻和Ⅰ度喉梗阻的住院天数与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梗阻,梗阻Ⅰ、Ⅱ度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梗阻Ⅳ度(P <0.05).Ⅱ度及以上临床死亡10例.结论: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各个不同临床分期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无呼吸梗阻的及Ⅰ度喉梗阻的患儿治疗效果好,所以尽可能的早期诊断治疗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作者:周西笛;李颖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