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54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因分析

马钊;李眉;韦丹

关键词:新生儿, 病死率, 死亡原因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总结分析154例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资料,探讨降低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2003~2012年在我院住院死亡新生儿154例临床资料,对性别、死亡日龄、出生体重、胎龄、死亡主要原因、住院天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2012年共收治新生儿8 788例.其中死亡154例,总病死率为1.75%,男女比例2.76∶1;低出生体重、低胎龄新生儿病死率较正常体重、正常胎龄新生儿高.死亡前3位的疾病为先天缺陷、早产儿及新生儿败血症;死亡新生儿中早期新生儿多见(57.48%),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为主.晚期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以新生儿败血症为主.新生儿期后死亡常见先天畸形(消化道和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败血症及各种继发严重感染.结论:加强对产前健康及优生优育宣教,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及先天畸形的风险;加强对早产儿的监护、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作业疗法联合前庭训练早期介入对单侧忽略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联合前庭训练早期介入对单侧忽略(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USN)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USN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作业疗法联合前庭训练早期介入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50 min,每组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定USN的改善程度、Barthel指数(BI).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USN的忽略程度、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治疗4周后治疗组USN的改善程度、BI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USN的改善程度、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USN的改善程度、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联合前庭训练早期介入可明显提高USN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改善忽略症状.

    作者:梁文锐;陈钊德;梁天佳;周开斌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与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在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计划生育病区2008年5月至2013年8月剖宫产瘢痕妊娠手术治疗的2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组.每组病例中又根据超声测量妊娠包块大径线大小分为包块≤4 cm与包块>4 cm两亚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不同妊娠包块大小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结果:26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无差异(P>0.05);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无差异,手术出血、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有差异,经腹腔镜手术出血更少(P<0.05),术后HCG恢复正常时间更短(P<0.05).结论: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及经腹腔镜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妊娠包块大径线>4 cm时经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

    作者:植枝福;覃桂荣;赵芳芳;钟莉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细菌生物膜与导管相关感染

    由于老年化人口和植入生物医学材料的日益增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也越来越多口].很多植入性治疗医疗用品,不仅破坏皮肤黏膜屏障引起感染,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植入性治疗所用的生物材料很容易引起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黏附,这些微生物黏附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和被膜多聚物,使微生物以非常精细的方式相互粘连形成膜状物,即微生物生物膜(biofilm,BF)[2].BF容易在各种植入导管,如气管插管、大静脉插管、透析导管、导尿管及其它各种导管上形成[3,4].

    作者:闫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应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共82例,胎盘均位于子宫下段前壁.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止血带阻断子宫血流配合宫腔填塞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止血方法,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失血性休克发生率、感染率、子宫切除率、分娩结局等.结果: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失血性休克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感染率、子宫切除率、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血带联合宫腔填塞术能显著降低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此法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可靠,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是控制中央性前置胎盘术中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钟琳琳;唐卉;王素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金蛤口服液辅助化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金蛤口服液辅助化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2∶1比例进行区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化疗+金蛤口服液辅助治疗,两组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差异明显,观察组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及并发感染、出血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外周血Hb和PLT均较化疗前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BC均较化疗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周观察组Hb、PLT和中性粒细胞(N)恢复正常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蛤口服液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

    作者:卢俊丽;蔡乐;谭宏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显微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3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显微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和可靠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应用显微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的33例早期声门型喉癌进行分析.按TNM分期法,其中Tis 4例,T1a 11例,T1b 13例,T2 5例,术后随访3年.结果:33例早期声门型喉癌在显微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后无局部复发,30例存活,失访1例(按死亡计算),死亡2例,3年生存率90.9%(30/33).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等离子射频手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好,喉部结构和喉功能保全良好.

    作者:赵卫民;黄武;廖兰芳;牟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EPID在调强验证中的应用

    目的:验证EPID在调强验证中的可行性.方法:在Eclipse计划系统里把要验证的调强计划生成一个验证计划,然后再把验证计划在加速器上执行,通过EPID采集数据,再用Portal Dosimetry分析数据.另外我们通过Matrixx采集调强计划在加速器上执行的数据,通过OmniPro ImRT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EPID上采集的数据通过Portal Dosimetry分析,在gamma误差限定条件为3 mm 3%时,小于1的r值为91~99.同样用Matrixx采集的数据用OmniPro ImRT软件分析,在gamma误差限定条件为3 mm3%时,小于1的r值为95~99.结论:通过比较分析,用加速器自带的EPID做调强验证和第三方调强验证软件Matrixx在调强验证的结果误差在±1.5%之间.由于用EPID更加方便简捷,不要重新连接设备,而且测量数据跟随计划数据一起保存,我们认为在日常计划验证中,EPID可以作为一种验证工具.

    作者:黎桂华;覃文;张大伟;韦珍;苏世达;张伟;王仁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5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术后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通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以及通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的变化来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70 mL.手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和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当中未发现医源性脊髓或神经损害,术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创伤小、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谢兆林;谭海涛;江建中;陈国平;甘锋平;詹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性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nerve 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L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52例宫颈癌(Ⅰb1~Ⅱa1)患者,分为研究组32例,实施LNSRH术式治疗,对照组20例,实施腹腔镜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LRH)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范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膀胱、直肠、性生活恢复情况等疗效指标.结果: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LNSRH组和LRH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目、宫旁和阴道切除范围、术中并发症、术中淋巴结转移例数及术后淋巴囊肿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病理证实切缘均无肿瘤残留;LNSRH组术后膀胱、直肠功能恢复显著好于LRH组(P<0.05),性生活功能恢复无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14.4±4.6)个月(4~24个月),无失访病例,无复发及死亡者.结论:LNSRH是安全、可行的,既不影响治愈率,又可减少术后膀胱、肠道功能障碍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韦业平;邓丽;邵世清;罗凤娥;黄燕;刘俐伶;殷艳;张丽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联合放化疗对鼻咽癌患者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研究鼻咽癌患者联合放化疗前后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招募43例接受联合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在联合放化疗前、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运用葡聚糖—泛影葡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收集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与CD28+/TCR+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联合放化疗3周及6周后CD4+/CD25+淋巴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CD28+/TCR+淋巴亚群明显升高(P<0.05).结论:联合放化疗可部分恢复鼻咽癌患者受抑制的免疫功能.

    作者:韩雪琼;李永强;胡晓桦;廖小莉;刘志辉;梁嵘;林燕;原春玲;黎倩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TPF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鳞癌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伤口渗出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诱导化疗对中晚期口腔鳞癌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伤口渗出的影响.方法:比较术前诱导化疗组与非化疗组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伤口渗出量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化疗组比较,所有术前诱导化疗患者化疗后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术后血红蛋白量及外周血白蛋白量均明显降低,术后前3d伤口渗出总量增加,但对术中出血量无影响.结论:术前诱导化疗对骨髓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并且增加了术后伤口渗出,但对术中出血无影响.

    作者:彭剑波;周诺;蒙宁;黄旋平;吴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冠状切口入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146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冠状切口,于发际后2~5 cm左右切开,充分暴露骨折断端部位,在直视下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采用聚乳酸材料或微型钛板固定.结果:运用该方法治疗颧骨颧弓骨折患者146例,141例Ⅰ期愈合,5例Ⅱ期愈合,术后2~3 d CT检查可见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术后3~6个月复诊,两侧面部对称,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正常,CT复查: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面形和开口度恢复理想.结论:冠状切口可使术野暴露清楚,便于在直视下操作,切口隐蔽安全,面部不留瘢痕,不影响美观,损伤面神经机会极少,聚乳酸材料或微型钛板内固定稳定,组织相容性好,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刘正武;郑灵;丘小丽;王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5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对52例DCM患者给予规范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对6MWT及UCG进行分析.结果: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后6MWT大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01),6MWT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01),LVEF值及FS值较治疗前增高(P<0.01及P<0.05),LVEDD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者规范化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明显改善,但DCM患者的大心脏不能缩小或逆转.

    作者:米翔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行开颅术后明确有颅内感染且脑脊液细菌培养为阳性的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以40例未合并颅内感染者为对照组,先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ASA评分、应用激素、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颅内植入异物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术前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严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缩短脑室外引流放置时间,积极治疗术前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减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概率.

    作者:陆冠平;廖声潮;余永佳;黄光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保留滑膜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滑膜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保留滑膜组及滑膜切除组,每组36例,保留滑膜组术中不切除滑膜,切除滑膜组术中切除滑膜,两组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术后常规术口周围冰敷24 h,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 h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保留滑膜组术中出血量为(196.76±48.23)mL,术后24 h引流量为(248.92±73.65)mL,滑膜切除组术中出血量为(472.41±86.19)mL,术后24 h引流量为(688.81±92.36) mL,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滑膜,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有效降低术中术后输血率.

    作者:张向敏;杨福成;刘丁玮;肖仕辉;覃鑫;张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自2009~2014年,我院骨科对33例Evans-Jensen分型为ⅡA型、ⅡB型及Ⅲ型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33例均获随访,无术中休克或死亡病例.4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1周后消失.全部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地时间为8 d(6~12 d).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19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0.9%.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韦树杰;覃立耿;黎勤鸿;黄毅;莫金海;刘东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双唑泰栓与咪康唑栓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双唑泰栓与咪康唑栓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20例VVC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142例,对照组78例.治疗组予双唑泰栓每晚1粒纳阴,对照组予咪康唑栓1粒.7d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指标变化.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痊愈率为85.2%,有效率为97.9%,高于对照组(76.9%,88.5%,均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唑泰栓治疗VVC疗效与传统咪康唑栓相当,起效较之更为快速,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淑秋;吕淑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危重型手足口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目的:分析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危重型患儿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重型、82例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筛选、然后用Logisti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经Logistic分析,颈抵抗、心率、血压、呼吸频率、随机血糖、剩余碱、血小板7个因素为手足口病重型患儿向危重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果,曲线下面积为0.975,灵敏度89.02%,特异度93.62%,一致率92.76%.结论:手足口病危重型模型可定量评估手足口病患儿进展为危重型的风险.

    作者:杜兴媛;王鹰;李艳;樊省廉;何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氧疗、控制感染、止咳化痰、解痉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按中医辨证分型加用中药治疗,其中痰热郁肺型给予越婢加半夏汤,痰浊阻肺型口服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饮型口服小青龙汤,阳虚水泛型口服真武汤合五芩散,并在上述方剂中分别加以桔梗和杏仁.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30.7%,显效37.1%,好转29.0%;对照组的临床控制12.9%,显效21.0%,好转48.4%,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可以明显缓解咳嗽、咳痰、喘息等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是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较佳方法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246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阳性检出情况,探讨本地区患者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流行趋势,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 46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9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检测试剂采用西班牙VIRCELL的PNEUMOSLIDE IgM试剂,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检测;按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2 465例患者中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5.11%;1年中5月份阳性检出率高(42.74%);不同性别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成人组与老人组之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感染有年龄、性别、季节差异,应重点防治.

    作者:李素芬;陈贤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